文章

卑詩的故事之六:毛皮帝國最後之舞

圖片
獨裁總裁  喬治·辛普森         1812年英美在東岸交戰,西北公司得以從美國人 John Astor 的太平洋毛皮貿易公司手上接收其剛剛建立的 Astoria 堡和 Okanogan 堡,John Jacob Astor (1763-1848)是德裔美國人,在毛皮貿易上與西北公司亦敵亦友。六年後西北公司又在哥倫比亞河與蛇河的交滙處建立了 Nez Percés 堡(後更名為 Walla Walla 堡),加上湯普遜於1810年建立的 Spokane 樓,這四座貿易站連成一線,率先控制了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毛皮貿易市場,建立哥倫比亞特區(美國人稱之為俄勒岡),湯普遜跨越洛磯山脈開闢出來的貿易路線功不可沒。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海灣和西北兩家公司的惡性競爭,使得雙方都陷入財務困境。1815年,連西門·菲沙都選擇退休,可是他隨後被捲入兩家公司在紅河殖民地(後來的溫尼伯)流血衝突,該殖民地是由蘇格蘭 Selkirk (修柯)伯爵主導,想將蘇格蘭的窮苦農民帶到紅河耕種的一項農業殖民計劃。 最早期的俄勒岡,是指洛磯山脈以西,哥倫比亞河以北的整片未知領域。 Selkirk 伯爵的農業定居計劃         蘇格蘭 Selkirk 第五代伯爵 Thomas Douglas (1771-1820)是一位有崇高抱負的大善人,也是終結西北公司的「大壞蛋」。當他看到蘇格蘭有很多窮苦農民沒有土地,生活顛簸,於是興起一個念頭,想將他們帶到北美洲耕種重啟人生希望;另一方面,當時美國覬覦加拿大的野心不減,他認為除非邊界被英國移民迅速填滿,否則無可避免地會被美國掠走,因此,他積極遊說加拿大修正反移民政策,推銷他的農業定居計劃。1803-04年,Selkirk 伯爵先後在愛德華王子島和 Wallaceburg (在底特律對岸)置地,作過兩次小規模的實踐。 15個家庭曾在Wallaceburg開墾,1812年遭美軍搗毁,卻為加拿大保住湖北領土。         紅河殖民地位於紅河與 Assiniboine 河岔口稱為 “The Forks” 的地方,自從新法蘭西的年代就是一個貿易站(Fort Rouge, 1738-4...

卑詩的故事之五:大衛·湯普遜命運多舛

圖片
大衛·湯普遜 與 平原第一民族         哈德遜海灣公司(HBC)和西北公司(NWC)兩家毛皮貿易公司一直是死對頭,1794年,西北公司從紅河貿易站出發(即現在的溫尼伯),沿途設置了艾麗斯堡(Assiniboine 河),卡爾頓堡(在 Saskatoon 附近),喬治堡(北薩斯喀徹溫河),到達阿薩巴斯卡河建立 Augustus 堡,這條長達1,400多公里,平均需要走22天的「古代高速公路」,被稱為:卡爾頓小徑 (Carlton Trail)。海灣公司不甘示弱,亦在 Augustus 堡對面設立了愛民頓堡,即現在之 Edmonton )         1799年,毛皮商人競爭的腳步再從愛民頓堡推進到洛磯山麓,西北公司在北薩斯喀徹溫河畔建立起 洛磯山屋(Rocky Mountain House),海灣公司則設立了 Acton House 與之抗衡。 Fort Qu'Appelle(1801)位在Carlton小徑上,1864年被選作為Regina首個殖民區。         大衛·湯普遜(David Thompson, 1770-1857)是出身寒微的威爾斯人,祇上了兩年學堂,14歲就為了生計進入海灣公司當學徒,被送往寒天雪地的魯珀特土地磨鍊,20歲那年,湯普遜在一次嚴重骨折養病的時候,遇到了他的恩師 Philip Turnor,他是海灣公司著名的測量師,在 Cumberland 屋指導湯普森學習數學,測量和天文學,使湯普森找到自我肯定,從此愛上了測量製圖工作。         1796年,海灣公司將資深的湯普遜晉升任為管理職位,可是他醉心於探索和繪製荒野地圖而不祇是管理鎖碎的事,於是,湯普遜於次年毅然離開提攜他的海灣公司,轉投加入較具彈性和富有冒險精神的西北公司。在1797年至1806年這十年之間,湯普森一面工作一面製圖,完成了洛磯山脈以東整個貿易區域的大地圖,還包括紅河和密西西比河北部流域,張掛在西北公司大本營威廉堡的正面牆上。(下圖攝於威廉堡歷史公園) 湯普遜不想升任掌櫃職位,只想曝露曠野刻苦劃圖,於是毅然跳糟。         1803年...

卑詩的故事之四:荒野獵人西門·菲沙

圖片
西北公司的荒野獵人         自從溫哥華船長被美國朋友 Robert Gray 船長告知哥倫比亞河的地理位置之後,對於新成立的西北公司而言,如何從陸路到達這條神秘大河,並籍此拓展亞洲商機顯得非常重要。1805年,西門·菲沙(Simon Fraser, 1776~1862) 成為西北公司合夥人,被派往穿越洛磯山脈開拓毛皮貿易業務。按照西北公司的薪資制度,掌管地區業務的「合夥人」沒有很高薪資,必須要靠區域業績分享紅利,所以旗下的荒野獵人積極開疆闢土,將海灣公司(HBC)逼至潰不成軍! 西門·菲沙的任務是穿越洛磯山脈,我們的任務是尋幽探秘。         西門·菲沙出生於佛蒙特州,他的父親是一位忠誠的保皇黨員,在美國叛亂戰爭時被俘致死,他在孩童時被母親帶至加拿大寄居叔叔家,自16歲便加入西北公司當學徒。磨劍十年掙得機會,不平凡的童年塑造其堅毅的個性,菲沙被派任的地區本來空無一物,亦為了探究麥肯齊放棄的河道是否就是哥倫比亞河,那年秋天,菲沙立刻啟程重拾麥肯齊從前走過的路,為探索未知的世界邁開大歩。他首先在和平河更上游處設立了 Portage house 補給站(今 Hudson's Hope),並在鱒湖堡(今 McLeod Lake)渡過第一個冬天。          這座 Portage house (搬運之家)貿易站曾在1825年遭到海灣公司放棄,但是在奧米尼卡淘金熱時期再次恢復人氣,而首次出現了 “Hudson's Hope” 的名字,大概是與淘金客的熱切期望有關,她現在是卑詩省最大的 Williston (威利斯頓)水庫 Bennett 大壩所在地,在其附近有一個地熱冒煙氣孔,一些恐龍化石和一個棄置的煤礦。 海灣公司在1868年重新開張的商店,現在成為Hudson's Hope博物館。         1806年,菲沙輕易越過這段洛磯山脈最平緩的分水嶺,在內陸高原上先後建立 St. James 堡和菲沙堡,並於翌年再建立喬治堡,為探索下游預作凖備。這些新設據點是以 St. James 堡為中心,為歐洲人在卑詩大陸最古老的定居點,菲沙為這塊新開拓的領域取名為 New Caledonia (新喀里...

卑詩的故事之三:首位穿越北美大陸的人

圖片
卑詩首名訪客 — 亞歷山大·麥肯齊         白人在西北海岸自内陸來的要比從海上來的更晚。在1779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蒙特婁有一群蘇格蘭裔毛皮商人為了打破哈德遜灣公司壟斷北美洲毛皮貿易,主導同業以合夥人的形式組成聯盟,並於1783年重組,正式定名為西北公司(Nor’Westers)。他們的任務是:向西尋找新的領土商機,並找到從洛磯山脈到太平洋的通航河道,因其具有蘇格蘭和法國文化的融合,得到很多法語獵人和 Métis 混血兒加盟投効。         由於這間合夥公司是由蒙特婁的代理商與駐紮在野地負責地區營運的「越冬者」合作組成,越冬者若成為合夥人可以分享利潤,因此更加積極主動,而且他們與印地安部族關係密切,甚至很多法裔獵人娶印地安姑娘為妻(其生下來的小孩被稱為 Métis),故此在業務上更加得心應手。 西北公司以蘇格蘭人掌櫃與法國裔獵人為主體 西北公司的貿易堡壘         從前哈德遜灣公司的毛皮貿易祇局限在中部草原範圍,藉著很多小貿易商帶槍投靠,西北公司先後在 Simon McTavish (1750~1804) 和 William McGillivray (1764~1825) 這兩叔侄的靈活運籌下,發展的腳歩很快就從十字島(Île-à-la-Crosse,1776),經由 Portage La Loche (或稱 Methye Portage, 1778),擴張到 Athabasca 湖的 Chipewyan堡(1788),營運範圍除了較早期在和平河上設立的 Fort Vermilion (1788)、Fort St. John (1794) 和 Fort Dunvegan (1805) 的和平河路線,更從 Carlton 路徑延伸向愛民頓(1794)和洛磯山屋(1799)等洛磯山區,遠遠超出海灣公司的傳統活動空間。 西北毛皮全部集中到Fort William(1803),取道蒙特婁運往歐洲,路途遥遠。         由於英皇查理一世最初授予其侄子(萊茵河的魯珀特王子)的貿易攏斷權利(1670),僅及於流入哈德遜灣的河流流域,故此西北公司儘量在西北偏遠的地方設立貿易站,避免兩者紛爭。 ...

卑詩的故事之二:西北海岸的邂逅

圖片
溫哥華船長         在250多年甚至更早之前,俄羅斯人是最早與海岸原住民有過接觸的,1741年,白令船長便曾提及 Tlingit 人如何懂得利用鐵器和在房屋内部支柱上面雕刻。1770年代,西班牙艦隊陸續到來,首先由 胡安·佩雷斯(Juan Pérez) 吹起號角,但他們忙於籍用刀斧等金屬器具和海達人與 Nootka 人交換海獺毛皮,除了地圖草稿,沒有留下太多深刻記錄。         到了1778年,從英國來的庫克船長與一些美國船隻也加入了探索西北海岸的行列,庫克船長甚至與 Nootka 頭目 Maquinna 交了朋友,不過,以上這些探險先驅在他們的見聞記載裡從來沒有關於圖騰柱的描述,即使是後來循陸路探訪過眾多内陸印地安人部落的麥肯齊,也僅止於驚訝最靠近海邊的 Bella Coola 原住民所擁有鐵製工具的數量,對於戶外的圖騰柱乃隻字未提。 Nootka頭目在加拿大第一民族國慶日         1789年,當 José Esteban Martínez 於 Nootka 港灣建立起島上第一個據點(Fort San Miguel),與 John Meares 和 James Colnett 等英國船隊發生激烈衝突,最終釀成英國人與西班牙人的「Nootka 危機」,此事鬧上歐洲法庭,時值法國大革命期間,西班牙失去有力依靠,最後英西兩國達成第一次 Nootka 公約,雙方同意不在沿岸設立據點,共同享有西北海岸的貿易權利。可是此約沒有明訂西岸國際邊界,後來西班牙勢力被美國人取代,成為美國據此奪得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濫觴。有記錄顯示,華人是在1788年首次出現在卑詩省的,當時英商從中國僱用了50名工人和水手在溫哥華島 Nootka Sound 的一家英國貿易站工作。不過,史料似乎沒有對這50名華籍工人的下落作進一歩的追踪紀錄。 列治文Steveston漁港每年一度的“Ships to Shore”海洋節         據西門菲沙大學 Bill Reid 中心的網頁指出:圖騰柱最早記錄是來自波士頓的毛皮商人 John Bartlett 在1791年的繪製手稿。       ...

卑詩的故事之一:卑詩民族與圖騰柱起源

圖片
卑詩第一民族與圖騰柱起源 —卑詩第一民族分布,圖騰柱的起源,Gitxsan 圖騰藝術 卑詩第一民族分布         第一民族得到馬匹和離開石器時代是從十八世紀和白人貿易以後的事,那時候每個部落各自謀生,以小單位自求生計,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王國出現,但從印地安部族的分布來看,從前白人還未出現在北美洲之前,美洲每個地方都有很多印地安人。         卑詩大陸東部被高聳的洛磯山脈阻礙了道路,廣闊的太平洋將海外遙遠的土地分開,與世隔絕,資源豐富,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這片原野樂土原本滿布著幾十萬至少使用30多種不同部族語言的第一原住民:環繞在 溫哥華與喬治亞海峽的海岸薩利諸族(Coast Salish)是個大族,其傳統生活區域從陽光海岸,低陸平原,溫哥華島東岸,以及南達華盛頓州,當中有10幾個支族,總人口數至少有5~6萬人,都講近似的 Coast Salishian 語,其中 Squamish 雄踞在北溫哥華以北,Musqueam 散居在Burrard半島南岸區域,Semiahmoo 住在白石鎮附近,Kwantlen 分布在蘭里一帶,再裡面靠近Hope的是 Stó:lō (史達勞, Stahlo),他們都會雕刻圖騰。但是根據加拿大網路百科說:海岸薩利人是海岸諸族中唯一不會製作真正的圖騰柱,他們刻畫的雪松,主要附在房屋內部支柱或裝飾外部木牆。 Squamish Pow-Wow         除此之外,St'át'imc (士達利姆)族包括11個部族,主要分佈在海岸山脈南面山區,從滑雪勝地威士拿到發現卑詩省「第一桶黃金」的 Lillooet 都可看到他們的足跡;「印拉卡泡末」族 (Nlaka‘pamux,或稱 Thompson) 世代在菲沙–湯普遜河流域至尼古拉山谷地區遊獵,現在主要聚居在利頓和梅利鎮一帶,1808年西門·菲沙從喬治王子堡順流而來,就是在利頓(Lytton)受到一千多名印拉卡泡末人熱情款待,不過,他們後來被粗魯的淘金客激怒,雙方發生衝突(稱:「 Fraser Canyon War 」),勞煩道格拉斯總督親自前來化解。         Syilx 族(或稱 Okanagan 或 Colv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