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四:荒野獵人西門·菲沙
西北公司的荒野獵人
自從溫哥華船長被美國朋友 Robert Gray 船長告知哥倫比亞河的地理位置之後,對於新成立的西北公司而言,如何從陸路到達這條神秘大河,並籍此拓展亞洲商機顯得非常重要。1805年,西門·菲沙(Simon Fraser, 1776~1862) 成為西北公司合夥人,被派往穿越洛磯山脈開拓毛皮貿易業務。按照西北公司的薪資制度,掌管地區業務的「合夥人」沒有很高薪資,必須要靠區域業績分享紅利,所以旗下的荒野獵人積極開疆闢土,將海灣公司(HBC)逼至潰不成軍!
![]() |
西門·菲沙的任務是穿越洛磯山脈,我們的任務是尋幽探秘。 |
西門·菲沙出生於佛蒙特州,他的父親是一位忠誠的保皇黨員,在美國叛亂戰爭時被俘致死,他在孩童時被母親帶至加拿大寄居叔叔家,自16歲便加入西北公司當學徒。磨劍十年掙得機會,不平凡的童年塑造其堅毅的個性,菲沙被派任的地區本來空無一物,亦為了探究麥肯齊放棄的河道是否就是哥倫比亞河,那年秋天,菲沙立刻啟程重拾麥肯齊從前走過的路,為探索未知的世界邁開大歩。他首先在和平河更上游處設立了 Portage house 補給站(今 Hudson's Hope),並在鱒湖堡(今 McLeod Lake)渡過第一個冬天。
這座 Portage house (搬運之家)貿易站曾在1825年遭到海灣公司放棄,但是在奧米尼卡淘金熱時期再次恢復人氣,而首次出現了 “Hudson's Hope” 的名字,大概是與淘金客的熱切期望有關,她現在是卑詩省最大的 Williston (威利斯頓)水庫 Bennett 大壩所在地,在其附近有一個地熱冒煙氣孔,一些恐龍化石和一個棄置的煤礦。
![]() |
海灣公司在1868年重新開張的商店,現在成為Hudson's Hope博物館。 |
1806年,菲沙輕易越過這段洛磯山脈最平緩的分水嶺,在內陸高原上先後建立 St. James 堡和菲沙堡,並於翌年再建立喬治堡,為探索下游預作凖備。這些新設據點是以 St. James 堡為中心,為歐洲人在卑詩大陸最古老的定居點,菲沙為這塊新開拓的領域取名為 New Caledonia (新喀里多尼亞),以紀念他的蘇格蘭故鄉。很可惜,St. James 堡後來並不位在16號金髮公路上,雖然名列國家歷史遺址,現址的原木建築群已努力恢復到1880年代,稱不上卑詩省最古老的建築。
![]() |
St. James堡現為國家歷史遺址,現址的原始木製建築群已努力恢復到1880年代。 |
不過,當我們在 St. James 堡鎮上遊覽,除了意外發現一間中餐廳外,還在 Stuart 湖畔,看到一座雕工特別的 Our Lady of Good Hope 天主教堂,教堂外的標示牌表示這座教堂始建於1873年,是卑詩内陸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後來在1905年重新修飾而成現貎,這是我們在 St. James 堡最大的收獲。
![]() |
Our Lady of Good Hope天主教堂建於1873年,是卑詩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1808年5月28日,西門·菲沙大隊一行24人從北邊的喬治堡(今PG,喬治王子城)出發,包括兩個蘇格蘭職員,兩個 Dakelh 原住民本地嚮導和十九名船員,共乘坐四艘獨木舟沿著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菲沙河順流南下,過程並不順利,他們通過一些險峻的峽谷和急流,有好幾次河道無法通行得要放棄獨木舟改爬山路,第一次是將獨木舟和 Dakelh 嚮導留在 Bridge River (橋河)急流上游,歩行前往利盧埃特,他們與一百多名 St'át'imc (士達利姆)戰士在 Cayoosh 溪營地狹路相逢,菲沙後來用金屬銼刀和水壺與酋長交換鮭魚乾和獨木舟,成功對方化解敵意。
![]() |
St'át'imc人在Bridge River急流的傳統捕魚和風乾魚棚至今仍在使用。 |
從地獄門(Hell's Gate)到 Yale 那一段菲沙峽谷極端洶險,兩端三百多米高聳的岩壁,只留下35公尺寬的狹窄水道,是整條菲沙河最窄,最深,水流最湍急和最危險的水道,加上暗礁險石,讓船隻很難通過,隊員在岩壁上建造垂吊棧道攀爬,猶如在鬼門關前走過一趟,使得西門·菲沙留下:「有如地獄之門,難以逾越!」那句千古慨嘆。經歷了最糟糕的旅程,他們到達了相對平靜的 Spuzzum (意為“小平地”),在那裡他們看到了一些原住民營地和墓地,菲沙隊伍受到 Nlaka'pamux (印拉卡泡末)族 Pelek 酋長熱情款待。
![]() |
地獄門(Hell's Gate)的入口現在是一個森林遊樂園,有橋樑和吊車連接兩岸。 |
好不容易渡過地獄門來到現在的 Yale 和 Hope 一帶,河面終於豁然開朗,1808年7月2日,西門·菲沙順著河水出海,到了今天馬坡夾溫哥華機場的位置,耗時36天的旅程,成為第一位循陸路抵達低陸平原的歐洲人。但是這條河道位處於北緯49度,儘管當年溫哥華船長曾經來過,還命名了幾處地方,可是這條河流被船長遺漏了,故沒有出現在他的地圖上,她與北緯46度的大河差了300多公里,不是他們想要找的哥倫比亞河,而且這條未知名的河流路線路途險峻,也不太可能建議給西北公司採用。
在菲沙河口,菲沙隊伍先後受到 Musqueam (馬斯琴)族人和 Kwantlen (昆崙)族人追擊,無奈無法多看一眼,便落荒逃回河流上游。1808年8月6日,探險隊在出發後第71天平安返回喬治堡。
![]() |
西門·菲沙到達菲沙河口,很可能在Southland受到Musqueam人狙擊落荒而逃。 |
西北公司後來在下游成立了 Fort kamloops (1812) 和 Fort Alexandria (1821),與新喀里多尼亞那三座貿易站連接起來。1830年代,海灣公司先後在 Nass 河口和 Bella Bella 設立了 Simpson堡(1831) 與 McLoughlin堡 (1833),亦以新喀里多尼亞作為臍帶供應毛皮帝國最後養份。西北公司還有哪些偉大的荒野獵人,請看下文相告。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維基百科與加拿大百科網頁
西門菲沙大學網頁:https://www.sfu.ca
Hudson's Hope博物館網頁:http://www.hudsonshopemuseum.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