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一:卑詩民族與圖騰柱起源
卑詩第一民族與圖騰柱起源
—卑詩第一民族分布,圖騰柱的起源,Gitxsan 圖騰藝術
卑詩第一民族分布
第一民族得到馬匹和離開石器時代是從十八世紀和白人貿易以後的事,那時候每個部落各自謀生,以小單位自求生計,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王國出現,但從印地安部族的分布來看,從前白人還未出現在北美洲之前,美洲每個地方都有很多印地安人。
卑詩大陸東部被高聳的洛磯山脈阻礙了道路,廣闊的太平洋將海外遙遠的土地分開,與世隔絕,資源豐富,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這片原野樂土原本滿布著幾十萬至少使用30多種不同部族語言的第一原住民:環繞在溫哥華與喬治亞海峽的海岸薩利諸族(Coast Salish)是個大族,其傳統生活區域從陽光海岸,低陸平原,溫哥華島東岸,以及南達華盛頓州,當中有10幾個支族,總人口數至少有5~6萬人,都講近似的 Coast Salishian 語,其中 Squamish 雄踞在北溫哥華以北,Musqueam 散居在Burrard半島南岸區域,Semiahmoo 住在白石鎮附近,Kwantlen 分布在蘭里一帶,再裡面靠近Hope的是 Stó:lō (史達勞, Stahlo),他們都會雕刻圖騰。但是根據加拿大網路百科說:海岸薩利人是海岸諸族中唯一不會製作真正的圖騰柱,他們刻畫的雪松,主要附在房屋內部支柱或裝飾外部木牆。
![]() |
Squamish Pow-Wow |
除此之外,St'át'imc (士達利姆)族包括11個部族,主要分佈在海岸山脈南面山區,從滑雪勝地威士拿到發現卑詩省「第一桶黃金」的 Lillooet 都可看到他們的足跡;「印拉卡泡末」族 (Nlaka‘pamux,或稱 Thompson) 世代在菲沙–湯普遜河流域至尼古拉山谷地區遊獵,現在主要聚居在利頓和梅利鎮一帶,1808年西門·菲沙從喬治王子堡順流而來,就是在利頓(Lytton)受到一千多名印拉卡泡末人熱情款待,不過,他們後來被粗魯的淘金客激怒,雙方發生衝突(稱:「Fraser Canyon War」),勞煩道格拉斯總督親自前來化解。
Syilx 族(或稱 Okanagan 或 Colville-Okanagan) 族的領域環繞奥根山谷和哥倫比亞河谷,甚至南及美國華盛頓州,西方人建立的疆界將他們一分為二;Secwepemc 族(悉古潘,或稱 Shuswap) 的活動範圍最廣,涵蓋湯普遜河大部份流域,最北遠到威廉氏湖。以上四個大族都屬於內陸薩利族群(Interior Salish),和海岸薩利族群說著類似的Salishan語言,享有類似的Salishan文化,不過他們都不會製作圖騰柱。
![]() |
Nlaka'pamux精緻幾何圖案服飾,很注重頭帶和帽子等頭飾。 |
擁有獨自文化的 Ktunaxa 族(屯納蕯人或庫尼族) 守護在最東邊的庫尼河流域,他們經常為了保衛山脈裡的天然溫泉而與洛磯山背草原的黑腳聯盟部族激烈戰鬥。同樣使用阿薩巴斯卡語系的 Dakelh (Carrier)族 佔據卑詩中部高原的正中央,Tse'khene (Sekani)族 和 Dane-zaa (Beaver)族 分別散居在其北方 McLeod Lake 一帶深山與流入亞省的和平河流域,Tsilhqot‘in (Chilcotin)族,Wet’suwet’en (Babine)族和 Tahltan (Nahanni)族 從南到北分別遊離在中西部的大山區,Dene 族則分佈在大北方靠近育空地區。
當年西門·菲沙進入卑詩時,先後在 Hudson's Hope 和 McLeod Lake 遇到的是 Beaver 族和 Sekani 族人,他後來建立的St James堡等幾個貿易站,主要是與 Carrier 族人交易,在威廉氏湖,菲沙獲得 Secwepemc 族人祝福得以順流而下;至於麥肯齊離開菲沙河跨越內陸高原到達太平洋,就是穿過 Chilcotin 族人的土地,最後到達 Nuxalk 族在 Bella Coola 的地盤;至於電信溪金礦與卑詩玉礦區所在的37號公路,則是 Nahanni 族的領土。也許有地圖大家比較容易看得懂!
圖騰柱的起源
卑詩省是個千湖之國,高山湖泊數不勝數,若從 Fort George (喬治王子城的舊稱)沿著16號金髪公路西行,沿途盡是湖泊和牧場,爬上了 Burns Lake 就翻過海岸山脈,原住民族人從 Carrier 族換成山上的 Babine 族和靠近海洋的 Gitxsan(吉山)族,河流也由卑詩省最大的菲沙河流域進入第二大的Skeena河流域,這個河域,是鮭魚回流的重要故鄉。
Skeena 河下游河面寛闊,來自太平洋濕潤空氣夾雜充沛的雨水,水氣彌漫在高聳的海岸山脈腳下,使得河谷長期雲霧縈繞,Skeena 河在原住民的原意是霧之河,我則譯之為:霧江,到了霧江,就進入圖騰柱的開端!這裡有我所看過最原始、最精緻和最具歷史價値的圖騰柱群,在那終年被霧鎖的霧江,在那些漁獵豐富自成一國的古老 Gitxsan (吉山)族 村莊內。
沒有人知道圖騰柱源於何時、源自何處,但是透過加拿大圖騰學者 馬利斯·巴博(Marius Barbeau) 的推斷,最早的圖騰藝術很可能起源於霧江靠近中下游山谷的 Gitxsan 族和 Nass 河 Nisga’a 族聚居的部落,因為在那裡發現最多最原始的巨木,相信他們最早袛是將圖騰紋刻在房屋内部支柱上面,後來才發展出更多更活的用途,18世紀末期,當白人帶來了刀、斧等工具後,刻豎圖騰柱成為炫耀部族財富和地位的象徵,1830年代各族爭相效尤,立柱示威蔚為一時風尚。巴博 (C.M. Barbeau, 1883~1969) 是魁省Laval大學教授,自1932年就出版過很多相關的書籍,是研究圖騰學最早與最權威的人類學家。
按照UBC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介紹,在卑詩省内20幾個第一大族,只有西北沿海的印地安人會製作圖騰柱,住在海岸山脈背風面的部族只有幾何圖案的圖紋,而不會製作圖騰柱。有人說海岸民族因為有鮭魚可吃,不愁吃喝所以較有餘閒從事文藝娛樂,就像生活在海岸線的棕熊一樣,每年等待鮭魚回流魚來張口,不像身處内陸的黑熊,覓食不易饑不抵餓有關,雖然卑詩內陸原住民食物資源不虞匱乏,我想,他們欠缺的,可能是較堅硬可供刻劃的木材。
Gitxsan 族和 Nisga’a 族因為和 Tsimshian 族說著類似的 Tsimshian 語,所以曾被歸入 Tsimshian 族視為其中的兩個支族,近年才正式正名為三個各別的「國家」(Nation)。Tsimshian (音「SIM-shee-an」,或稱:閃山) 靠海,而 Gitxsan(吉山) 和 Nisga’a(尼斯加) 則分別分布在霧江和 Nass 河谷,他們時常受到海島上的 Haida(海達族) 騷擾。
巴博認為是海達人入侵後,首先將製作圖騰柱的理念帶回 Haida Gwaii (海達瓜)島上,北方更強悍的 Tlingit(特林吉特) 最先從海達人學到了圖騰這玩兒,然後圖騰藝術才在南方 Heiltsuk(Bella Bella),Wuikinuxv(Oweekeno),Kwakwaka‘wakw(呱呱卡華,舊稱 Kwakiutl),和溫哥華島東岸的 Nuu-chah-nulth(努特卡,舊稱 Nootka) 等諸族流行開來。
不過,近年有很多研究圖騰藝術和博物學家如 Pat Kramer 等人,並不同意巴博說圖騰柱源於 Gitksan 族和 Nisga’a 族的看法,他們比較相信較早和白人接觸,以及其圖騰柱被大量紀錄在文獻裡的海達人才是創作圖騰柱的始祖,這個觀點也被加拿大中學教科書採用。
Gitxsan 圖騰藝術
Git – 的意思是“人”,Gitxsan 表示住在Skeena河的人,Gitxsan 共有四個主要古老村莊,在16號金髮公路北轉上37號Stewart Cassiar公路,Kitwanga (現稱 Gitwangak “兔之地”) 就位在霧江一條支流岸邊,那裡有幾根圖騰柱已有近百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是1900年代的「山獅柱」,在山獅下面還有野狼和灰熊。
愈内陸的愈保守,也愈能夠維持傳統,Gitanyow (舊稱 Kitwancool ) 位在 Gitwangak 北面15公里處,她保留了西北海岸最大量的古老圖騰柱,其中很多甚至遠達150年。在1840~60年代和19世紀後葉,Gitanyow 出了 Haesem-hliyawn 和 Hlamee 這兩位父子檔名師,他們的圖騰柱雕工細膩,玲瓏浮凸極富立體感,在當年可謂首屈一指,兩人開創該族在圖騰藝術的輝煌年代,尤其 Hlamee 首先引進西方顔料進入作品之中,曾經獨領風騷而到處受邀雕刻。慶幸地,卑詩省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成功說服族人同意將之部份移送到維多利亞省府博物館珍藏,現留存在本地的原始老柱不到廿根,其中也有一些老柱更是1960年代由卑詩省府聘請南方 Kwakiutl (誇扣特爾)族的雕刻名師 Henry Hunt(1923~85) 為其覆製。
由於西北海岸潮濕多雨,這些用雪松(red ceder)刻成的柱頭容易敗壊,加上傳教士曾誤會這是偶像崇拜而加以毀滅,又或者是被偷、被賣……,所以更早期的圖騰柱已經毋復存在,能夠保留到現在實屬難能可貴,這些悻存的珍貴百年老柱多收藏在村內的展示館内,Gitanyow (或 Kitwancool) 也因為保留了最多最古老的圖騰柱而被列入國家歷史遺址。
Gitwangak (或 Kitwanga) 有一座小山丘叫戰場山(Gitwangak Battle Hill),由於該處掌握霧江的咽喉、“魚油貿易”之要道,當地有一種體型很小、溯河産卵的海洋魚,當它曬乾成串可以當作蠟燭用,故其名字叫蠟燭魚 (eulachon),勇武的 Haida (海達)人和 Nisga’a 便時常為了魚油入侵霧江,戰場山易守難攻,是吉山族人堅守家鄉的要塞。
18世紀末期,Gitxsan 族出了一位傳奇酋長 Nehl'xt,相傳他穿着灰熊的戰衣,強壯威武刀槍不入,在他的英明領導下, Gitwengak 旗下的4個部落:鴉-青蛙、鷹、狼和柳葉草統一成強大部族,屢次擊退來敵,有一次為了報復鄰族 Nisga’a 族,他率眾沿著熔岩(Lava)小徑入侵Nass河(今Terrace轉113號公路),卻不幸在戰鬥中因腳部罩門受傷而一命嗚呼。
Kispiox 是 Gitxsan 族祖先“Piyeoux之地”,也是吉山族人若戰敗後退守之地,它位於霧江上游,從New Hazelton(1911年)北轉62號公路走19公里可達。在 Kispiox,那裡有20多根從120多年前到近代的圖騰柱,其中有一根讓人很感動,其名字為:《哭泣的婦人》;也有一根很著名的圖騰柱,叫《Lutraisuh》,或稱《Attacked-from-within》,那是紀念當年一名本族少女 Lutraisuh 被海達族酋長牛頭(Bull-head)擄作為妻,有一日,Lutraisuh 趁牛頭睡夢中將他殺死,帶着她的兒子乘坐小船逃回舊部,這孩子,就是後來英明威武的傳奇酋長 – Nehl'xt。
最早的圖騰柱是沒有顏色的,吉山和海達瓜圖騰柱群的盛名,吸引過加拿大著名的藝術家Emily Carr (1871~1945)在1928年曾經前來幫忙“粉刷”,回到維多利亞之後發表了很多取材自當地的作品。
從 Kispiox 回來,你會經過一個由白人在1866年就建成的小鎮 Hazelton,他們與原住民 Gitanmaax 部落共享一個社區,這裡的鎮民和内陸鄉鎮居民的背景不同,他們最早是為了柯林斯電報線小徑,或自1870年代前後的 Omineca 河和 Cassiar 山區淘金熱,從霧江河口乘坐哈德遜海灣公司的蒸氣船上來的,後來則是被CN大幹線鐵路的憧憬吸引而留下來。
1968年,Gitanmaax 部落在Hazelton成立了喀山歷史村暨博物館(‘Ksan Historical Village),它最初祇為保留和展示 Gitxsan 的文物資産,後來加入五座複製的木板排屋(plank house),重塑古代 Gitxsan 村莊原始模樣。請注意,西北海岸的印地安人是共享和圑居的,他們季節性定居在不同營地,這些排屋從南到北都有,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祇是北邊的天氣較冷所以室內面積較小,不若南邊部落的豪華寬敞,而 Gitxsan 的大山牆彩繪、内部樑棟雕刻和屋牆的圖騰貼柱風格,在西北海岸印地安諸族中極具代表性,非常值得大家去一探究竟!
![]() |
喀山(‘Ksan)歷史村表現Gitxsan村莊許多特徵 |
本文節錄自我們的書:《育空極地大冒險》
本書除了記錄我倆三番四次勇闖北極海的歷險和見聞,還有更多有關圖騰藝術來龍去脈的深入介紹,非常值得大家購閱。
感謝圖文並茂詳細的解説!我又搭了順風觀光列車,不用費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