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五:大衛·湯普遜命運多舛


大衛·湯普遜平原第一民族



        哈德遜海灣公司(HBC)和西北公司(NWC)兩家毛皮貿易公司一直是死對頭,1794年,西北公司從紅河貿易站出發(即現在的溫尼伯),沿途設置了艾麗斯堡(Assiniboine 河),卡爾頓堡(在 Saskatoon 附近),喬治堡(北薩斯喀徹溫河),到達阿薩巴斯卡河建立 Augustus 堡,這條長達1,400多公里,平均需要走22天的「古代高速公路」,被稱為:卡爾頓小徑 (Carlton Trail)。海灣公司不甘示弱,亦在 Augustus 堡對面設立了愛民頓堡,即現在之 Edmonton )
        1799年,毛皮商人競爭的腳步再從愛民頓堡推進到洛磯山麓,西北公司在北薩斯喀徹溫河畔建立起 洛磯山屋(Rocky Mountain House),海灣公司則設立了 Acton House 與之抗衡。

Fort Qu'Appelle(1801)位在Carlton小徑上,1864年被選作為Regina首個殖民區。

        大衛·湯普遜(David Thompson, 1770-1857)是出身寒微的威爾斯人,祇上了兩年學堂,14歲就為了生計進入海灣公司當學徒,被送往寒天雪地的魯珀特土地磨鍊,20歲那年,湯普遜在一次嚴重骨折養病的時候,遇到了他的恩師 Philip Turnor,他是海灣公司著名的測量師,在 Cumberland 屋指導湯普森學習數學,測量和天文學,使湯普森找到自我肯定,從此愛上了測量製圖工作。
        1796年,海灣公司將資深的湯普遜晉升任為管理職位,可是他醉心於探索和繪製荒野地圖而不祇是管理鎖碎的事,於是,湯普遜於次年毅然離開提攜他的海灣公司,轉投加入較具彈性和富有冒險精神的西北公司。在1797年至1806年這十年之間,湯普森一面工作一面製圖,完成了洛磯山脈以東整個貿易區域的大地圖,還包括紅河和密西西比河北部流域,張掛在西北公司大本營威廉堡的正面牆上。(下圖攝於威廉堡歷史公園)

湯普遜不想升任掌櫃職位,只想曝露曠野刻苦劃圖,於是毅然跳糟。

        1803年,拿破崙出賣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路易斯安那國土給予美國,從那時候開始,西北公司被排除在該個地區,加上美國陸軍上尉 William Clark 和 Meriwether Lewis (克拉克與劉易斯)於1804 年帶領他們的發現部隊橫越美洲到達哥倫比亞河口,並建造 Clatsop 堡渡過冬天時,西北公司逼切需要儘快開通太平洋分水嶺那一片尚未被宣稱的未知領域,以免被美國商人佔據上風。因此,他們派遣在1804年成為西北公司合夥人的湯普森,去建立一條跨越洛磯山脈的貿易路線,開拓哥倫比亞地區商機。
        1807年5月,大衛·湯普遜準備就緒,以洛磯山屋為基地,帶著他的克里族妻子 Charlotte 和兩個孩子,以及其他九個成員沿著北薩斯喀徹溫河逆河而上走到薩河源頭,歷史性的從現在被稱為豪斯山口(Howse Pass)通道攀過洛磯山脈,順著 Blaeberry 河流下,首度落在哥倫比亞河上(今 Golden 北面15公里處)。但是大家去過 Golden 的人都會知道,這段哥倫比亞河是朝向北方流動的,然後從大彎區轉個大彎再流回來,因此湯普遜不相信眼前這一條正是哥倫比亞河,因此湯普遜決定不往下游,而是往南逆流而上,去到河流源頭的 Kootenae 湖畔(今 Windermere 湖),湯普遜在那裡設置了庫特尼樓(Kootenae House, 1807),以安頓他的家人。

庫特尼樓遺址就位在哥倫比亞河源頭,Invermere的大濕地附近。

         1808年春天,湯普遜越過 Canal Flats 進入庫尼河,順著地勢深入現在的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最遠甚至到達克雷斯頓(今 Kootenay Landing),很熱情地對這條西部河流進行深度探索,可惜他始終不相這段往北的庫尼河道即將轉個大彎注入往南的哥倫比亞河,他在克雷斯頓回頭了,然後回到庫特尼樓度過第二個冬天。翌年春天,湯普遜又往蒙大拿再走一遍,尋求一條朝向太平洋出口的河流,他在 Pend d'Oreille (龐多雷)湖北岸 Clack 河岔口和 Clack 河上游,又分別設置了 Kullyspell 樓(1809) 和 Salish 樓(今 Thompson Falls,1809)。結果湯普遜循陸路到達斯波坎找到了斯波坎河,他任命 “ Jaco” Finlay 留在斯波坎河下游建造一個貿易站,與屯納赫族的長期盟友 Flathead Salish 部族進行貿易,就是後來的 Spokane 樓(1810),便得意滿足地凖備返回東岸家園。
        大衛·湯普遜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和勘圖師,卻對政治缺乏敏感度,當時東岸英美兩國戰雲密佈,領土爭議從湖區燃燒到洛磯山。1810年初,正當湯普遜快要回到威廉堡的時候,在雨湖從 “愉航者” (voyageurs) 手上收到總部的速令快遞,責令他立即返回洛磯山,務必要比美國毛皮商人早先一歩,儘速到達哥倫比亞河口建立西北公司的貿易站。

 Spokane 的麥田朝雨浥輕塵 

        話說在毛皮商人剛剛來到洛磯山麓的時候,平原上的第一民族主要分為七大族群:勢力強大的 Peigan (派根 或 皮卡尼 Piikani,屬於 Blackfoot 族)集中在洛磯山脈東南麓,從大草原 Assiniboine 族脫離出來的 Stoney (或 Nakoda)沿著洛磯北邊山脊活動,人數較少的 Sarcee (Tsuutʼina 族)本來屬於北方 Dane-zaa 族的分支,分離後遊離於洛磯山屋到卡加里一帶,善戰的 Kainai (或 Blood,屬於 Blackfoot 族)分佈在卡加里和蒙大拿州較南方,在東面草原的是人囗最多的 Siksika (屬於 Blackfoot族),和一些 Gros Ventre (Atsina 族)雜在其中,與白人關係密切的克里族(Cree)則廣泛散佈在愛民頓等較北邊區域。派根、Blood 和 Siksika 這三支同樣說著黑腳語言的部族結成黑腳聯盟 (Nitsitapii),無疑是當時洛磯東部平原的主宰者。

洛磯山屋歷史遺址現在祇剩下兩尊石砌的煙囪

        可是,在洛磯山脈背面的庫尼山谷是屯納赫人(Ktunaxa)的地盤,派根人(Peigan)和屯納赫人傳統不和,為了保衞資源,雙方都不讓對方越過山脈。在湯普遜回去威廉堡這段期間,派根人與屯納蕯人在一場遭遇戰中失利,派根酋長黑熊更不願意讓敵人再從白人手上獲得更多資源,所以當湯普遜準備再去庫特尼樓時,上山的路被黑熊派人嚴密封鎖,一行人被困在洛磯山屋動彈不得。
        湯普遜無可奈何,為了爭取時間,祇好折返改由北面的阿薩巴斯卡河試探,1810年隆冬,湯普遜等人挨著飢餓,踏著深雪翻山越嶺,終於找到阿薩巴斯卡山口(Athabasca Pass),成功翻越洛磯山脈第兩處分水嶺,沿著 Wood 河再次滑到哥倫比亞河。湯普遜第二次凖備翻越的營地,造就了今日的賈斯珀(Jasper, 1813)。

湯普遜從阿薩巴斯卡河這處向右轉入Whirlpool河登上阿薩巴斯卡山口

        大衛·湯普遜在1807年和1811年成功翻越洛磯山脈兩處分水嶺,當他第二次跨越到達大河的大彎區(Big Bend),但是,湯普遜仍然不相信眼前這一條正在轉彎的河流就是哥倫比亞河,為了保險起見,他依然沒有順流而下,而是待在一個製作獨木舟的營地渡過雪暴休息(該處後來被命名為“獨木舟營地”),然後逆流先回到庫特尼樓,再循熟識的庫尼河下去愛達荷,通過陸路找到 Finlay 已設置好的 Spokane 樓,多番折騰之後,7月中旬,湯普遜最終到達哥倫比亞河口。

今天的哥倫比亞河口,是一條長達6.55公里的Astoria–Megler大橋。

        雪山、森林、激流、懸壁,湯普遜用兩條腿、雪橇和獨木舟走過北美8萬8千公里大地,勘測了492萬平方公里曠野,率先為俄勒岡那片原始荒野繪制了精確地圖,後來他更為加拿大製作完成第一幅東自蘇必利爾湖,西至太平洋的完整大地圖。不過,湯普遜並未到過西門·菲沙為他命名的湯普遜河,他始終不相信會180度大轉彎的庫尼河和哥倫比亞河,三番四次錯過可以輕易順流而下的機會,而且他太愛繪劃地圖,以至痛失先機,結果到達哥倫比亞河口的時間遲來一步,不僅比美國傑佛遜總統特派的 Lewis 和 Clark 遠征隊晚了六年,而且美國毛皮商人 J.J. Astor 的船隻在4月中旬已經佔領河口,在那裡待了好幾個月,設立屬於美國人的 Astoria 堡了!

湯普遜總愛逆舟行走,兩次錯過先馳得點機會。

        命運弄人,懷著失落的心情,湯普遜禮貎上和對方握了手,回程時沿著大河逆流而上,傷心地看到他們留在大彎區的獨木舟營地,後悔沒有相信這一條就是哥倫比亞大河。可是湯普遜莫忘初衷,他還是繼續逆流走到蒙大拿的 Salish 樓過冬,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蒙大拿了!完整地勘測了整個哥倫比亞河盆地和庫尼河流域之後,1812年5月,湯普遜才越過阿薩巴斯卡山口回家,結束這趟超過五年時間的歷險生涯。大衛·湯普遜是第一個走完哥倫比亞河全程的人,祇是他總愛逆流行駛!
        海灣公司和西北公司激烈競爭,兩間公司的交易站經常設在同一處地方互別瞄頭,直至兩間公司合併後才被二中留一,從前海灣公司在競爭上吃盡苦頭,對原本西北公司的人員並不友善,特别對於湯普遜變節一事更加難以釋懷,甚至將湯普遜第一次攀越洛磯的關口故意命名為豪斯(Howse)山口,這位約瑟·豪斯代表海灣公司首次越過這個山口,比湯普遜足足晚了兩年!

湯普遜兩次征服洛磯的路線(翻拍自Jasper國家公園旅遊看板)

        湯普遜回到蒙特婁後便離開西北公司,總共生了七個男孩和六個女孩,可惜晚年投資失敗經濟陷入困頓,他因知名度不夠,西北公司已不復在,其地圖在當時沒有受到任何出版商青睞,以致貢獻被埋沒,沒沒無聞地與世長辭,他和他的忠實伴侶一起,被草草埋葬在蒙特婁的皇家山公墓。
        後來,全賴發現恐龍谷那位著名地質學家 Joseph Tyrrell (1858-1957)澤心慧眼,整理了他的筆記及成果公諸於世,才讓國人知道他的成就,他原本懸掛在威廉堡的大地圖後來被海灣公司捲起來塞到黑暗角落,現在被視為加拿大國寳隆重珍藏在安省檔案館展示,那已經是湯普遜身後60年矣!

在薩斯喀徹溫河岔口,湯普遜從最左側的Mt David Thompson山下翻越洛磯。

        幸好,遲來的榮耀總比沒有的好,有能力但是沒背景的人必須要有貴人提拔!如果沒有 Tyrrell 教授,也許大家不認識湯普遜。200年後,加拿大國家公園協會隆重地將湯普遜第一次通過洛磯山口旁邊那座山峰,正式命名為 Mt David Thompson (2780m),向這一位命運多舛的偉大探險家和地理學家致敬。

        後記:19世紀下葉,白人移民湧入之後,深深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狩獵和貿易的榮景不再,1860年代天花肆虐更是沉重打擊,印地安人賴以維生的美洲野牛亦幾乎完全滅絕,部族被逼與政府簽訂條約同意遷入保留區:原來在亞省的 Peigan 族人現雜居在 Pincher 溪到 Fort Macleod 一帶;Stoney 在 Nordegg、Morley 和伊甸谷都有部落;Sarcee 的保留地在卡城西南區;Blood 擁有 Lethbridge 大片土地,並成功轉型從事畜牧業,因此瓜瓞澤綿;Siksika 的保留地分佈範圍最廣,從亞省東南部到蒙大拿州都有;克里族(Cree)維持在愛民頓北面一帶,Gros Ventre 則大多遷移至蒙大拿州。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http://www.hbcheritage.ca/
維基百科與加拿大百科網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