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卑詩的故事之十二:備受祝福的克林頓

圖片
淘金大道之 四 — Clinton (克林頓鎮)         本來 Clinton (克林頓)祇是淘金大道其中一站,卻因為內容豐富,不得不用更多篇幅為大家介紹,在本文裡,我們將先帶大家去到這個卑詩內陸高原的門戶,找到卑詩內陸最具歷史意義的古老民居,以及卑詩內陸高原最古老的牧場,除此之外,克林頓有許多為人不知道的地方,她是卑詩省賓客牧場之都,很多牧場推出套裝住宿行程,讓城市人體驗牛仔生活;她還擁有一道一萬年前火山溶岩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彩繪大鴻谷,以及一條讓卑詩省府揹了很久的「慈善」鐵路。在下一篇文章,我們再帶大家走一條很少人敢走的偏僻小道。 六哩湖是進入克林頓前的第一道美景,該湖由私人擁有,盛產Pennask虹鱒魚。 兩條道路的交匯         從海拔300多公尺攀上海拔900多公尺,離開最酷熱的火爐區域來到 Clinton (克林頓),就進入卑詩省北部内陸的大高原,因為高原上空氣濕潤,河水充沛,而且是一個千湖之國,非常適合畜牧業發展,也適合退休人士享受田園生活,怡情養老,所以北陸高原現在有很多人居住,也是卑詩省最大的養牧區。         由於克林頓是兩條淘金路線的交匯處,也是進入卑詩北陸高原的門戶,因而成為淘金路上最早興旺的鄉鎮,連發現大金礦的比利·巴克,都來到克林頓享福,所以她擁有卑詩大陸最早期的輝煌建設,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讓人彷彿回到那個喧閙的年代。 卑詩北部内陸高原空氣濕潤,林木茂盛,適合避世人士享受田園生活。         自從1860年開始,有很多牛仔每年驅趕牛隻遠從俄勒岡來到卡里布山區,在那裡屠殺並出售給飢餓的礦工,後來牛仔亁脆停留下來建立了卑詩內陸第一批牧場。1862年,卡里布黃金山區捷報頻傳,道格拉斯總督宣布建造一條通商大道通往金窩,很多淘金先驅或晚來者瘋狂湧至道路計劃路線上圏購土地(當時規定每人可申購160英畝),建立牧場或設立路屋,為往來旅客提供餐飮及住宿服務。這些早期的房屋大多以原木砌造的「先鋒房屋」為主,後來有些人決定定居,於是便有定居型的房屋出現。克林頓是淘金大道最先興旺的市鎮,因此歷史建築尤其豐富。 克林頓這間水車路屋極具阿爾卑斯特色,但現在被便捷的汽車旅館取...

卑詩的故事之十一:帽子溪的前世今生

圖片
淘金大道之 三 — 帽子溪牧場         我們經過帽子溪牧場(Hat Creek Ranch)很多次,她祇是淘金熱潮時期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眾多牧場之一,甚至沒有想到要進來,直到有一次我們進來打卡留念,卻因為她的地理位置優越,人文薈萃,卡里布道上很多聞人都跟她有過關係而被吸引,她是卑詩眾多牧場的時代縮影,結果我用了一整篇的篇幅將她介紹,所以大家在北美自駕旅行的時候,不宜怱怱趕路,不妨留一點時間欣賞途中事物,您會發現很多很有趣的地方,當您知道的多,事物便愈吸引,各位如果遊覽帽子溪牧場,看完本文為大家整理好的歷史脈絡,也許你會覺得帽子溪更加有趣!  卡存溪附近有一個McAbee湖床化石遺址,以及大理石山脈反射的橘色光彩。 創辦人 Donald McLean          從卡存溪進入邦拿帕山谷11公里,其西面的大理石山脈省立公園以其不尋常的石灰岩岩溶地層而得名,那裡乾燥的氣候逐漸濕潤,歷史悠久的帽子溪牧場(Hat Creek Ranch)就位在從 Lillooet (利盧埃特)繞道出來的99號公路岔口,那亦是當年從 Okanagan 河谷北上的淘金客,經過甘露堡到達卡存溪再轉進卡里布必經之路,地理位置極佳。帽子溪牧場是海灣公司甘露堡的首席 Donald McLean 於1860年退休後建立,他看到接踵而來的淘金客,需要糧食供應,而肉品利潤豐厚,於是在甘露堡通向卡里布的岔路上開墾了一塊土地成立一個牧場,為卑詩內陸三個最古老的牧場之一,見證了淘金之路最繁忙的運輸時代,是卑詩省最獨特的文化遺產。 McLean與家人窩身在一間非常典型先鋒木屋,沒有動用一根釘子。         Donald McLean (當勞·麥萊恩, 1805-1864)和他的家人是紅河殖民區的受苦者,所以他帶有強烈的種族歧視,麥萊恩於1833年加入海灣公司,50歲時掌管甘露堡,見証過從湯普遜河帶上來的第一批金沙,但是他被下令封鎖消息。我一直不明白,海灣公司的毛皮獵人應該早知山區含有金礦,為何不停留下來開採!         諷刺的是,麥萊恩對待原住民十分嚴厲,在奇科廷衝突事件中,他率先響應圍...

卑詩的故事之十:湯普遜河火爐地

圖片
淘金大道之二  — Ashcroft 與 Cache Creek         卡里布篷車之路當初是一條收費的道路,通向一個從來未被開發之領域,自從1863年開通到蘇打溪之後,已有不少牧民北上開墾,也有一些淘金客留下來耕作,北陸高原遂成為今日農牧和林務業發達的現貎。         我們在利頓沿著右邊的湯普遜河北上,經過了 Skihist 省立公園之後,地表愈來愈乾燥,約行35公里,看到一個原住民比白人多的 Spences 橋小村。從 Goldpan 省立公園到 Spences 橋是篷車之路第二個最艱難的路段,碎石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此處原本有很多大角山羊,也是濁水漂流的精彩河道之一。 Spences 橋附近的土地即使乾燥,此地從前有一個很早成立的 Basque 農場。 Spences Bridge         在 Spences (史賓沙)橋前方是一個艱難的路段,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史賓沙橋原本名叫 Cook's Ferry,因為有一個叫 Mortimer Cook 的前海灣公司員工,在橋樑未建成之前在這裡經營線纜渡輪,後來築路承包商 Thomas Spences 建造一座木橋取代了庫克的渡輪,此地便用了他的名字命名。史賓沙橋現在有一條8號公路,沿著尼古拉河通往 Merritt (梅利鎮)與上尼古拉山谷,沿途經過很多個第一民族保留地,愈往山上,空氣濕潤,牧地的環境條件比河谷低地似乎愈好。 在Spences橋之前是一個艱難的路段,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         經過 Spences 橋之後約15公里,你會看到一座緊靠在危險碎石斜坡旁邊的聖公會白石小教堂(St Aidans of Pokhaist Church, 1880s),那是一座木匠哥德式風格小教堂,這種建築風格在當時非常普遍,但是她那古樸的木瓦壁板,佈滿歲月斑痕,感覺特别蒼桑。         這一段湯普遜河谷與利盧埃特都是卑詩最乾燥的生態區,由於背風得不到來自海岸的雨水,每年平均雨量僅有33公分,每年日照時間卻長達兩千小時,岩石被風化得異常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