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十:湯普遜河火爐地


淘金大道之二 — Ashcroft 與 Cache Creek



        卡里布篷車之路當初是一條收費的道路,通向一個從來未被開發之領域,自從1863年開通到蘇打溪之後,已有不少牧民北上開墾,也有一些淘金客留下來耕作,北陸高原遂成為今日農牧和林務業發達的現貎。
        我們在利頓沿著右邊的湯普遜河北上,經過了 Skihist 省立公園之後,地表愈來愈乾燥,約行35公里,看到一個原住民比白人多的 Spences 橋小村。從 Goldpan 省立公園到 Spences 橋是篷車之路第二個最艱難的路段,碎石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此處原本有很多大角山羊,也是濁水漂流的精彩河道之一。

Spences 橋附近的土地即使乾燥,此地從前有一個很早成立的 Basque 農場。

Spences Bridge


        在 Spences (史賓沙)橋前方是一個艱難的路段,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史賓沙橋原本名叫 Cook's Ferry,因為有一個叫 Mortimer Cook 的前海灣公司員工,在橋樑未建成之前在這裡經營線纜渡輪,後來築路承包商 Thomas Spences 建造一座木橋取代了庫克的渡輪,此地便用了他的名字命名。史賓沙橋現在有一條8號公路,沿著尼古拉河通往 Merritt (梅利鎮)與上尼古拉山谷,沿途經過很多個第一民族保留地,愈往山上,空氣濕潤,牧地的環境條件比河谷低地似乎愈好。

在Spences橋之前是一個艱難的路段,岩壁上沒有足夠的寬度建造道路。

        經過 Spences 橋之後約15公里,你會看到一座緊靠在危險碎石斜坡旁邊的聖公會白石小教堂(St Aidans of Pokhaist Church, 1880s),那是一座木匠哥德式風格小教堂,這種建築風格在當時非常普遍,但是她那古樸的木瓦壁板,佈滿歲月斑痕,感覺特别蒼桑。
        這一段湯普遜河谷與利盧埃特都是卑詩最乾燥的生態區,由於背風得不到來自海岸的雨水,每年平均雨量僅有33公分,每年日照時間卻長達兩千小時,岩石被風化得異常脆弱,故原住民稱此處為 Pokhaist (白石),這裡僅有的樹木以黃松(Ponderosa  Pine)和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 Fir)為主,大片的乾草地長滿北地最普遍的蓍草(Yarrow),長小白花的 Saskatoon 漿果,金黃色像太陽花的香酌根(Balsamroot),和毛茸茸的貓趾花(Pussytoes)等。

Pokhaist(白石)聖公會小教堂建於1880年代,那個地方好像沙漠。

        即使如此乾旱,這裡有一個 Basque (巴斯克)農場,是卑詩省最早期的農場之一,以種植葡萄和蘋果聞名。1861年,有一群出身於法國西南部的巴斯克家庭從俄勒岡趕牛上來叫賣,他們後來停留在這一片乾草地牧牛和種植,這些家庭以一位名叫 Louis Minabarriet 的法國貴族兒子為首,很快地便團結成為一個農場,並且經營路屋。
        隨著太平洋鐵路在 Ashcroft 靠站,巴斯克農場就轉手了,而且鐵路帶來很多華工,華人沿著岸邊種植蕃茄及其他水果,100多年後,演變成現在的 Hilltop Gardens Farm。此外,巴斯克也是加拿大北部鐵路(Canadian Northern Railway)在1915年落下最後一根釘子的地方。

Basque 農場是少數由法裔人建立的農場,祇要有水,乾旱土地仍有綠洲。

Ashcroft Manor 莊園


        呀,不好了!Ashcroft 那四棟70多年的老屋失火了!她們一直是乾旱路上一個亮點,2014年7月18日傍晩,該老屋被祝融呑噬,留給許多旅客難以忘懷的回憶。該處原本是林業部門建立的營地(儘管附近幾乎沒有樹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處設立了無線電軍事通訊設施,這幾間路屋是建造給通訊站工作人員和家屬居住的。

躲在這4棟老屋後側面的那一棟小屋才是最老資格的,它建於1919年左右。

        好加在!Ashcroft 莊園那幢山牆風格,珍貴的 Ashcroft 客棧絲毫無損,那是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 Clement 和 Henry Cornwall (康維爾)兄弟於1862年建造的第一間自住居屋,他們以其在英格蘭家鄕故居的名字,為此地取名為 Ashcroft (艾希克羅)。兩年後,哥哥 Clement 搬進新落成的別墅居住(今 Cornwall 路),這間最早興建的居屋後來改作客棧,主要由弟弟 Henry 負責經營,它是卑詩大陸現存最古老的住宅之一。
        康維爾兄弟抓緊篷車大道商機,陸續建立了路屋,鐵匠鋪和鋸木廠,後來還將鋸木廠加裝水車轉變為碎磨機,成為淘金路上第一家麵粉廠,碾磨麵粉出售。他們的路屋,酒吧,牧場和麵粉廠的生意非常成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佔地6,400英畝的大牧場,是該地最大的肉食供應商。不久之後,他們還建立了賽馬場和狩獵場,重拾英格蘭的貴族運動生活,艾希克羅莊園迅速成為該地的社區中心,該地區第一間法院和地窖監獄都設在莊園左右。

Ashcroft Manor客棧是1862年初建,後來加建而成現貎。

        康維爾當年家境相當顯赫,由於出身於貴族與律師背景,哥哥 Clement Cornwall (1836-1910)自1871年被獲選任卑詩首任聯邦參議員,1881年更榮任卑詩省第三任省督,直到1906年70歲退休,於1910年去世;弟弟亨利則於1892年去世,年僅55歲。Ashcroft 客棧原本祇有一層,是由亨利的女兒瑪利居住,1902年,瑪利放棄客棧的權利搬到甘露市定居,於是由 Clement 的大女兒 Caroline 與她的丈夫 George Barclay (1867-1926)和兩個兒子從 Summerland 搬回客棧居住,因此加蓋為兩層,在客棧裡,卡羅琳又為喬治多生了三個男孩。可是不久之後,卡羅琳被一條響尾蛇咬死,1908年,喬治隨後又娶了比卡羅琳小14歳的妹妹 Maud。由於康維爾省督其他四個兒子都出門在外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園的 Maud 於是繼承了莊園産業,在此生活直到終老。
        康維爾家業維持在家族經營超過百年,是卡里布道上珍貴的例子。1981年,Eric Saunders 夫婦從康維爾家族購買了該項物業,將莊園修復為茶室,藝廊和博物館,客棧夏天開放用作餐廳。客棧前的兩棵大榆樹的種苗是從英格蘭帶來的,現在已經有150多歳,可惜那間更寬大和更富麗的 Clement 別墅卻在1943年毀於大火,祇留下這間最原來的自用住宅,還有建於1863年的華人廚師宿舍和鐵匠鋪。

太平洋鐵路來臨,Ashcroft 車站取代莊園成為卡里布大道的主要轉運站。

艾希克羅 (Ashcroft)與唐人街


        自從康維爾兄弟設立了 Ashcroft 莊園,此處便稱為艾希克羅,但是太平洋鐵路在1880年代到來,艾希克羅的社區中心便從 Ashcroft 莊園轉移到鐵路車站,當時鐵路公司選擇將車站設在湯普遜河東岸 Butte 牧場的土地上,那是一座自1860年代後期才成立的牧場,很多旅客在這裡下車,沿著篷車大道轉往北部尋找定居地,艾希克羅成為卡里布大道的零公里,Butte 牧場主人 John Barnes 和他的女婿 Oliver Evans 亦樂於分售土地給新來的移民,使得這個新成立的艾希克羅鎮非常興旺。
        1886年,BC 快遞的總部從克林頓遷來艾希克羅,驛馬車自此主要往來艾希克羅與巴克維爾之間,帽子溪牧場主人 William Cargile 在這裡興建了 Cargile 飯店,Evans 也興建了一座新蔚的艾希克羅飯店接待人潮,毫無例外,該兩間飯店都在後來的火災中遭到燒毀。

BC快遞總部重建於1911年,但不久後結束業務,其馬房曾改作蕃茄礶頭工廠。

        現在遊覽艾希克羅,除了鐵路大道外,你可考慮 Brink 街和第四街的那個角落,那處的房屋多是建於那個太平洋鐵路來臨時的輝煌年代。艾希克羅歌劇院於1889年建成,當時的建造費用為1,500加元,到了1920年代,她主要用於電影院。
        在歌劇院左側地坪原來是法院和監牢,1901年被 F. Reynolds 醫生興建為自宅,他也是當地日報的老闆,此屋後來售予 Grand Central (大中央)飯店的老闆 George Ward,後者於1922年移居德州,臨走時將房屋捐給共濟會,現在是 B&B。
        在歌劇院右側藍色的二層樓山牆建築原來是一個稱為 Odd Fellowship 古老圑體的旅舍,其建造於1895年,為艾希克羅最古老的民宅,現由私人擁有;至於歌劇院對面由紅磚砌建的博物館建於1917年,其最初是聯邦大樓和郵局。

Ashcroft Opera House 建成於1889年,應是 Ashcroft 老街最古老的建築。

        艾希克羅的好日子維持到1915年,當太平洋大東方鐵路公司(Pacific Great Eastern Railway, PGE)從北溫哥華發車,走海天公路和利盧埃特公路直達克林頓,艾希克羅失去了作為北部運輸中心和中轉站的重要性,BC 快遞結束了他的光榮業務,加上1916年7月爆發大火災,幾乎半個艾希克羅變成廢墟,居民開始完全依靠農業維持社區生活。
        即使如此,聚集在艾希克羅的華人並不低頭在,他們種植的番茄和土豆維持住社區的榮景。話說1880年代太平洋鐵路完工後,有一個華人在艾希克羅開設了名叫連記的商店。1892年,周星開設了永昌泰商店,除了出售一般商品外,還出售各種傳統中草藥。到了上個世紀初,艾希克羅數百人的人口中有一半是華人,並形成了一條唐人街,主要聚集在鐵路大道北端。

Odd Fellow 旅舍建於1895年,外牆再装飾過後較原建築更加美觀。

        其中包括周占經營的餐廳,他在餐廳後部還捐贈了一個房間供一所華文夜校使用,而羅氏兄弟在永昌泰街旁邊開設了永和隆商店,另外還有兩家雜貨店,分別是連記和合和,當年市況鼎盛,故孫中山先生於1910年1月到達艾希克羅甚至住了一個星期,以期獲得財務上更多支持。
        1916年大火過後,中國商人迅速重建,永昌泰,永和隆及其他約十八家華人企業很快又恢復營業,但是原來那三家由白人經營飯店都沒有重建,因此,一群中國商人聯合起來重建 Ashcroft 飯店,後來又興建了中國飯店和茶室。三年後,George Ward 才重建了大中央飯店,不過他於1921年便將飯店售予羅氏兄弟的永和隆,移居德州。1947年,這座永和隆大樓又轉售給一個姓黃的家庭,轉作餐廳和商戶,直到2001年,此屋再度易手。

原為大中央飯店的永和隆大樓於1919年重建,為現在唯一剩下的華人樓宇。

        艾希克羅唐人街能夠持續發展,取決於成百上千的華人勞工在當地的牧場和農場工作,使得 BC 快遞公司將其在艾希克羅的貨運倉庫在1925年改裝成為番茄罐頭工廠,因此快遞公司員工重新獲得工作。可是當美國廉價蔬菜開始氾濫時,罐頭廠於1957年不幸關閉,對唐人街造成致命打擊,商店一家接一家關閉。1982年,周氏家族掌握了四代之久,開業達90年的永昌泰商店宣告歇業,標誌著艾希克羅華人時代的終結 。
        時至今日,華人幾乎全數離開,祇有少數留在火車站後面的華人墓地,許多華人商店已被拆除,永昌泰亦無例外,唯一剩下的祇是永和隆大樓。此外,艾希克羅第五街還有一間最古老的 St. Alban's 聖公會教堂(1891),她與第四街由紅磚砌成的鄉村郵局(1917)共組成一個歷史博物街區。近年以來,當地的藝術家正嘗試以玻璃馬賽克重新賦予這個小鎮藝術新貎。

Ashcroft消防局建於1919年,是原始1899年消防局的重建版。

Savona (薩沃納)


        卡存溪(Cache Creek)離開希望鎮剛好約200公里,一號橫加公路在卡存溪就隨著湯普遜河往東轉向洛磯山脈,至於通往北方的道路則被換上97號路的名字,而97號公路又是貫穿卑詩省南北的唯一幹線,大抵上是沿著當年美國人從 Okanagan 河谷北上,再循篷車大道進入北卑詩開墾的路線,後來再加入阿拉斯加公路,是卑詩省府將奧根小徑、卡里布和最北邊的阿拉斯加公路這三條大路連在一起後的統稱。 

從卡存溪到甘露巿祇有83公里,途中會經過一個很長的Kamloops湖。

        很少有人知道,在 Kamloops 湖的西端,湯普森河南岸靠近現在的 Savona 社區(Steelhead 省立公園),那裡有一個卑詩内陸最古老的住宅基地。在1859年卡里布淘金熱剛剛開始的時候,原為海灣公司工作的科西嘉人 François Saveneux 在此處湖端定居,並在湯普森河上開通了電纜渡輪,運送淘金客過河前往北岸的甘露堡。
        1866年初,第一艘航行於 Savona 與 Seymour 灣之間的輪船 SS Marten 號正式出現,在1866年至1885年之間,這個渡河點成為從 Cache 溪而來的驛馬車東端支線最後一站,旅客登上輪船沿著甘露湖前往甘露鎮,或者繼續前往 Shuswap 湖進入哥倫比亞河大彎金礦區(Seymour 灣),以及前往 Shuswap 河的南陸終點 Enderby,直到太平洋鐵路來臨為止。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湖畔度假村落,由於佛朗哥的姓氏很難發音,大家便簡稱此地為 Savona (薩沃納)。
        1915年,薩沃納迎來了第二條鐵路,加拿大北部鐵路公司(CNoR)沿著甘露湖北坡行走,現在是加拿大國家鐵路(CN)的一部分。

太平洋鐵路到來,Savona 車站曾定名為 Van Horne,後來恢復為 Savona。

        佛朗哥的太太 Frances Bourke 是海灣公司僱員的女兒,他們育有一個十幾歳的女兒,可是佛朗哥於1862年驟然去世,渡輪由其妻子和女兒繼續經營。1866年,湖上第一艘輪船 SS Marten 正式下水,電纜渡輪的經營權落入 Ned Roberts 手上,但該渡輪旋於1870年被政府收歸省府運營。
        現在 Steelhead 省立公園留下四間原木先鋒房屋,包括住宅、棚屋和驛馬車倉庫,相信是佛朗哥於1859-1860年興建,為卑詩現存最古老的民宅,它們被稱為「Wilson Residence」(威爾遜住宅),乃是因為有牧牛王之稱的 John Wilson (約翰·威爾遜, 1833-1904)曾經擁有這個住宅基地。威爾遜是卡梅倫著名「修補匠礦權」的合伙人,他於1868年選擇在 Savona 和 Cache 溪購買了八哩溪,銅溪和印第安花園等大型牧場,而且還在 Westmold 擁有大片牧地,在1880年代後期被稱為 “薩沃納的牧牛王”。更多有關約翰·威爾遜的故事,可參閲後文《卑詩的故事之廿八:卡布里著名淘金人物》。

Wilson Residence 是1859-1860年由佛朗哥興建,是卑詩最古老的民宅。

Cache Creek (卡存溪)


        卡存溪(Cache Creek)據說是由法籍毛皮獵人命名的,他們在山谷裡儲存了毛皮,魚類和補給品。卡存溪在淘金初年並不顯眼,直到1862年,James Orr 在響尾蛇山下建立了該地第一間路屋,接著哈珀兄弟也在卡存溪東面設立了 Perry 牧埸。1865年,正在 Ashcroft 莊園擔任經理的 Charles Semlin 與他的同事 Philip Parke 合夥購入了這間路屋,並將之搬到卡里布篷車大道上,他們為它取名為 Bonaparte (邦拿帕)路屋,該名字源於當地一位很崇拜拿破崙的 Secwepemc 族酋長。
        與此同時,由於哥倫比亞河大彎區發生的短暫淘金熱,卡存溪成為卡里布與 Savona (薩沃納)兩條篷車道路的交匯點。但是 Philip Parke 很快就將興趣轉移到放牧,他在邦拿帕山谷另外覓地建立了 Bonaparte 牧場(1868),而 Semlin 稍後亦在卡存溪東邊開設了 Dominion 牧場(1869)。這兩個牧場與下文的帽子溪牧場都是該區規模最大,最成功的牧場之一。

2020年邦拿帕牧場淹大水,牧場變成一條大河流。

         1871年,艾希克羅牧場的 Clement Cornwall 當選聯邦參議員,而同年齡的 Charles Semlin (1836-1927)亦在這個耶魯選區贏得省選進入省議會,他擔任了反對黨領袖,最終於1898年至1900年出任卑詩省第十二任省長。Semlin 並不是一名有力的領導人,他的任期僅有18個月。當時耶魯和卡里布人口眾多,故是重要選區,有不少人在這兩個選區當選踏入政壇,並且從此平歩青雲。
        不過,卡存溪的轉變非常緩慢,緩慢的原因不止因為此處是加拿大最酷熱的地方之一,而是太平洋鐵路將人們都集中到艾希克羅車站,使得該鎮變得相對不重要,人口沒有隨著歲月增長多少,這個效應要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汽車交通時代才獲改觀。

卡存溪半乾旱的地貎,幸好有湯普遜河的水源灌漑。

        Semlin 原本是東岸一名學校教師,淘金失敗後才在艾希克羅牧場工作,所以他很重視教育,當時整個卑詩大陸只有四所公立小學,連 Kamloops 都沒有學校,全省第一所中學於1876年才在省府維多利亞開設。1873年,Semlin 和他的合夥人 Philip Parke 捐贈了邦拿帕路屋的土地,讓省教育局長 John Jessop 在卡存溪開辦一座兩層樓高的寄宿學校,其原址就位於現在97號公路近卡存溪小學的北側草坪外。寄宿學校第一年有來自甘露巿,尼古拉山谷和卡里布的18名學生,到1875年增加到45名,後來卑詩内陸人口増加,各個社區都建立了自己的學校,於是卡存溪這座寄宿學校直至1890年宣告功成身退。而 Semlin 和 Parke 都在他們的牧場直至終老。

昔日的邦拿帕路屋和寄宿學校,就位於卡存溪小學現在拍照的這個位置上。

        湯普遜河到達艾希克羅就向東轉向哥倫比亞山區了,下文,我們將繼續朝北方進入內陸高原,探訪淘金路上更多的歷史踪跡!

 
本文內容參考自:

維基百科,加拿大百科,
Travel British Columbia 網頁

https://www.historicplaces.ca/en/rep-reg/place-lieu.aspx?id=18044

Golden Country: Past, Present, and Beyond: Chinatown, By Barbara Roden 2016
https://www.ashcroftcachecreekjournal.com/our-town/golden-country-past-present-and-beyond-chinatown/

Golden Country: The Central Boarding School in Cache Creek 
by Barbara Roden, Aug. 8, 2017 on The Ashcroft-Cache Creek Journa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