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十二:備受祝福的克林頓
淘金大道之四 — Clinton (克林頓鎮)
本來 Clinton (克林頓)祇是淘金大道其中一站,卻因為內容豐富,不得不用更多篇幅為大家介紹,在本文裡,我們將先帶大家去到這個卑詩內陸高原的門戶,找到卑詩內陸最具歷史意義的古老民居,以及卑詩內陸高原最古老的牧場,除此之外,克林頓有許多為人不知道的地方,她是卑詩省賓客牧場之都,很多牧場推出套裝住宿行程,讓城市人體驗牛仔生活;她還擁有一道一萬年前火山溶岩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彩繪大鴻谷,以及一條讓卑詩省府揹了很久的「慈善」鐵路。在下一篇文章,我們再帶大家走一條很少人敢走的偏僻小道。
![]() |
六哩湖是進入克林頓前的第一道美景,該湖由私人擁有,盛產Pennask虹鱒魚。 |
兩條道路的交匯
從海拔300多公尺攀上海拔900多公尺,離開最酷熱的火爐區域來到 Clinton (克林頓),就進入卑詩省北部内陸的大高原,因為高原上空氣濕潤,河水充沛,而且是一個千湖之國,非常適合畜牧業發展,也適合退休人士享受田園生活,怡情養老,所以北陸高原現在有很多人居住,也是卑詩省最大的養牧區。
由於克林頓是兩條淘金路線的交匯處,也是進入卑詩北陸高原的門戶,因而成為淘金路上最早興旺的鄉鎮,連發現大金礦的比利·巴克,都來到克林頓享福,所以她擁有卑詩大陸最早期的輝煌建設,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讓人彷彿回到那個喧閙的年代。
![]() |
卑詩北部内陸高原空氣濕潤,林木茂盛,適合避世人士享受田園生活。 |
自從1860年開始,有很多牛仔每年驅趕牛隻遠從俄勒岡來到卡里布山區,在那裡屠殺並出售給飢餓的礦工,後來牛仔亁脆停留下來建立了卑詩內陸第一批牧場。1862年,卡里布黃金山區捷報頻傳,道格拉斯總督宣布建造一條通商大道通往金窩,很多淘金先驅或晚來者瘋狂湧至道路計劃路線上圏購土地(當時規定每人可申購160英畝),建立牧場或設立路屋,為往來旅客提供餐飮及住宿服務。這些早期的房屋大多以原木砌造的「先鋒房屋」為主,後來有些人決定定居,於是便有定居型的房屋出現。克林頓是淘金大道最先興旺的市鎮,因此歷史建築尤其豐富。
![]() |
克林頓這間水車路屋極具阿爾卑斯特色,但現在被便捷的汽車旅館取代。 |
克林頓距離卡存溪40公里,原名47哩屋(從利盧埃特起算),它位於卡里布高原的最南端,是最早期從利盧埃特來的礦工進入高原第一個落腳的地方,後來篷車之路與利盧埃特的舊徑在克林頓連接,使得克林頓很快成為淘金路上最熱鬧的鄉鎮,1863年,維多利亞女王親自以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大臣紐卡素公爵 Henry Clinton 的名字為此鎮命名(不是那個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以示祝福!
在卡里布淘金熱的年代,卡里布路上大約每過80公里(50英哩)就設有一個大驛站,方便旅客住宿,路上那些鄕鎮大概都是從驛站演變而成,從耶魯到利頓、艾希克羅、克林頓、100哩屋、150哩屋,最後到達奎奈爾(Quesnel),很容易就算得出那600公里大約的路程。在一些驛站,我們看到一些華商的蹤跡,有布袋上寫有華商的名字,書桌上還留着中國革命時期發行,卑詩早期唯一的華文報紙:大漢公報!
![]() |
1920年代巴克維爾仍有很多華人居住,故有不少華商絡繹於途。 |
克林頓於1860年成立
克林頓自從1860年便出現定居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從淘金熱到伐木時代,再褪色成為現在的牧場小鎮,鎮上到處都是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期的建築和文物。例如克林頓最盛大的年度舞會是自從1868年就傳承至今(每年5月舉行),第一屆舞會選在1862年落成的 Clinton 飯店舉行,由飯店的第二任老闆 Joseph Smith 創辦,發現大金礦的比利·巴克都前來參加。
Joseph Smith 和他的合夥人 Thomas Marshall 是卑詩淘金熱潮最早期的投資者之一,他們在 Harrison 古道上擁有數間路屋。1868年,Smith 和 Marshall 結束這些生意轉投資克林頓飯店,他們在克林頓也經營鋸木廠,是當時淘金路上規模很大的建材公司。這兩位先驅都在克林頓終老,可惜他們那間典雅的 Clinton 飯店於1958年被大火燒毀,克林頓年度舞會也得搬家,讓克林頓失色不少。
![]() |
Chasm Sawmills曾是Clinton最大的鋸木廠,其鄰居牧有一群少見的白色牛群。 |
早期的克林頓是當地的區域行政中心,1876年便擁有獨立的政府大樓,後來經過多次修改,舊址現為1926年建成的鎮公所,她曾經集政府辦工,法院,警局和監獄等功能於一屋。至於克林頓第一座的教堂是建於1865年的 St. Peter the Apostle (聖彼得使徒)羅馬天主教堂,她位於通往 Kelly 湖的道路上(Kelly Lake Road),該教堂在1892年曾被重建,現在這棟木結構和短鐘樓的教堂是1952年改建後的第三代建物。
1950年代初期,林業成為克林頓的經濟支柱,全盛期曾擁有20多家伐木廠。1970年代木業不景氣,多家伐木廠合併成為 Chasm Sawmills,那是 West Fraser Mills 的子公司,但是最終仍於2019年全部關閉。
![]() |
克林頓鎮公所於1926年建成,曾集政府辦工,法院,警局和監獄於一屋。 |
BC Express 快運公司
在克林頓博物館,她本身是1892年用當地製造的紅粘土磚建造的學校,1925-55年期間是法院大樓,最後變成了博物館,在其後方是省政府馬隊建於1911年的大馬厩。那得感謝 Payne 家族在1940年代的努力收集,博物館內收藏著大量先驅者的相冊和文物,描繪克林頓的淘金歷史,以及許多名字叫第一的古董,包括一輛 Barnard 快運公司最早期的驛馬車,該公司於1862年由 Francis Jones Barnard (巴納德, 1829-1889)創立,於1871年被省府獲准冠名為 BC Express。
![]() |
克林頓是淘金路上最早興旺的鄉鎮,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 |
老巴納德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出身於麻省的新英格蘭家庭,自建立 Barnard 快遞服務後,歷任卑詩省議員和加拿大下議院議員,他的兩個兒子也都從政,其長子 Frank 曾榮任卑詩省第十任總督,並被封為爵士,小兒子 George 則當選過維多利亞市議員及聯邦參議員。
1886年,老巴納德因為健康因素,將 BC 快遞讓售給其大股東 Stephen Tingley (廷利, 1839-1915),後者將其總部從耶魯遷至 Ashcroft。這位來自紐賓省的廷利先生原來任職驛馬車駕駛,投資 BC 快遞公司讓他獲得優渥回報,廷利後來還購買了帽子溪牧場和108哩牧場,亦是北卑詩輪船公司在1896年創立時的發起人,乃淘金路上非常重要的歷史聞人。
![]() |
Barnard快運供貴賓們乘坐的第一號驛馬車(攝於Barkerville歷史村) |
卑詩大陸最古老的民居
在博物館的馬路對面有三座克林頓很重要的民居,其中正對面的是1862年由 LeForest 建造,山牆風格的 Palace Hotel,它最初是 LeForest 作為私人住宅,1880年代被出售後變身成為一家旅館,以滿足乘坐太平洋鐵路而來的旅客需要。
請知道,在卑詩內陸,1862年是一個很古老的年份,因為1858年卑詩發現黃金,翌年始有大量礦工移入,1860年開始有牧場和路屋的設置,1861年才建成定居形式的民房和教堂,甚至到了1862年溫哥華(當時還未成立)始出現白人活動的踪迹。克林頓是淘金路上最早興旺的鄉鎮,這座碩果僅存的 Palace Hotel 是淘金路上第一批定居形式的房屋,由於最早形成村鎮的利盧埃特與耶魯鎮的古屋皆遭祝融呑噬,其名列卑詩大陸第三名最古老的民居,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 |
Palace Hotel是卑詩大陸僅存第一批定居形式的房屋,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
據克林頓村公所官網介紹:Robertson 之家是克林頓第二老的房子,它是克林頓著名商人 Frederick Foster (弗特烈·福斯特)於1866年建造,作為他的商店兼住家。福斯特最早在1861年便在利盧埃特開設商店,1864年隨著淘金隊伍將商店從利盧埃特搬到克林頓繼續經營,福斯特在鎮上投資了很多項目都很順遂,凱利湖牧場就是其中之一,直到1901年,福斯特退休後將資産賣光。該商店在1932年由 James Robertson 家庭購買,並更名為 Robertson 百貨商店,但已於1992年結束營業。我們按照地址找到下圖這座房屋,但不確定它是否就是 Robertson 商店!
![]() |
商人Foster建於1866年的商店兼住家,是克林頓現存第二老的房子? |
對於古董收藏家而言,克林頓仍有好幾家古玩商店可供遊覽,其中一家位於鎮頭名叫 Clinton Emporium 的商店,出售許多古董工具,農具,馬車車輪,玻璃器皿,書籍以及很難找到的奇特稀有的收藏品,大家在閒逛時,不妨品嚐店內各種烘焙食品,並享受一杯熱飲。
在古董商店對面有一間 Round-Up Motel,是由一位來自台灣,姓高的年輕夫婦經營,旅館室内窗明几淨,不失為一個好落腳處,保羅說他愛上了小鎮的寧靜,也享受著高原上的風土人情,他還向我們介紹了鎮北的 Gold Trail RV Park,其門口附設有一間燒烤「自助餐」,他的肋骨排極富鄕土風情。在這個沒有快餐店的鄕鎮,膳宿的選擇性不多。
![]() |
Clinton Emporium 古董商店,有你想像不到的古物。 |
Cornish 牧場
在克林頓附近的牧場也許比歷史房屋更加有趣,位在鎮北2公里處的 Cornish 牧場是由一位從舊金山轉戰而來的英國人 John Pollard 於1862年創立。Pollard 和他的其他三個搭檔在 Keithley 溪淘金失敗後,便回到克林頓搶佔土地設立牧場和路屋,Pollard 後來將其搭檔的資產買下,將牧場拓展為640畝土地,他與其年輕的太太 Kezia Truan 共同撫育4個男孩和3個女兒,在高原上享受美滿生活,直到1901年離世。
![]() |
John Pollard搶佔了克林頓最好的谷地,是淘金客留下來定居的最佳例子。 |
1908年,Kezia 將路屋改建成一幢三層樓高,更大的路屋,容納更多的客人,她稱它為:Big House。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困難的時代,很多壯男受召出戰,路屋生意一落千丈,但是 Kezia 與她的兩個女兒合力成功挨過這段艱難時期。1920年代,Kezia 的第三個兒子小約翰接手家族事業,鑑於汽車日益普及,小約翰將路屋轉型為賓客牧場,接待夏日從城市湧來的遊客,直至1961年小約翰去世為止。現在克林頓鎮上的杜尼街口,有一幢建於1915年,山牆風格的 Botterill 故居,在二戰時期也為 Thomas Pollard 家庭居住,Thomas 是 John Pollard 的孫子,他繼承了 Cornish 牧場。儘管 Cornish 牧場現已不再由 Pollard 家族擁有,並且分柝成許多個小牧場,但是 Cornish 牧場的歷史正是淘金道上路屋面對時代變遷的最佳寫照。
![]() |
我們找不到Kezia的Big House,祇找到其孫子居住過的1915年老房子。 |
Maiden Creek 牧場
我們可以找不到 Pollard 的牧場,卻不可錯過 Maiden Creek (少女溪)牧場,她位在帽子溪與克林頓之間,又名為23哩屋(從 Ashcroft 起算,她與克林頓相距約8英哩),是1862年由 Edward Dougherty (愛德華·道格迪)建立後就由該家族擁有至今,被公認為卑詩省最古老和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的牧場。
1848年,年幼的愛德華·道格迪隨著家人從英國移民來到安省,成年時跟隨卑詩淘金隊伍去到巴克維爾,1862年當道格迪聽聞篷車大道始建,他跟 John Pollard 的想法一樣,便立刻從礦區趕回到克林頓,在一條河邊圏購土地設立路屋和牧場。
![]() |
Clinton地區有很多座牧場都是1862年由失意淘金客回頭圈建的。 |
少女溪原本沒有名字,後來可能源於一位嫁給一個英俊戰士的悉古潘少女,有一個秋天戰士出去狩獵卻久久不歸,少女坐在河邊一直苦等她的丈夫,當她終於看到他時,他卻帶著另一個部落的妻子回來,少女悲傷不已,死於一顆破碎的心,並被埋葬在她等待的地方。
愛德華的妻子伊麗莎白比悉古潘少女幸運得多,他們在1871年結婚,16年内總共生育4個女孩和5個男孩,他們的路屋以其熱情好客和美食而聞名。不幸的是,愛德華只有57歲,並在1897年去世。一戰之後,伊麗莎白退休,牧場交由其最小的兒子 Charles 接管,查理的太太是 Pollard 牧場的女兒,他們又有9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查理一生都在牧場上生活,並於1968年去世。
2012年,Dougherty 家族五代後人共300多人齊聚在牧場享受150年歷史光榮的時刻,卑詩省府也送來一塊匾額,慶賀這座「世紀牧場」昻首邁入150週年。少女溪牧場現正由其第四代的 Raymond (查理的孫子)與其兒子 Tyler 管理,繼續締造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最久遠的歷史紀錄。
![]() |
Maiden Creek牧場是由同一家族從草創一直經營到現在的牧場。 |
Chasm 生態保留區
離開克林頓,如果沒有人提醒,是很容易錯過在出城15公里,那裡有一條岔路通往一個一萬年前火山岩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大深淵峽谷:鴻谷(Chasm)生態保留區。這一個被冰河切割出來的大鴻谷,長約8公里,寬約600米,深300米,一層層由六角形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峭壁,經過冰川磨擦侵蝕,在陽光照耀下表現著紅棕黃紫各種顔色,這也是克林頓被暱稱為 “Cut-Off Valley” 的由來。Chasm 鴻谷位於邦拿帕山谷的上游,由高地,沼澤和湖泊形成的生態系統,支持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山谷裡的樹木,以雲杉和黃松(Ponderosa Pine)居多。
![]() |
被冰河切割出來的大鴻谷,長約8公里,深300米,現為生態保護區。 |
也許更少人知道,克林頓有一條與淘金公路平行的鐵路,是由太平洋大東方鐵路公司(Pacific Great Eastern Railway, PGE)興建的大東方鐵路(後來改稱:卑詩鐵路),它成立於1912年,自從1915年開始,從北溫哥華發車,走海天公路和 Lillooet 公路這兩條偏僻的路徑,經過 Whistler,Lillooet,Pavilion,Kelly 湖通到克林頓來的,大東方鐵路原本計劃建造到喬治王子鎮與新建的太平洋大鐵路(GTP)連接,可是當它蓋到克林頓就破產了,將爛攤子交回卑詩省府承接。1921年,大東方鐵路勉强興建到 Quesnel 就暫時停工,要到二戰之後省府重啟建設,1952年終於接通到喬治王子城。
這條路線雖然為沿線鄉鎮帶來不少便利,可是北部人口實在太少,貨運量不足,因而嚴重虧損。不過,儘管大東方鐵路營運不佳,卻意外終結了 BC 快遞公司(1861-1921)剛好滿一甲子的運送業務,因為大東方鐵路不經過 Ashcroft,該地亦回歸平靜。
![]() |
1915年大東方鐵路抵達克林頓,該鐵路現在委由國家鐵路(CN)聯營。 |
遊覽卡里布淘金之路,有幾個年份是需要稍為記住的:1858年,菲沙河上首先發現金沙,1865年,篷車大道全線通行,1886年,太平洋鐵路(CPR)完工通車,1910年代,太平洋大鐵路(GTR)與大東方鐵路(PGE)開始建設,每一段時期都對淘金路上的經濟型態帶來不同程度的時代變遷,到了1926年 Fraser Canyon 汽車公路建成,大部分路屋都走入歷史。
本文內容參考自:
Royal BC Museum:https://royalbcmuseum.bc.ca/
Michael Kluckner 著作:《消失的卑詩省》網頁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拍手!圖文俱佳!考證講究!真的太精彩了~ 期待接下來的故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