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十一:帽子溪的前世今生


淘金大道之三 — 帽子溪牧場



        我們經過帽子溪牧場(Hat Creek Ranch)很多次,她祇是淘金熱潮時期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眾多牧場之一,甚至沒有想到要進來,直到有一次我們進來打卡留念,卻因為她的地理位置優越,人文薈萃,卡里布道上很多聞人都跟她有過關係而被吸引,她是卑詩眾多牧場的時代縮影,結果我用了一整篇的篇幅將她介紹,所以大家在北美自駕旅行的時候,不宜怱怱趕路,不妨留一點時間欣賞途中事物,您會發現很多很有趣的地方,當您知道的多,事物便愈吸引,各位如果遊覽帽子溪牧場,看完本文為大家整理好的歷史脈絡,也許你會覺得帽子溪更加有趣! 

卡存溪附近有一個McAbee湖床化石遺址,以及大理石山脈反射的橘色光彩。

創辦人 Donald McLean


         從卡存溪進入邦拿帕山谷11公里,其西面的大理石山脈省立公園以其不尋常的石灰岩岩溶地層而得名,那裡乾燥的氣候逐漸濕潤,歷史悠久的帽子溪牧場(Hat Creek Ranch)就位在從 Lillooet (利盧埃特)繞道出來的99號公路岔口,那亦是當年從 Okanagan 河谷北上的淘金客,經過甘露堡到達卡存溪再轉進卡里布必經之路,地理位置極佳。帽子溪牧場是海灣公司甘露堡的首席 Donald McLean 於1860年退休後建立,他看到接踵而來的淘金客,需要糧食供應,而肉品利潤豐厚,於是在甘露堡通向卡里布的岔路上開墾了一塊土地成立一個牧場,為卑詩內陸三個最古老的牧場之一,見證了淘金之路最繁忙的運輸時代,是卑詩省最獨特的文化遺產。

McLean與家人窩身在一間非常典型先鋒木屋,沒有動用一根釘子。

        Donald McLean (當勞·麥萊恩, 1805-1864)和他的家人是紅河殖民區的受苦者,所以他帶有強烈的種族歧視,麥萊恩於1833年加入海灣公司,50歲時掌管甘露堡,見証過從湯普遜河帶上來的第一批金沙,但是他被下令封鎖消息。我一直不明白,海灣公司的毛皮獵人應該早知山區含有金礦,為何不停留下來開採!
        諷刺的是,麥萊恩對待原住民十分嚴厲,在奇科廷衝突事件中,他率先響應圍捕奇科廷戰士 Klattasine (克拉達辛),結果被克拉達辛特别針對而被殺害,留下其第三任原住民妻子,前妻的5個大孩子與後來的7個小孩子,以及一間被他稱為 “麥萊恩車站”,建於1863年的路屋,和一間蓋於同期的先鋒木屋(pioneer cabin)。這間先鋒木屋有一個夾層,樓下用作生活區間,麥萊恩一家人就擠在上層居住。

牆壁上掛著McLean和他太太的照片,室內擺設反映當時荒野生活。

歷任園主


        麥萊恩去世後,他可能沒有登記他的土地,導致 George Dunne (喬治·鄧恩)以法律手段在1866年控制了牧場,並且將麥萊恩一家人趕走,更諷刺的是,麥萊恩的一生代表法律,他的三個小兒子也許無法接受家庭巨變,反而成為幫派在道上作惡,結果被補被處絞刑。
        在隨後的幾年之中,鄧恩陸續增購週圍土地,還添加了糧倉,穀倉和畜欄,使得牧場更具規模。麥萊恩原建於1863年的帽子溪路屋原本祇是一個單層建築,在1872年,鄧恩增加了第二層,還加設雞舍,但是建築成本和人流減少造成財務壓力,迫使鄧恩將牧場抵押給幫派牧場的哈珀兄弟,鄧恩繼續管理牧場直至無力償還貸款。1876年,哈珀接手帽子溪,可是沒過幾年,哈珀自己又遭遇財務困難,祇好在1881年忍痛將帽子溪牧場轉賣給狗溪的鄰居 William Cargile。

我們在加拿大平時很少看到走地雞,所以覺得稀奇!

        William Cargile (威廉·卡吉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牧場主,他賣掉狗溪的牧場專心經營更具利地之便的帽子溪牧場,但是1886年太平洋鐵路來臨,卡吉爾發現了更大的商機,他轉移目光到艾希克羅興建了 Cargile 飯店,並於1894年將帽子溪牧場賣給了 BC 快遞的新任老闆 Stephen Tingley (1839-1915),BC 快遞是當時卡里布道上規模最大的驛馬客貨運輸公司。
        Tingley (廷利)垂涎牧場已久,不惜代價使它盡可能漂亮,1893年,卡吉爾本來己為他的快遞馬匹建造了一個大穀倉(BX),後來廷利又另外增建一個更大的馬房(1898)和一些豬棚,1901年,廷利更為路屋增建了後幢,並將麥萊恩的先鋒木屋移至現址就近支援,使之成為一個擁有20個房間的大驛站。

自1886年才接管BC快遞的新任老闆廷利,在帽子溪牧場增建的大馬房。

        1910年,富有的卑詩啤酒釀造商 Charles Doering (1856-1927)從71歲的 Stephen Tingley 手上買下帽子溪牧場,Doring (多林)為路屋添加了南翼供其居住,並增購了更多土地,讓他和太太 Mary 可以在閒餘時候前來狩獵,騎馬和享受鄉村生活。在 Charles 的財政支持下,牧場獲得細心照顧,是卡里布路上維護得最好的牧場之一。
        Charles 和 Mary Doering 沒有孩子,Charles 的乾兒子 Basil Jackson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帽子溪牧場經理,並於1927年成為所有者。Basil Jackson 的太太 Dorothy Parke (黛露絲)也是出身於牧場世家,在 Basil 和多露絲的用心耕耘,帽子溪牧場得到很大發展。

很多地方聞人都跟她有過關係(翻拍並修改自BC Heritage Trust看板)

Parke 家族與 Bonaparte 牧場


        你還記得上文提及的 Philip Parke 嗎?Philip Parke 自1862年來到艾希克羅,與後來成為省長的 Charles Semlin 一起在艾希克羅莊園工作,他倆在1865年合夥購買了卡存溪的邦拿帕路屋,三年後 Philip Parke 另外建立了 Bonaparte 牧場。1885年,太平洋鐵路局部通車,他的弟弟 Tom 和侄子 Henry 遠從愛爾蘭前來加入工作,1900年代,Tom 其後在克林頓南面設立 Bishop 牧場,Henry 亦在帽子溪上游開闢了上帽溪牧場。Henry Parke 是黛露絲的父親,她的爸爸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牧場開拓者。

帽子溪路屋經過鄧恩,廷利和多林三次加建,而能保留至今。

        老 Philip 於1927年去世,他沒有孩子,牧場由其侄子 Henry 的兒子 Arthur Parke (亞瑟)繼承,1935年 Henry 也決定退休,自此之後,亞瑟同時擁有兩座 Parke 牧場,而且亞瑟的妹妹黛露絲還是帽子溪牧場的女主人,廣義來說,Parke 家族總共控制了三座大牧場。直至1967年亞瑟去世,其兩個兒子 Gordon 和 Alan 拆分了家業,Alan 留在交通繁忙的邦拿帕,而 Gordon 則愉快地搬到遠離公路的上帽溪。

帽子溪禮品店原由很能幹的Dorothy建造,近年園區增建了左翼。

        到了1980年代,北美牛肉價格普遍下跌,牧場不再像二戰以後那麼容易經營,1993年,Alan 將曾伯父創立的邦拿帕牧場賣給了當地獸醫 Gary Armstrong,而 Gordon 和他的長子 Brian Parke 仍然守住爺爺的財產,上帽溪牧場保留在 Parke 家族達四代之久,在卑詩和亞省的牧場歷史之中實屬珍貴。2017年 3月,高齡87歲的 Gordon 逝世,他被入選為甘露市地區牛仔名人堂,而 Henry Parke 於1910年在上帽溪牧場建造的兩層高,兩面被長廊圍繞的殖民地風格房屋,至今仍然屹立在上帽溪山谷裡面。

Henry Parke於1910年在上帽溪牧場建造的故居,位在公路進入的19公里處。

帽子溪牧場歷史紀念地


        帽子溪牧場在 Basil 和黛露絲的照料下,一度改稱為 Jackson 牧場,他倆除了畜牧1,500頭牛外,牧場還生產馬鈴薯,小麥和燕麥,還有一家雜貨店,一家伐木廠,以及鐵匠鋪,一直是此區最大雇主。直至1978年,Basil 去世後不久,黛露絲將牧場品牌交給侄子 Gordon 掌理,並將建地和建物捐贈給卑詩省府作為歷史遺産,她繼續住在牧場直到1993年。
        省府其後以歷史紀念地的方式委外經營,在現存345英畝的農場和牧場上,有18座可以追溯到1863至1900年代的歷史建築,除了原始先鋒木屋和經過三次加蓋的路屋之外,還包括鄧恩時期的穀倉和雞舍(1872),卡吉爾為快遞馬匹建造的馬糟(1882)和大馬廄(1893),以及廷利增建的大馬房(1898),一些豬棚(1897),以及草棚(1901),鐵匠鋪(1904)和冷藏屋(1910)等,皆是淘金路上碩果僅存最珍貴的早期遺物。

這顆愛廸生時代的鎢絲燈泡已經用了將近50年都不會壞,但是不能關燈!
 
        帽子溪牧場裡面還有一個原住民村莊,省府為加強對於當地邦拿帕部落文化的介紹,夏日有身穿古裝的講解員帶大家回到過去的時代,原住民區除了展示 Secwepemc 族史前遺址,還有悉古潘族人傳統居住的坑屋 Pithouse (Kekuli),狩獵時用的樹皮屋,加熱汗屋,避暑草屋,魚堰和晾架等。也許大家不相信,在白人尚未到達之前,第一民族還不會使用金屬用具,過著石器時代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呢!

原住民將燒紅的火山圓石放入獸皮內烹熱食物,是最原始的「石頭火煱」。

        加拿大的歷史不長,所以更在乎歷史,許多相關的往事都不難在網路查取,祇要你知道他們的名字的話。在下文,我將沿途繼續為大家介紹卡里布淘金路上更多大小事!

 
本文內容參考自:

維基百科,加拿大百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