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九:菲沙河谷探勝
![圖片](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rlsbuwk-fnNi6wQ3doSL2zVsbtfVNhmX5kflBNF1ssbaXClI7_TmwJb8gAODcnoNL0fXujeMur2uf5eSNw64w47SbfSd36kA6efr-63xQQMkDuCV494b3wryDfDNyyoTVk7ReC5fFFms/w640-h426/DSC_3229.jpg)
淘金大道之一 — 菲沙河谷 淘金 1858年,當舊金山祇有六萬人口,西雅圖還是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子的時候,菲沙河谷,岩溪和巴克維爾先後發現黃金,有幾萬人從美國同時湧進卑詩淘金,開啟了卑詩的歷史。採礦活動嚴重影響自然生態,帶來天花、麻疹和其他流行疾病,幾乎滅絕每一個第一民族部落,但也帶來了卑詩急切需要的人口增長。殖民地政府為了聯接黃金窩,故興建了可以讓篷車通過的卡里布篷車大路,又稱為“女王大道”,這是一條600公里長的商業大道,留下許多人物,房屋和故事。在接著卡里布淘金之路的文章,我將帶大家跟隨淘金客的腳歩,走一趟這條通商大道,全程地毯式的逐一探訪這些故事!大家知道誰是卑詩大陸第一個誕生的白人孩子嗎?本文將有答案。 卡里布篷車之路沿著淘金大道通向巴克維爾。 卡里布篷車之路 卑詩大陸早期沒有道路,1846年,時任哈德遜灣公司首席道格拉斯派遣著名探險家安德遜(Alexander Anderson, 1814-1884)尋找從新喀里多尼亞通到太平洋海岸的毛皮貿易路線,安德遜探索了哈里遜湖和利盧埃特之間的一系列河流,湖泊和原住民小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路線都像菲沙河一樣,不切實際,不過,他建議了由希望堡通過 Manson 山脊和 Tulameen (圖拉明)到達甘露堡,然後再接往亞歷山大堡的替代路線,取代難以通行的菲沙峽谷,也就是自1848年至1860年海灣公司採用的「毛旅小徑」,將人貨從海岸運送往新喀里多尼亞。 早期淘金客從海岸到達利盧埃特,則是依循安德遜提供的另外一條線索,他們從哈里遜湖攀上 Lillooet 湖進入 Pemberton (彭伯頓),然後沿著現在未被編號的「彭伯頓搬運古道」,經過 Anderson 湖和 Seton 湖搶先到達利盧埃特,這條被礦工走出來的步道,避開窒礙難行的菲沙河谷,被戲稱為「Lillooet 牛徑」。在卑詩淘金熱初期,淘金者完全需要靠個人體力,自行背負物資健行通往淘金區,於是,建設一條可以讓毛騾通過的道路,加快人員和物資進入黃金礦成為當務之急。 Seton 湖水道最早被淘金客採用,後來成為大東方鐵路行駛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