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八:卑詩有多少金礦
卑詩淘金熱
1856年,在當時的菲沙河谷還是一片蠻荒野地,沒有任何定居者,黃澄澄的金沙就在菲沙峽谷的河邊意外地被發現,原住民將之帶回到甘露堡,哈德遜灣公司道格拉斯首席向總公司報告,總公司深怕淘金會影響其毛皮貿易收益,所以命令封鎖消息。1858年3月,正當加州的淘金熱度逐漸減退,有消息傳出一艘船帶著800盎司黃金從維多利亞抵達舊金山,當時整個北美洲都淘醉在加利福尼亞取得的輝煌財富,第一批礦工聽到風聲後立刻展開行動,離開舊金山衝向北方前往菲沙河探險,其中一個是由 James Moore 帶領的隊伍,他們在耶魯堡下游約兩公里的石灘上準備午餐,隊伍中有一個年輕人 Edward Hill,他注意到長滿苔蘚的岩石上閃耀金光,他們掏出金鍋,很快便提取了驚人數量的黃金顆粒,成為菲沙河上第一批發財的人。於是紙再也包不住火,美國報紙和雜誌大肆報導了在英屬美洲(「British America」)的菲沙河上發現金礦的新聞,許多加州淘金客立刻放棄舊金山礦區,前仆後繼地轉戰菲沙峽谷,這個石灘就是開啟卑詩淘金熱的 Hill's Bar。
![]() |
卑詩黃金最早是在 Hill's Bar 被發現,灘上留著後來輪船停靠的痕跡。 |
菲沙峽谷淘金
當時溫哥華島總督是曾經歷過痛失俄勒岡慘痛經驗的詹姆士·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 1803~77)。Douglas 是蘇格蘭地主與非裔媽媽生下的 “Creole” 混血兒,他自16歲加入西北公司,43歲接任哥倫比亞特區的首席交易員,1851年被任命為溫哥華島殖民地的第二任總督。這時溫哥華島殖民地總督的權力很小,因為按照當時的人口比例,總督可支配的人力不超過到40人,而且溫哥華島殖民地總督對當時的卑詩大陸沒有管治權,英廷任由這片被其尊貴的工業家首相 Robert Peel 爵士(1841-1846年在任)認為是「無關緊要」的西北大地「放牛吃草」。
道格拉斯眼見美國人又再蜂擁越過12年前才被劃分的英美界線,深怕歷史重演,便緊急再次稟告英廷,建議在卑詩大陸儘快設置新殖民地以維護英國主權。維多利亞女皇同意,結束了哈德遜灣公司的貿易攏斷,並由道格拉斯兼任卑詩大陸殖民地的首任總督,以道格拉斯當時還兼任海灣公司首席的身份,首府因利成便地設在海灣公司自1827年就建立的蘭里堡。淘金熱逼使英廷改變對這片偏遠荒地漠視的態度,直接催生了卑詩大陸殖民地,不過,女皇沒有應總督請求派遺海軍前來坐鎮,最初祇有委派了一位最高法官給予協助,稍後才是穆迪副總督和他的工程師隊。
![]() |
蘭里堡是卑詩第一個首府,每年國慶都會盛大慶祝。 |
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大約有三萬多人從美國各地闖過邊界前來淘金,其中有八成是乘坐輪船通過維多利亞口岸而來,也有的循著 Sumas 平原和奧根小徑等陸路進入卑詩。他們絕大部分是舊金山礦區經驗豐富的淘金者,也吸引很多鴉片戰爭之後,來自廣東台山和五邑地區逃避貧窮的大清國民。這三萬人是多少人呢?在1858年的時候,舊金山祇有六萬人口,西雅圖才不過聚集了一兩千人,維多利亞堡更少,居住的人數不超過500名,主要是哈德遜灣公司的僱員,效忠於女皇的農民及其家庭,哥倫比亞平原仍然由第一民族統治,至於溫哥華還沒有一個影子。
幾乎在一夜之間,維多利亞湧入將近兩萬人,使她從一座哨所變成為一個帳篷城市,因為道格拉斯總督宣布所有礦物均屬於皇室所有。他命令探礦者必須要先到維多利亞購買採礦許可證,當他們採購到所有必需物品和設備之後,才能夠出發前往黃金區。
![]() |
菲沙河淘金活動最早集中在Lillooet,後來推進到內陸卡里布山區。 |
回顧在淘金客湧入之初,Yale 貿易站最先聚集了700~800人,這些先行者與原住民第一次接觸的過程並不順利,礦工粗魯地入侵原住民土地,翻滾礫石破壞鮭魚產卵漁場,還傳出婦女被凌辱事件,印地安人起而反抗,無巧不巧成書,抵抗淘金客入侵最力的就是當初熱情招待過西門·菲沙的「印拉卡帞末」 (Nlaka‘pamux)族人。
根據白人認知,第一民族雖然世代在這居住,不過無權擁有其地上林權和地下礦權,其權利皆歸屬於英國皇室政府,由登記有案(claim)的人向政府租借權利,所以……。由於道格拉斯總督的混血兒血統,比較不會表現「白人至上」的態度,於是獲得原住民信任,道格拉斯迅速抵達穩住陣腳,他僱用了警察維持淘金秩序,制定採礦法例作為遊戲規則,限制每個人祗可以主張不超過144平方英呎的礦權範圍,而且委任 Richard Hicks 和 Oswald Travaillot 擔任耶魯堡的駐地黃金專員(後者於次年升任為利頓黃金專員),掌管淘金事業的大小事務,並任命被英國派來協助的最高法官 Matthew Begbie (馬修·貝比)擔任礦區大法官執行英國權威。
總督任命的黃金專員在採礦訴訟中擁有極大管轄權力,他們主要執行採礦法規,發放許可證,記錄權利要求和水權,確定礦權邊界並且負責收稅,他們的判决僅在少數情況下可向最高法官上訴。馬修·貝比法官非常盡職地巡迴各個礦區判決每個違法行為,加上道格拉斯還積極修橋築路,奠定英國在卑詩殖民地的主權基礎,故有「卑詩之父」尊稱。
![]() |
淘金客與原住民第一次接觸的過程並不順利(本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
卡里布淘金
淘金活動最先在耶魯堡最先淘到金子的 Hill's Bar 開始,幾千個礦工聚集在耶魯,使之變成卑詩大陸上第一個鄉鎮,晚來的人苦無容身之地,於是沿著菲沙峽谷一路往上搜索,先後在 Chapman's Bar、China Bar、Boston Bar 等岸邊找到回報,礦工繼續上溯到 Kanaka Bar、Foster Bar,最後到達 Lillooet (利盧埃特)部落,結果在 Bridge 河和 Cayoosh 河上發現更多金子,人潮於是逐漸朝向利盧埃特上游集中,據說利盧埃特在最高峰時期總共聚集了一萬六千人,沿途將發亮的石頭撿拾一空。
1859年春天,Aaron Post 在距離利盧埃特北方90公里遠的 Chilcotin 河口又有新發現,促使淘金者繼續前往菲沙河上游尋寶,1859年秋天,淘金隊伍的前緣已經推進到卡里布山區,在連續兩個夏天,他們在 Horsefly,Keithley 溪,鹿茸溪和威廉溪都得到甜蜜回報。
1861年,時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65),有更多美國人越境前來殖民地,道格拉斯決定以 Yale 作為起點,另外開闢一條可以容納馬車通過的篷車之路通往利盧埃特礦區,取代他最初設計從哈里遜湖抄小路上去彭伯頓(Pemberton),再從彭伯頓順著山谷到達利盧埃特那條蠻荒小徑(稱:道格拉斯古徑),當時的人暱稱之為:Lillooet 牛徑(現已湮沒)。
1862年8月,一位來自英國劍橋郡名叫 William Billy Barker(1817~94) 的礦工在北方更遠的卡里布(Cariboo)山區挖到一個很大的金礦,吸引更多人想前往尋找運氣,創造了運送物資的商機,於是這條篷車之路不僅只通到利盧埃特,而是要從耶魯為作起點,經過湯普遜河、Ashcroft、Clinton、百哩屋通往北陸600公里更遠的卡里布山區(稱:Cariboo Wagon Road)。
![]() |
亞歷山大橋(1962)橫跨菲沙峽谷,人群曾聚集在Boston Bar快樂淘金。 |
自從 Barker 在卡里布挖到一座大金礦,以他為名的巴克維爾(Barkerville)可謂一夜成城,數萬名後行者便沿著這條卡里布淘金之路(Cariboo Gold Trail)來到這處不毛之地作發財夢,簡陋的小木屋和帳篷到處林立。不久之後,這些小屋和帳篷被圓木建成的大房子取代,巴克維爾逐漸擴大成鄕鎮的規模,在鎮上除了有教堂、劇場……等基本設施之外,還有華人雜貨店、貨運公司,甚至賭場和舞廳……等等,成為當年卑詩大陸最大的城鎮(溫哥華當時還沒個影子),被認為是卑詩省的發源地。
卑詩省從渺無人煙到車水馬龍全賴卡里布淘金熱所賜,多金的巴克維爾那時相當興旺富裕,當然物價也非常昂貴,因為那時的貨物是用船隻和驢子從「大埠」(維多利亞)運送過來,路途遙遠,道路崎嶇難行,要十多天的時間才能把貨物運到,1865年卡里布篷車之路建成,運輸時間大幅縮小,只要6、7天的時間就可以把貨物和乘客從大埠運到巴克維爾。
![]() |
Barkerville曾是卑詩最大城鎮,現仍保留125幢原始建築。 |
1860年代中期,巴克維爾的人口大約為5~6千人,其中約近一半是華人,儼然成為舊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早年美洲華人礦工生活困苦,工作薪資只有白人一半,而且華人工頭不時從中剝削,更有一些有辦法的僑領營商、營賭、營毒,賺盡同鄕的血汗錢。
舉頭三尺有神明,也有一些華人僑領宅心仁厚,照顧鄉親,懸壺興學、甚至後來由洪門致公堂在當地開辦了大漢公報(1906~1992),宣揚中國革命事業,為加拿大第一份華文報紙,直至1990年代,星島、明報相繼在大溫哥華區開業,大漢公報才走入歷史。
![]() |
華人緊隨淘金熱來到卑詩,是卑詩省第一代移民重要的組成分子。 |
有一些華人辛勞工作,有一些商人善用商機!李祥(Lee Chong)的廣利公司(Kwong Lee Co.)不用趨炎赴勢,一樣經營得風生水起。李祥最早跟隨卑詩淘金熱來到維多利亞,他學會一口流利英語,便於1858年成立了廣利公司賺取服務財,那是一間從大清國進口糧食、五金百貨等物質的供應商,全盛時期在卡里布道上設有七家分店(包括福士鎮,Stanley,奎奈爾……等),其規模僅次於海灣公司。
1860年,李祥從舊金山將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帶到維多利亞,她是第一位到達加拿大的華人婦女,但是5年後李祥病逝,廣利公司被出售給盧氏兄弟,據說後者致力於引進大清國民加入太平洋鐵路建設,在維多利亞商界舉足輕重。
![]() |
從倫敦來的「Drug」(在1908年之前合法),跟著飄洋過海來到卡里布。 |
夏洛特皇后島 和 Stikine 河淘金
由於地層運動,其實整個洛磯山脈及其支脈,都是一個超級大礦區,早期的卑詩淘金熱並不僅止於菲沙峽谷與卡里布山區,早在1852年,海灣公司的 Mitchell 船長便在夏洛特皇后島(今海達瓜島)的 Tasu 村莊附近發現一個金銀礦,然而被人多勢眾的海達人阻礙了開採,1858年,這個礦區售予應道格拉斯總督之邀前來探索金礦的蘇格蘭的探險家唐尼 (William Downie),唐尼與海達人經歷溝通之後,採礦作業得以順利進行,為卑詩帶來第一筆黃金小收益。
唐尼然後帶著他的妻子 Adeline 展開一次史詩級的探險旅程,他們從 Skeena 和 Babine 河上溯至 Babine 湖,然後又下至 Stuart 湖,再沿著 Nechako 河和 Fraser 河到達卡里布金礦,唐尼在威廉溪少有獲利,但後來再去到哥倫比亞河的大彎區,他全都虧了,換來一條小河以唐尼的名字命名。
1861年,有人盛傳 Stikine 河區發現黃金(近阿拉斯加內河道的 Wrangell),吸引了幾百個礦工前往探索;1863~64年,就在省府維多利亞的外圍先後發現了 Goldstream 和 Leechtown 兩個小型金礦,不過他們的收獲都不算太大。(1970年,勘探公司在海達瓜島北部成功發現一個 Specogna大金礦,至今尚未開採。)
![]() |
Stewart是一個金、銅和銀礦區,自1900年代至今,採礦活動仍在繼續。 |
岩溪,西米卡門 與 野馬溪 淘金
在卑詩淘金熱初期,道格拉斯總督規定所有進入金礦地區的人只能夠經過維多利亞,繳交許可費後才能通行,但是數以千計的美國礦工還是透過陸路穿越華盛頓州進入無人管治的卑詩南部地區。1858年,有兩個越界的美國騎兵在岩溪撿到金子而引起騒動,翌年又在 Similkameen (西米卡門)河上游發現金礦(亦稱為 Blackfoot 淘金)。
黃澄澄的黃金有誰不愛,估計有三數千名礦工聚集,白人和華人發生衝突,甚至拒絕支付採礦許可費而將黃金専員 O'Reilly 趕走,勞煩道格拉斯親自前往岩溪樹立權威(被稱為“1860年岩溪戰爭”)。道格拉斯很公平,他告誡這些礦工必須遵守英皇法律,強調祇要有支付採礦許可費和誠實繳稅,華人(包括第一民族)亦享有與其他任何人一樣的採礦權利,所以華人熱衷前來淘金,是卑詩最早期移民人口的一份子。道格拉斯離開時著人開通一條由 Hope 通到岩溪的小路(杜尼小徑),以保衞殖民地的利益。不過,岩溪淘金在1861年底就完全結束了。
1863年秋天,在東庫尼地區的野馬溪(今 Fort Steele),一位名叫 Mike Reynolds 的礦工也發現了36盎司的巨大金塊。翌年,野馬溪就聚集了二千人,當黃金專員 Peter O'Reilly 到達時,他看到有一些是卡里布的老面孔。新繼任的西摩總督(Frederick Seymour)决定將岩溪小徑延伸至野馬溪,這條草創的小路在七個月內就完成,成為跨越卑詩南部的 Dewdney (杜尼)小徑,就是現在的三號公路大部分經過的地方。野馬溪淘金經歷了兩個活躍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63年至1868年,第二個時期是1885年至1900年。
![]() |
岩溪淘金發生在岩溪與水壼河的交匯處,現在是一個世外桃源。 |
大彎區,奧米尼卡河 和 卡西亞 山區
1865年開始,卑詩第一階段的淘金熱朝宣告結束,雖然 Shuswap 河上游的櫻桃溪(1862),和在哥倫比亞河的大彎區(1865),仍然零星地傳出發現金沙的聲音。大彎指的是哥倫比亞河的形狀,在高峰期建立了 La Porte 和 Downie Creek 兩個村鎮,但是這些地方容易淘拾的金沙含量不高,必須要靠大型機具開採,大彎淘金僅持續兩年,即由採礦公司接手,激不起太大的淘金熱潮。
到了1870年前後,有一些採礦者離開巴克維爾繼續前往北方探索,結果在 Omineca 河(和平河上游)和 Cassiar 山區(在今37號公路上)又再發現新的金礦。奧米尼卡金區是一個廣闊區域,最初的發現是在 Finlay 河上進行,1871年8月,大約有2.000名礦工在奧米尼卡地區工作,他們見證了 Manson 溪,Germansen's Landing 和 Omineca City 的建立。但是奧米尼卡人的努力,顯然比不上靠近育空特區的卡西亞地區來得令人振奮。
1872年夏天,Henry Thibert 和 Angus McCulloch 深入育空邊界的 Cassiar (卡西亞)山區,在迪斯湖附近找到他們想要的,後者在下個冬天就凍死了,這條豐富之河就以 Thibert 的名字命名。1877年,Al Freeman 從 McDame 溪開採到一塊重達72盎司的金塊,至今仍是卑詩省有以史來最大的金塊出土記錄。Laketon 和 Porter Landing 都是當年由礦工建立的村子,卡西亞早期雖然産出了150萬元的黃金,但她和奧米尼卡都太偏遠了,也許仍有大量未被開發的寶藏等待大家發現!
![]() |
72盎司大金塊產自靠近好望湖這一處McDame溪,至今仍在開採。 |
Granite 和 Hedley 金礦
直至1885年,卑詩南部有一個名叫 Johnny Chance 的牛仔運送一些馬匹前往新西敏在,在西米卡門河上游發現了河上的金塊,導致礦工們在 Granite 溪,Blakeburn 和 Tulameen 這三個礦址上忙碌了好幾年。Tulameen (圖拉明)原名 Otter Flat (水獺坪),它是1846年海灣公司急於尋找一條從 Hope 通往甘露堡(Kamloops)的時候,由西米卡門部落黒睛酋長(Blackeye)引領海灣公司的探險家 Alexander Anderson 沿著原住民傳統的打獵路徑,攀過 Cascades 山脈來到圖拉明平原,再走現在的 Coalmont 公路接通尼古拉山谷,海灣公司後來修築了這段山路,稱為「毛旅小徑」(Fur Brigade Trail),並且在圖拉明設置一個中繼站,這條貿易路徑一直維持到1858年,直到淘金客搗毀了毛皮貿易為止。
Granite 溪在最高峰時聚集了二千人,有超過200座建築物,其中13座是酒吧,不過鎮上從來沒有學校或市長。現在 Granite 和 Blakeburn 已經湮沒,淪為「鬼城」,祇有圖拉明和 Coalmont 仍有幾戶人家。這個山區其實最豐富的是 Coalmont 的煤炭(1858),以及 Allenby 和銅山的銅礦(1882),至於下游的 Hedley 黃金礦坑要等到1897年才被採礦公司有效開採。
![]() |
Granite City 已經不復存在,祇剩下兩堆碎瓦頹垣殘留現場。 |
Lillooet 的卑詩玉
回到利盧埃特,淘金客很早就離開了,祇有克苦耐勞的華人仍然留在被白人放棄之 Cayoosh 河礦區繼續苦幹,他們在早期留下的尾礦再行檢驗,耐心篩分沙子和碎石,尋找任何剩餘的金片。不過,從1884年到1900年代,他們的焦點從金沙轉移到一種像翡翠的玉礦(稱:卑詩玉),在當時的大清國非常受到歡迎,他們一直努力,將大量被人忽略的玉石運回中國,直到世紀交接時才全部離開。
現在卑詩玉的開採已大部分集中在卡西亞山區,當我們遊覽利盧埃特,除了很多被堆積起來的石堆之外,沒有多少特別古老的東西留下,最早期建立的飯店早已倒下,例如建於1892年,風光一時的 Victoria 飯店也於1981年毀於火海。不過,利盧埃特受惠於1900年代橋河地區的採礦事業,1912年開始興建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以及在1932年才被大型開發的 Bralorne (巴朗)金礦帶動,加上橋河水電發力發展項目,使得利盧埃特仍然保持相當活力,不致於完全沒落。
![]() |
從1884年到1890年代,Lillooet仍有幾百名華人苦守,在主街有很多華人商店。 |
卑詩淘金的地方不止有這一些,1880年代後期,在卑詩南部的邊境地區還有更多更大型的採金以及白銀的開採活動(例如 Nelson 和 Rossland),1930年代,在利盧埃特附近的 Bralorne (巴朗)金礦,與卡里布的金石英礦這兩處金礦同時名重一時,我將留待後文介紹。以上的『北卑詩尋金之旅』與『卑詩南部探索鬼城』很適合大家安排一個星期時間去尋幽探秘,如果大家想請我帶路,可以在 Facbook 很容易找到我:TonyChan。
1898年,在育空地區,Klondike 與 Atlin 的金山寶礦掀起轟動全球的淘金巨浪,內容可參閱我們的兩本探險書《帶你玩遍阿拉斯加》或《育空極地大冒險》,書內將帶大家親歷其境,體會淘金客在路途上的辛酸!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維基百科,加拿大百科,
Victoria’s Chinatown 網頁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