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九:菲沙河谷探勝


淘金大道之一 — 菲沙河谷淘金



        1858年,當舊金山祇有六萬人口,西雅圖還是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子的時候,菲沙河谷,岩溪和巴克維爾先後發現黃金,有幾萬人從美國同時湧進卑詩淘金,開啟了卑詩的歷史。採礦活動嚴重影響自然生態,帶來天花、麻疹和其他流行疾病,幾乎滅絕每一個第一民族部落,但也帶來了卑詩急切需要的人口增長。殖民地政府為了聯接黃金窩,故興建了可以讓篷車通過的卡里布篷車大路,又稱為“女王大道”,這是一條600公里長的商業大道,留下許多人物,房屋和故事。在接著卡里布淘金之路的文章,我將帶大家跟隨淘金客的腳歩,走一趟這條通商大道,全程地毯式的逐一探訪這些故事!大家知道誰是卑詩大陸第一個誕生的白人孩子嗎?本文將有答案。

卡里布篷車之路沿著淘金大道通向巴克維爾。

卡里布篷車之路


        卑詩大陸早期沒有道路,1846年,時任哈德遜灣公司首席道格拉斯派遣著名探險家安德遜(Alexander Anderson, 1814-1884)尋找從新喀里多尼亞通到太平洋海岸的毛皮貿易路線,安德遜探索了哈里遜湖和利盧埃特之間的一系列河流,湖泊和原住民小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路線都像菲沙河一樣,不切實際,不過,他建議了由希望堡通過 Manson 山脊和 Tulameen (圖拉明)到達甘露堡,然後再接往亞歷山大堡的替代路線,取代難以通行的菲沙峽谷,也就是自1848年至1860年海灣公司採用的「毛旅小徑」,將人貨從海岸運送往新喀里多尼亞。
        早期淘金客從海岸到達利盧埃特,則是依循安德遜提供的另外一條線索,他們從哈里遜湖攀上 Lillooet 湖進入 Pemberton (彭伯頓),然後沿著現在未被編號的「彭伯頓搬運古道」,經過 Anderson 湖和 Seton 湖搶先到達利盧埃特,這條被礦工走出來的步道,避開窒礙難行的菲沙河谷,被戲稱為「Lillooet 牛徑」。在卑詩淘金熱初期,淘金者完全需要靠個人體力,自行背負物資健行通往淘金區,於是,建設一條可以讓毛騾通過的道路,加快人員和物資進入黃金礦成為當務之急。

Seton 湖水道最早被淘金客採用,後來成為大東方鐵路行駛路線。

        道格拉斯總督最早期開闢的 Lillooet 草徑(或稱「道格拉斯古徑」)就是跟隨著礦工走過的步伐,從哈里遜湖的道格拉斯堡(現已湮滅)抄小徑上山,經過 Anderson 湖和 Seton 湖到達利盧埃特,它祇能提供毛騾行旅通過。隨著礦工逐漸深入卑詩内陸,道格拉斯於是決定再從利盧埃特開闢一條山徑通到內陸,到達海灣公司原有的亞歷山大堡為止,這條淘金草徑於1859年開始建造,1862年完成,所以黃金里程的零公里,就是由利盧埃特開始。
        但是在草徑完成前一年,礦工們在卡里布發現大金礦,道格拉斯隨即接受穆迪上校建議,重新拓建一條至小18呎寬,可以容納篷車通行的通商大道,它將改從耶魯鎮開始建造,取道湯普遜河通至內陸,放棄原來從哈里遜湖前往利盧埃特,剛要建成的 Lillooet 舊徑。這條計劃的新道路被稱為「卡里布篷車大道」,其中最艱難的 Boston Bar 和 Spences 橋這兩個路段,由穆迪上尉率領的英國皇家工程師隊負責興建,其他較容易拓寬的路段,則交由地方的承包商承建。

卑詩內陸當時還未有定居者,篷車之路建築難度不遜於萬里長城。

        1863年8月,篷車之路很快已經拓寬到了亞歷山大堡,但是後半段卻拖了兩年時間才完成,1865年9月,卡里布篷車之路(Cariboo Wagon Road)全線開通,全長約600公里,從耶魯鎮開始,沿著極其險惡的峽谷地形到達內陸高原,再通向巴克維爾黃金窩,為卑詩内陸開發揭開新頁。
        接著自1886年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段大拓荒期間,牧場和農業朝著卑詩北部高原迅速發展,那是卡里布道路最繁忙的運輸時代。後來時代變遷,林業和礦業支撐起北卑詩的經濟發展,卡里布淘金之路被拓寬為97號快速道路,肩負貫通卑詩省南北大動脈的責任,這也是至今為止,從溫哥華通往卑詩北部唯一的一條公路,但是北卑詩地廣人稀,大家也許很少走這一條公路,可能對這塊與溫哥華近在咫尺的土地仍然陌生,現在,各位就跟著我走一趟卡里布淘金之路吧!

卡里布篷車之路前半段的旅行路線與奧根小徑示意圖(翻拍自道路看板)

希望與耶魯


        希望鎮(Hope)最初是哈德遜灣公司在1848年建立的貿易站,1860年,由於皇家工程師要協助杜尼修建通往岩溪的小徑,故此穆迪上校選擇希望堡作為皇家工程師的駐紮總部,也剛好避開了耶魯鎮擠滿了急於發財的人群,穆迪指示部屬在舊堡周圍佈置一個城鎮,並為殖民地的第一任主教 George Hills 建造了一座教堂。
        這座 Christ Church 聖公會教堂位於菲沙大道夾公園街,是由英國皇家工程師隊 John Grant 上尉設計,於1861年11月建成,他們當時在卑詩大陸建造了大約10座類似的英國國教教堂,作為英國在建立新殖民地時基礎建設計劃的一部分。不要小看1861年這個年份,這座老教堂在卑詩大陸上,可是排名第五名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不過,希望鎮第一座教堂是建於1860年的 Our Lady of Good Hope 天主教小教堂,但是該教堂已經倒塌,現者為1948年第二次重建後的建築。Christ Church 也不是卑詩大陸現存最古老的教堂,現在位於楓樹嶺的 St. John the Divine 教堂比它的資格更老,後者建於1859年5月,原來在蘭利堡作為首府時建造,後來省府搬家了,該座教堂亦被遷移到楓樹嶺。

        希望鎮位於一號橫加公路的170里出口,是離開低陸平原開始進入山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這裡現在有三條入山路線,古老的一號橫加公路是沿著菲沙河和湯普遜河迂廻地向北行走,連接97號公路後通向卑詩省的大北部;另一條新建的五號高速公路,經由 Coquihalla 山口通往甘露市(Kamloops),再轉上卑詩大北部或是向東跨越洛磯山脈;還有一條非常崎嶇曲折的三號公路,是沿著卑詩內陸南部和緊貼著美加邊界,一路向東推進到加拿大中部大草原。
        也許很多人會被 Othello (五重奏)隧道吸引來到希望鎮,那是1914年建造水壺谷鐵路(Kettle Valley Railway)時,在完工前最後一個項目所留下來的山洞,該鐵路的路基至今仍是世界上造價最昻貴的鐵路軌道,是當時加拿大其他鐵路平均造價的五倍。希望鎮是《第一滴血》電影系列的拍攝地,也是著名的雕刻師 Pete Ryan 的故鄉,市中心展出許多包括他的電鋸木雕作品。

希望鎮的基督教堂在卡里布道上資格最老,是英國新殖民地建立計劃的一部分。

        從希望鎮沿著一號橫加公路走約22公里,又有一間古老教堂設置於公路旁,她是聖約翰聖公會老教堂(St John the Divine),在卡里布道上是僅次於希望鎮第二老的教堂。耶魯最初是海灣公司於1848年建立的貿易站,其名字取自蘭里堡當時的首席交易員 James Yale,但是菲沙河窒礙難行,該堡隨即廢棄,被下游的希望堡取代。
        其實在淘金熱剛剛開始的時候,淘金客就在耶魯的石灘上發現第一桶黃金,後來沿著菲沙河深入内陸,直到巴克維爾。由於她是輪船可以行駛最深入的極限,從維多利亞或新西敏來的船隻可以在此靠岸,故此在淘金時代初期,很快成為繁忙的內河道港口。
        由於穆迪選擇希望堡作為城鎮,所以皇家工程師在1861年才在希望堡建立了基督教堂,便隨即投入卡里布篷車大道的建設工作,原本沒有計劃興建第二座教堂,可是宗教活動不能一直在帳篷内舉行,日漸增加的礦工們一直期待建立一座永久教堂,他們的願望到了1863年終於獲得實現。一百多年後,聖約翰聖公會老教堂已貴為耶魯鎮歷史博物館,有豐富的菲沙河淘金以及建設太平洋鐵路的展覽資料,而且還附設一個探礦初期帳篷營地,不過它位於人車較少的一號公路上,致使遊客不多。

站在老教堂門外的是一位忠於職守的紳士,他很希望我們購票進去參觀!

        耶魯也是卡里布篷車之路的起點,當時從新西敏開上來的輪船,祇能以耶魯為終點站,然後改乘馬車進入內陸,使得耶魯鎮一度成為淘金路上最大的鄉鎮,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在耶魯買到,因此鎮上擁有卑詩大陸上數之不盡的第一,包括第一家由 Thomas York 開設的路屋,第一家由奧本海默兄弟設立的綜合商店,第一家由廣利公司擁有的連鎖店,第一家由 Francis Barnard 開辦的貨運公司 ……等。
        耶魯鎮保留了卑詩大陸最古老的房屋,其中以 Teague 之家(蒂格, 1866年),Creighton 之家(凱萊頓, 1870年代) 和 Ward 之家(沃德, 1880年)這三座故居最具歷史,蒂格之家最初是由商人 John Alway 建造,後來先後被以撤·奧本海默和築路承包商 John Trutch 持有,1895年再由 William Teague (1835-1916)購入,蒂格原本是探礦者,後來成為稅務記錄員,最終升任黃金專員,他們祖孫三代在蒂格之家居住了近一百年,直至1990年才被 Baerg 家庭購買,將之化身為 B&B 旅館迄今。

建於1866年的Teague故居現在是B&B,必需入住才拍得到正面。

        耶魯博物館展示室及禮品店原來是凱萊頓家族故居(Creighton House),為1870年代由 David Creighton (1857-1930)始建。來自愛爾蘭的大衞·凱萊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耶魯擁有果園,飯店和商店,大衞的第一任太太瑪麗是耶魯另一位拓荒先驅 Johnny Ward 的女兒,他們育有四個子女。因為瑪麗早逝,大衞於是再娶,從下圖觀察,這座凱萊頓之家是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其前廊部份略帶有20世紀的工匠藝術風格,應該是大衞在1910年代第二次婚姻後加建。
        大衞去世後,大衞及 Johnny Ward 的房子皆由其次子弗朗西斯·凱萊頓繼承,弗朗西斯後來將凱萊頓之家交給其岳父 August Castle 的大家庭使用,自己搬到其外祖父的 Ward 之家居住,弗朗西斯於1967年逝世。幸運地,這兩幢房子到現在還在。

David Creighton 在耶魯擁有果園,飯店和商店,其家族在上址居住達一個世紀。

        Johnny Ward (1823-1915)來自新舍省,他原本是驛馬車伕,卻在這個繁榮的小鎮兼營一家旅店,發掘了更多的財富,沃德最初於1863年就在現址建造了他的住宅,在1880年一場席捲整個村鎮的大火中,沃德舊居被火燒毀,他立刻在原址重建,並且在此屋終老。沃德之家後來由其外孫弗朗西斯·凱萊頓家庭居住,直至1992年被省府購買,現在沃德之家已由耶魯歷史學會管理,學會將它變身為 Ward Tea House,為旅客提供 B&B 及茶點服務。
        在耶魯先鋒公墓有三個著名的墳墓。除了榮譽居民威廉·蒂格和大衛·凱萊頓之外,還有一位卡里布淘金的重要人物 Edward “Ned” Stout (奈德·斯托特, 1827-1924)。斯托特最初來自巴伐利亞,他從密西根流浪到舊金山,然後再到菲沙河谷,是最早到達的淘金者之一,並且曾在1858年8月與原住民的「菲沙峽谷戰爭」中受傷。傷愈後的斯托特繼續向北移動,他與荷蘭彪組成一隊,在一個以他的名字為名的 Stout Gulch 找到寶礦,最終定居在耶魯鎮。斯托特時常回到威廉溪,晩年在耶魯享受高齡,於1924年去世。

Johnny Ward 於1880年大火後立刻在原址重建的 Ward 故居,設計平實無華。

        自從1866年淘金熱退潮之後,耶魯鎮仍然有過一段熱鬧的日子。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正式興建,鐵路公司在耶魯設立工程總部,使得這裡再度興旺起來,直至鐵路完工,該工程總部遷往了溫哥華市(也就是現在同名的耶魯鎮)。同鐵路建設時期,太平洋鐵路公司在廣東省招聘了6,500名華工,也在加州聘請了7,000名華人參與建設,後來很多華人在鐵路沿線鄕鎮謀生,在耶魯鎮歷史博物館罕見地有一塊加拿大第一個以中文,英文和法文刻寫的鐵路華工紀念碑(1982),首次紀錄了華工參與加拿大鐵路建設這段歷史。

        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耶魯不再是中繼站,大部分居民離開移居溫市,現在耶魯鎮只有百來個居民。離開耶魯的人以奧本海默兄弟最廣為人知,他們原本在利頓和巴克維爾都設有商店,於1880年耶魯大火之後移居溫巿成為大地主,隨後成為水果蔬菜和雜貨的大供應商,其中大衛·奧本海默更當選了溫哥華第二任市長。最可惜的是,1880年代由華商鄭煥章向奧本海默兄弟購地所興建的商住兩用大屋(On Lee House),他在大屋內開設了麵包店、雜貨舖和洗衣店,本於1983年由其孫女將之售予省府轉作為歷史遺跡保存,奈何大屋在售出兩年後在一場火災中付諸一炬,未能為華人在耶魯鎮留下歷史明證。

在Spuzzum之後,懸崖峭壁,激流險礁,菲沙河變得無法通行。

卑詩大陸第一個嬰兒


        離開耶魯約20公里,有一條自從1863年就橫跨在菲沙河上的 Alexandra 橋,那是卑詩第一座吊橋,由築路承包商 John Trutch 的哥哥 Joseph Trutch 建造。由於殖民地政府特許承包商擁有7年收取通行費權利,而這座橋的收費特别貴,為 Joseph 增加不少財富,Joseph 後來擔任卑詩加入聯邦的三位談判代表之一,並成為卑詩省第一任省督,他對興建太平洋鐵路亦起指導性作用。
        1926年 Fraser Canyon 公路通車,木橋被改建成鐵吊橋,一百年來,在未被1962年新建的橫加公路鐵橋取代之前,這條橋一直是卡里布篷車和汽車渡過菲沙河的唯一通道。至於在橋樑未建造之前,有一個名叫 Franklin Way 的人被特許在距離這裡不遠的 Spuzzum (意為“小平地”)經營一條小汽船渡輪,他後來還興建了路屋,生意一度興隆,但是 Alexandra 橋樑興建之後,便將生意出售給耶魯鎮的 Thomas York。

Alexandre橋兩邊是菲沙河最困難通過的河域,早期的人也在此處淘金。

        這位約克先生是淘金熱的先驅,1854年,約克帶著他的太太 Maria 以及他的大女兒乘坐帆船離開利物浦,六個月後到達 Nanaimo,後來在貝靈漢附近採煤。1858年10月,約克一家人乘坐獨木舟來到耶魯,約克太太在卑詩大陸生下第一個白人孩子,這個男嬰是在菲沙河岀生,所以約克為其取名為 Fraser York,而她和她的女兒成為卑詩大陸首批女性。因為約克先生攜家帶眷,故此沒有深入內陸,他原本在耶魯建立了第一間路屋,受到 Alexandra 橋的收費昻貴,渡輪具競爭力而接手經營了渡輪和 Spuzzum 路屋。
        不幸地,約克接手的汽船在兩年後因鍋爐乾後注水太快導致爆炸,一家人無奈地空手而返,回到下游 Sumas 草原擇地定居。Fraser 長大後在加國海關任職直至退休。(至於第一個在加拿大出生的華裔嬰兒,是1861年出生於 Harrison 湖道格拉斯港的溫金有 Alexander Cumyow,他後來曾擔任維多利亞中華會館的理事及法律顧問)。

早期的先鋒木屋由原木組建,如果屋頂沒被吹走,非常牢固。(攝於Ashcraft)

        如果你懂得欣賞,就不會怱怱而過!在淘金路上,從前沿途布滿大大小小不同路屋,絕大部分早期的路屋早被廢棄或拆除,現在位於 Alexandra 橋的公路旁,有一間山牆設計奇特,有一點老舊的 Alexandra Lodge,根據《消失的卑詩》的作者 Michael Kluckner 考証,這座古董可能是1926年汽車公路時期時建造,其佔地約32英畝,主建築有八個房間和三間厠所,另外有數間小木屋供客人留宿,但是敵不過時間洗禮,這座時代記憶亦會隨時消失無踪。

Alexandra Lodge現在是一間古董雜物店,她本身也是一座古董。

地獄之門


        真的有「地獄之門」(Hell’s Gate)這個地方耶!在地獄門與耶魯之間這一段30公里的菲沙峽谷,是菲沙河最深,最窄,水流最急,也是最危險的路段,接著又是激流險瀑,暗礁岩石,加上菲沙河在夏天經常泛濫,讓船隻和人員無法通過。自地獄門之後那12公里路段被稱為尼加拉瓜懸崖,菲沙河的驚險處將從河水轉移到險峻的山坡上,那裡是建築卡里布之路最困難的路段,陡峭懸崖邊的通道僅能夠容納一個人的身位,甚至有時要架設懸空棧道讓隊伍通過,這些堅硬的岩石必須用火藥爆破才能開通道路,在此之前,許多驢子和馬匹都在這段路途上喪生。

在地獄門之後,路途的驚險處從河水轉移到險峻的山坡上。

        凡事有弊就有利,當數千萬條鮭魚聚集等待通過急流洄游往上游産卵,耶魯也是原住民不分部族一起捕魚的好地方,可是,1914年當加拿大北部鐵路公司(CNoR)(後來併入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建造第二條橫加鐵路,想炸開地獄門的石壁鋪設隧道軌道時,不料石塊崩落造成河水斷流,對鮭魚釀成不能彌補的遺憾,後來省府在河岸先後建造了9道魚梯,好讓這些固執的魚類順利通過地獄門的激流。如今,如果地球暖化程度惡化,河水平均溫度若再上升2度,不僅全卑詩省的冰原將消失殆盡,連菲沙河的鮭魚恐怕都會變成水煮魚,我們再也吃不到鮭魚生魚片,而熊的食物鍊也將遭到「溶斷」!

寶貝鮭魚是上天恩典,魚與熊掌在加拿大都得到愛心保護。

        從前有一些鬆散的礫石落在河上形成一些小型沙洲,最早的金子就是在這些石灘上被發現,這些沙洲不分大小,每一個沙洲都曾經聚集了數十人甚至幾百人在石灘上淘寶,因而出現了Hill's Bar、Chapman's Bar、China Bar 和 Kanaka Bar 等十幾個這樣的類似名字,後來有人找到地勢較平緩的坡地建造臨時房屋用作客棧,逐漸形成一條小村,當時當地的原住民把外來的白人統稱為波士頓人,故 Boston Bar (波士頓沙洲)就是表示當時有很多白人在此處淘金的意思,China Bar 的意思亦同。
        緊接著從 Boston Bar 往利頓這段44公里河道有幾十處激流淺灘,是最讓漂流愛好者興奮的河道之一,他們最遠可以漂流到地獄之門,按驚險程度分不同航程。

Lytton號稱漂流之都,在菲沙河上激水漂流,是不是很刺激呢!

利頓 (Lytton)


        利頓(Lytton)原名「the Forks」,她位於菲沙河和湯普遜河交匯。1808年,探險家西門·菲沙尋找通往太平洋的路線的時候參觀了該址,他停在兩條河流的匯合處,以他的探險家朋友大衛·湯普遜的名字命名了這一條綠色支流。篷車大道建成後,道格拉斯總督以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大臣 Bulwer Lytton 的名字命名該鎮。Lytton 是任命道格拉斯總督的上司,但是他祇在位一年,就由 Henry Clinton 公爵繼任。利頓是難得擁有豐富漁獲和狩獵資源,是北美最古老的的定居點之一,當地原住民擧辦一年一度的 Pow Wow 慶祝活部,是沿途規模最盛大的原住民盛會(通常在八月底)。

        利頓是海岸潮濕森林和大陸乾燥荒漠的分界,早期的金沙也在利頓上游不遠處被發現,故此處曾聚集一些原來海灣公司的法裔員工。在利頓的河口交會處,鮭魚可以選擇循左邊湍濁的菲沙河,或是右邊較清澈的湯普遜河繼續逆上産卵,絶大部分的鮭魚都選擇後者,而卡里布篷車之路和後來的一號橫加公路,也都是選擇走湯普遜河谷進入內陸,不走土質風化,鬆軟難行的菲沙河谷。

菲沙河因穿越利頓上游200多公里砂岩土地,所以河水混濁。

        利頓的主街原本擁有一家很古老的 Globe 飯店和一家三層樓高的新利頓飯店,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大火將之燒滅,現在利頓反而有一所由私人經營的華人歷史博物館(Lytton Joss House),收集了鐵路華工日常生活的常見物品,也紀錄一個華人被欺凌的故事。這間博物館所處的位置,是1881年第一批華工 “Joss” 的故居,後來作為華人廟宇(稱:「香火堂」),恭奉著觀音菩薩和神農氏。由於華人拜神敬佛的傳統,不易為當時當地居民接受,故在1928年,政府強逼將 Joss 故居賣給當地居民,新主人毫不客氣地將之拆除,並建造了新的房屋。1980年,Lorna 和 Bernie Fandrich 夫婦購得現址,當他倆知道這個故事後,便毫不猶豫地捐贈土地設置了這一座博物館,它儘管新設,卻相當具有時代文化意義。

古色古香的利頓華人博物館(Lytton Joss House)是由Fandrich夫婦捐贈。

利盧埃特 (Lillooet)


        如果走左邊的菲沙河谷的話,現在有一條12號公路可以從利頓跟隨古道去到利盧埃特(Lillooet),沿途在 Cameron Bar 和 Foster Bar 當年都發現金子,淘金客便沿著菲沙河往上尋找,一直去到利盧埃特,再進入卡里布山區,卡里布第一條淘金路線,就是從利盧埃特開始,這條從哈里遜湖上來的山徑很快便被篷車大道取代,不再經過利盧埃特。太平洋鐵路建成後,許多華工來到利盧埃特,對早期留下的尾礦再行篩取,尋找任何剩餘的金片,後來他們發現一種玉石,名為:卑詩玉,在中國甚受歡迎,從1884年到1900年代,有近千名華人在 Cayoosh 溪上開採,當時在利盧埃特主街上至少有10間華人商店,其中以和興行最為知名。

菲沙河上游河面廣濶,很多處有免費渡輪承載省民連同車輛一起過河。

        在1862年淘金道路還未建成之前,運送物資成為一大難題,大家各出奇謀,讓人覺得異想天開的是,利盧埃特商人 John Callbreath 與 Henry  Ingram (英格拉姆)等人以每頭300美元的價格從舊金山進口了23隻蒙古雙峰駱駝,計劃代客運送貨物前往亞歷山大堡。這個主意原本不錯,駱駝可以負荷一千磅重量,那是馬匹或驢子的四倍,但是駱駝的體型和體臭嚇壞了馬匹和許多路人,牠們柔軟的蹄子無法應付崎嶇的礫石路,這23隻駱駝很快就被遺棄,有一些成為菜單上的主菜,也有幾隻被英格拉姆帶到奧根山谷的 Westwold 牧場,那是英格拉姆於1864年在當地開拓的第一個牧場。最後一隻駱駝名叫:The Lady,牠於1896年在英格拉姆的牧場倒下。

The Bridge of the 23 Camels,是紀念一個異想天開的故事。

        這個區域處於海岸山脈的背風面,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故夏天乾旱炎熱,最熱的時候溫度可以高達攝氏40度以上,也被稱為卑詩省的火爐,在氣候溫和的卑詩省非常罕有。這種乾燥氣候,最適合種植葡萄和煙草。
        在那個早期的淘金年代,許多礦工發現耕種和畜牧的機會要比採礦更好。1861年,來自紐約的企業家 Johnathan Scott 在 Parsonsville 種植了卑詩第一批煙草;1863年,Lorenzo Latora 也從義大利引進葡萄,在噴泉山開始了他的酒園,那亦是卑詩第一間酒園。現在有一間葡萄酒廠,位在海灣公司當年沒有建成的 Fort Berens 位置上(在99號公路與12號公路的交匯處),是2009年才成立的。

這座建於1913年的老懸索橋取代舊時的擺渡,其橋上置有許多蝙蝠巢屋。

         1877年,愛爾蘭移民 Caspar Phair (卡斯珀·菲爾, 1848-1933)從耶魯徒步150公里走路到利盧埃特接受教職,他後來與 Grange 農莊的 Cerise Eyre (1852-1933)結婚。Cerise 是 Martley 夫人前任丈夫的女兒,正當 John Martley (約翰·馬特利, 1828-1896)上尉和夫人於1861年在涼亭山建立農莊,Cerise 和她的姐姐 Mary 留在英格蘭接受教育,1871年,Cerise 兩姐妹從英國前來加入馬特利上尉的大家庭,她的姐姐 Mary 後來嫁給 Ashcroft 牧場的二主人 Henry Cornwall。
        Grange 農莊(位於22哩)是涼亭山地區第一個農莊,在那裡馬特利上尉養育了自己的三個孩子,還種植燕麥,大麥,蘿蔔和土豆,馬特利運用馬隊將肉品和蔬菜運到卡里布,他的農莊於1890年代結束。

從Fountain山谷到涼亭山有些早期建立的農莊,Grange 農莊是其中之一。

        利盧埃特現存最古老的房屋就是 Caspar Phair 故居,該房屋設有斜屋頂,鐘形屋簷和四個獨特的閣窗,是1880年代由建築師 William Duguid 以第二帝國 Mansard 風格設計。此屋在1945~83年期間為宮崎醫生 Dr. Miyazaki 居住,宮崎是利盧埃特鎮上唯一的醫生,曾於1950年當選為鎮議員,成為第一位擔任公職的日裔加拿大人,並於1977年被授與加拿大勳章。宮崎晩年搬到甘露市與他的女兒同,在他離開之前,他將此座房屋捐贈給利盧埃特社區,故被稱為 Dr. Miyazaki 故居,而不是原來的朗福莊園。 
        利盧埃特另一座美麗房屋位於主街860號,那是一幢建於1901年的維多利亞時期小築。至於利盧埃特第一座教堂是建於1861年的 St. Mary the Virgin Anglican Church,它是英國皇家工程師在卑詩大陸建造的三座英國國教教堂之一,也被視為淘金古道零公里的起點,可惜在1960年已被拆毀,現址成為利盧埃特博物館和遊客中心。

Dr. Miyazaki 故居前身為 Caspar Phair 住家,以第二帝國 Mansard 風格設計。
 
        在 Dr. Miyazaki 故居門前的看板是這樣寫的:在1880年代,卡斯珀幾乎兼任了該地區的每個政府職位,包括黃金專員,治安官,驗屍官,消防官和園管員,他聘請建築商 William Duguid 以第二帝國風格為他的家人建造了一座精美的房屋,他們把它命名為 Longford House (朗福莊園)。1887年,卡斯珀夫人 Cerise 在主街上買了一間家庭用品店,由她和十八歲的大兒子阿帝 Artie (Arthur Phair, 1880-1967)一起經營。
        1933年,卡斯珀夫婦相繼去世,阿帝就像父親一樣包辦了鎮上許多政府職位,他喜歡攝影,將利盧埃特大部分歷史都記錄下來。1944年,阿帝在金橋拍照時遇見了宮崎醫生(當時利盧埃特共有四個日裔集中營),由於利盧埃特唯一的一名醫生去世,他向集中營申請將宮崎醫生帶來朗福莊園,讓他住在一樓,並在前廳為他設立醫療辦公室,他自己則搬進商店後面居住。1947年加國政府取消所有對於日裔移民的限制,宮崎醫生購買了朗福莊園。
        Caspar Phair 家庭對利盧埃特貢獻良多,附近許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名字,你可以看到 Phair 溪,Caspar 溪,Cerise 溪,Caspar 山,Phair 湖和 Phair 路等。

利盧埃特有很多商店很有特色,此KC Health and Gifts為Vanderwolf於1980年設立。

        利盧埃特是卡里布舊徑的起點,沿著菲沙河往上,經過噴泉山,涼亭山和 Kelly 湖到達克林頓(47哩屋),從前那裡也有很多路屋和古老牧場,自從被篷車大道取代後,途人稀少,尤其是從涼亭山通到 Kelly 湖那一段山谷古道後來成為大東方鐵路的軌道,車輛若非改走經過帽子溪的高速公路,必須攀上涼亭山的山野小徑,該條小徑雖然祇有23公里,可是非常峽窄,幾乎難以通行。下文我們將回到兩河交匯處的利頓,沿著篷車大道繼續走訪卡里布的黃金歷史里程。

從Kelly湖回望攀上涼亭山那一段小徑非常峽窄,幾乎難以通行。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維基百科,加拿大百科,
Royal BC Museum
Michael Kluckner 網站
Teague House 網站
Historic Yale Museum 網站
卡里布淘金之路 網站
British Columbia Heritage Markers 網站
利盧埃特 官網:黃金歷史里程
http://lillooet.ca/Recreation-Activities/Golden-Miles-of-History.aspx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