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卑詩的故事之廿一:巴克維爾淘金史

圖片
Barkerville —  路的盡頭           在巴克維爾讓人瘋狂的年代,但它並不是最早的礦區,繼1859年鄧列維首先發現馬繩礦源之後,翌年,Keithley 博士和他的朋友們:Henry Wolf,George Harvey (哈維)和 Isaiah Diller (「孝子」迪勒)先後在喀富麗溪和 Wolf Gulch 找到他們的財富,1860年深秋,John Rose,Ronald Macdonald 和 George Weaver 等人亦發現了鹿茸溪豐富的黃金礦床。於是成千上萬的淘金客湧上雪靴高原,搜索每一個溪谷。 本文的名字和數字雖然眾多,可是對大家遊覽巴克維爾很有幫助。         先到的人有福了!幸運如 George Harvey 在哈維溪,到 John Cusheon 在松雞溪,接著是 Richard Willoughby (威洛比)帶領另外三個人在洛熹河,後來還有 Bill Cunningham (野性比爾)的三人小組和 Ned Campbell 的10人隊伍在閃電溪,「鹿茸鎮」成為這些溪河的新服務中心。不過,這些金礦雖然收獲豐厚,皆不如「大漢」荷蘭彪、比利巴克、「卡里布」卡梅倫,以及「長人」雅培、「鋼條」Steel 與「孝子」迪勒在威廉溪找到的蘊藏量那麼知名。在本文裡,歡迎大家伴我走進巴克維爾,訪尋這些挖寶群英的淘金路徑,一起分享他們發現黃金的喜悅,瞭解這片黃金山區的濫觴! 卡里布黃金山區現在沒有公路,虚線為環繞外圍的麗巴越野林業道路。 富田鎮 (Richfield) 的誕生         1861年5月,由 Michael Brown,James Costello,Murtz Collins 和 John “Kansas” Metz 等人組成的探索隊伍從雪靴高原翻越過禿頭山,一路向北方滑落到一個溪河上首先有了新發現(稱:Discovery Claim)。然而他們的收獲並不豐富,直至長人雅培(Ivel Abbott)和 William Jordan 在這一條被暱稱為 Humbug (騙子)溪一次挖出50盎司黃金才造成鼔舞。到了8月,William Dietz (外號:「荷蘭彪」Dutch Bi...

卑詩的故事之二十:奎奈爾有個周東海

圖片
淘金大道之十 二  — Quesnel 全覽         從前篷車從150哩屋到奎奈爾可能需要大半天,現在自駕祇需要一個多小時(119公里)。Quesnel (奎奈爾)位於奎奈河與菲沙河的交滙處,其名字來源於西門·菲沙的得力隊友 Jules Quesnelle。從1863年到1886年的淘金時代,以及隨後的1909年至1921年由太平洋大鐵路(GTR)帶動的繁榮年代,奎奈爾是北卑詩汽船的停靠點。1921年,從北溫市開上來的大東方鐵路(PGE)又以奎奈爾為終點站,後來汽車公路開通,加上二戰以後伐木行業蓬勃發展,使得奎奈爾成為卡里布路上最繁榮的巿鎮,即使到了現在,其伐木行業仍然活躍,人口數達到2萬多人,是卡里布路上的第一大鎮,也是前往黃金古鎮巴克維爾旅遊最便捷的休息大站。 伐木場和紙漿廠支撑奎奈爾經濟,它們佔地空間比市區區域還大。         奎奈爾作為區域運輸中心,她的古蹟還真不少,其中以海灣公司商店最富歷史,那原來是築路承包商賴特建於1863年的住宅,1866年海灣公司從亞歴山大堡遷來,將之購買並重新興建一間商店,1882年再加以改建而成現狀。         當時海灣公司商店主要出售採礦,建築和運輸用品,也包括一些狩獵和誘捕用具,以及各種五金器具,食品和酒精等。他們接受礦工以黃金支付貨物,擁有自己的化驗室,用現金從礦工那裡購買黃金。1919年,海灣公司商店結束營業,該房屋被不同的人經營不同的店,其中包括 Lansdowne 農場 Moffat 家族的 Aveline Moffat Hill (1898–1980)。直至1984年,奎奈爾市府將其指定為歷史遺產,現用作禮品店推銷當地藝術家的作品。 奎奈爾的古蹟從遊客中心開始,你會首先看到火車站和火警鐘樓         走在 Carson 大街,聖安德魯聯合長老教會建於1911年,是奎奈爾最古老的教堂,火警鐘樓也是在1911年建造的,火車站則是1921年大東方鐵路通車時落成;在海灣公司商店轉到前門大街,卡里布飯店是1916年大火後重建的一座2層樓建築,奎奈爾(Occidental)飯店最初是建於1914年的一所寄宿學校,19...

卑詩的故事之十九:蘇打溪豬腿公路

圖片
淘金大道之十一 — 從 Williams Lake 到 Quesnel      湖水在融冰時發出隆隆雷聲,像笑聲懶洋洋地從山谷中迴盪, 風吹過雲杉和松木,像哨兵在周圍山丘上吹響的哨語, 即使有一天威廉氏湖會變成城市, 美麗的自然和寂寞,也絕不會遙不可及! 北方的春天來得很晚,威廉氏湖到四月中旬才開始融冰。   威廉氏湖甦醒         自從篷車改道之後,威廉氏湖被人遺忘了好長一段日子,連郵局都取消了,甚至沒有名字,祇稱之為:平貝克的牧場。直到58年之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到達才有了轉機,當時的卑詩省省長 John Oliver (1918-1927在任)以與其相鄰的大湖的名字,將此地命名為威廉氏湖。由於火車不喜歡爬上 Deep Creek 的山坡,所以選在威廉氏湖設站,此地得以復活。該座火車站是大東方鐵路現在僅存的兩座原始車站房屋之一(另一座在奎奈爾)。         1920年1月,大東方鐵路第一列客運和貨運列車駛進威廉氏湖,當時這裡祇有幾個居民居住,在車站對面的大馬路上,僅有新建的湖景飯店和 Roderick MacKenzie 的商店,連同火車站共三座建築物,而且天氣非常寒冷,所以幾乎沒有甚麼通車儀式。値得一提的是這一家湖景飯店是由華人 Jack Chow 投資興建,它與 MacKenzie 的商店同時在1921年的大火燒毀,不過它們又被立刻重建,共同支撐起威廉氏湖的繁榮。周氏最終於1945年賣掉飯店移居溫哥華,該飯店亦於2005年的火災中一去不返,而 MacKenzie 的商店後來被 IGA 超市取代,現在是酒吧和燒烤店(Oliver Street Bar & Grill Inc)。 愛徳華時代風格的威廉氏湖火車站,現在轉型為藝術畫廊和禮品店。         威廉氏湖是紀念該族的酋長威廉,平貝克的名字也是威廉,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威廉酋長的女兒,威廉酋長當年極力阻止族人參與奇科廷族人與白人的衝突,避免了族人無謂的犧牲。         話說英國商人 Alfred Waddington 計劃從 Bute In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