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十九:蘇打溪豬腿公路


淘金大道之十一 — 從 Williams Lake 到 Quesnel   



湖水在融冰時發出隆隆雷聲,像笑聲懶洋洋地從山谷中迴盪,
風吹過雲杉和松木,像哨兵在周圍山丘上吹響的哨語,
即使有一天威廉氏湖會變成城市,
美麗的自然和寂寞,也絕不會遙不可及!

北方的春天來得很晚,威廉氏湖到四月中旬才開始融冰。
 

威廉氏湖甦醒


        自從篷車改道之後,威廉氏湖被人遺忘了好長一段日子,連郵局都取消了,甚至沒有名字,祇稱之為:平貝克的牧場。直到58年之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到達才有了轉機,當時的卑詩省省長 John Oliver (1918-1927在任)以與其相鄰的大湖的名字,將此地命名為威廉氏湖。由於火車不喜歡爬上 Deep Creek 的山坡,所以選在威廉氏湖設站,此地得以復活。該座火車站是大東方鐵路現在僅存的兩座原始車站房屋之一(另一座在奎奈爾)。
        1920年1月,大東方鐵路第一列客運和貨運列車駛進威廉氏湖,當時這裡祇有幾個居民居住,在車站對面的大馬路上,僅有新建的湖景飯店和 Roderick MacKenzie 的商店,連同火車站共三座建築物,而且天氣非常寒冷,所以幾乎沒有甚麼通車儀式。値得一提的是這一家湖景飯店是由華人 Jack Chow 投資興建,它與 MacKenzie 的商店同時在1921年的大火燒毀,不過它們又被立刻重建,共同支撐起威廉氏湖的繁榮。周氏最終於1945年賣掉飯店移居溫哥華,該飯店亦於2005年的火災中一去不返,而 MacKenzie 的商店後來被 IGA 超市取代,現在是酒吧和燒烤店(Oliver Street Bar & Grill Inc)。

愛徳華時代風格的威廉氏湖火車站,現在轉型為藝術畫廊和禮品店。

        威廉氏湖是紀念該族的酋長威廉,平貝克的名字也是威廉,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威廉酋長的女兒,威廉酋長當年極力阻止族人參與奇科廷族人與白人的衝突,避免了族人無謂的犧牲。
        話說英國商人 Alfred Waddington 計劃從 Bute Inlet 建造一條鐵路,沿著麥肯齊走過的油脂古道通往亞歷山大堡,以取代途經菲沙河谷前往卡里布黃金礦區的路線,這將縮短接近一半的路程。但是,這條鐵路永遠不會建成,當時天花病正毀滅著每一個原住民部落,奇科廷人獲知計劃,強烈反對其侵犯領土,而且恐懼天花傳染病繼續蔓延,1864年4月,由 Klatsassin (克拉達辛)領導的奇科廷戰士襲擊了高原內的鐵路工人營地……白人展開圍捕行動……,習稱:「奇科廷戰爭」。
        整個事件導致雙方都有20多人被殺,包括參與圍捕的帽子溪牧場園主 Donald  McLean,以及事後有六名奇科廷首領被西摩總督判處絞刑。150多年來,受到打擊的部落難免耿耿於懷,直至2018年,杜魯多總理和簡慧芝省長先後代表政府向奇科廷人道歉,期望為奇科廷事件劃上句點。

1862年卑詩爆發天花大流行,幾乎將第一民族滅絶。(本圖與本文無關)

        畢竟威廉氏湖是前往 Chilcotin (奇科廷,或 Tsilhqot'in )高原唯一通道,是一個十字路口,現在有一條長達454公里,1953年竣工的20號公路通往 Bella Coola,沿途高原景色風光優美,很多最早期在菲沙河谷成立的牧場,例如鹼湖牧場、幫派牧場和 Meldrum Creek 牧場都可以從此路進入,所以威廉氏湖自從1919年便舉辦牛仔節,Stampede 比賽場就設在平貝克的原來的牧地上,那是卡里布高原上每年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國慶日的長週末)。
        1970年代以後,伐木和旅遊業興起,現在威廉氏湖人口達到一萬人,其中有兩成是 Secweepemc (悉古潘)族,不要少看這一萬人口,那在卑詩內陸高原上可是排名第三,是一個非常大的城鎮。現在建設宏偉的威廉氏湖旅遊探索中心,你可參觀奇科廷人博物館和卑詩牛仔名人堂館。至於那個被 Gustavus Wright「截彎取直」的 Deep Creek,後來成為第一民族保留區,沒有可以停留的地點。

威廉氏湖是候鳥棲息地,俗稱塘鵝的白鵜鶘(Pelicans)每年都會回來育鶵。

鄧列維與蘇打溪


        卡里布公路經過了 McLeese 湖再度與菲沙河會合,到達 Soda (蘇打)溪之後變成河邊走廊,在此之前,你會發現在河畔有一個原住民的傳統魚場,現在是 Xatsull (赫蘇)部落歷史遺址,他們和帽子溪的邦拿帕部落都是悉古潘族,最擅長用土堆構成保暖的坑屋(稱:kekuli 或 Pit House ),那是悉古潘人的傳統冬季房屋,外層用土堆築成一個大洞穴,裡面內壁用扁柏木支撐,可容納20至30人,内部頂部中間有個大洞,讓生火時空氣流通,由一根圓木造成一道斜斜的樓梯通往屋頂,以方便進出。這種避寒居所在卑詩北部原來非常普遍,後來我們在 St James 堡,甚至在北極海的伊努特部落都看見過。

Secwepemc人的坑屋(Pit House),外部像一座土堆,內部別有洞天。

        幾多幾多哩算到蘇打溪(180哩)就很少再算了,因為道路承包商 Gustavus Wright 的企業號已經在岸邊等著,準備好要將貨物和乘客接駁到奎奈爾。1869年,第二艘蒸氣船(維多利亞號)投入服務,將航綫延伸至喬治堡,兩年後更被帶到 Takla Landing,以服務進入 Omineca (奧米尼卡)淘金的旅客。後來輪船服務一度中斷,直到1909年至1921年之間,在北卑詩共有12艘蒸氣船運行,其中菲沙河就佔了九艘,儘管蘇打溪,奎奈爾和喬治堡是主要的停靠港口,但是也有一些冷門路線,例如 Nechako 河上的 Vanderhoof 和菲沙堡,以及 Stuart 湖上的 St James 堡,都有輪船服務。

蘇打溪有一個Xatsull遺產村,Secwepemc人最擅長用土堆建造坑屋。

        1862年,當蒸氣船開航的消息傳開時,曾經有幾位新西敏商人聞風而至,例如身為蒸氣船股東之一的 Robert McLeese (1828-1898)和 Joseph Senay 便合資在蘇打溪搶建了 Colony 飯店,Peter Dunlevy (彼得·鄧列維, 1833-1905)的 Exchange 飯店則緊靠近隔壁,也有一些人開設了商店,鐵匠店及酒吧。
        鄧列維是卡里布的首位幸運兒,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紳士商人,他自從在馬蠅河獲得首筆財富之後,早在淘金客還未大擧進入的1860年,已經在海狸湖設立路屋,那處是從150哩屋進入福士鎮淘金區必經之路。兩年後,鄧列維為了迎接篷車之路到來,又在蘇打溪圏購土地設置了牧場和興建飯店,最終佔地1,000英畝,其中一半用來種莊稼,一半用作養牛,他娶了一位原住民太太,1875年又與維多利亞的 Jennie Huston 結婚,是蘇打溪第一個大地主。

從前通往蘇打溪碼頭的道路商賈雲集,現在路旁山金車(Arnica)叢生。

        鄧列維最終在整個卡里布開設了九間商店(包括 McLeese 湖),可是蘇打溪的興旺,祇維持到1886年,那一年蒸氣船停駛,所有人都走了,祗有鄧列維(包括他的第二任妻子和五個孩子)和 Robert McLeese 苦守著他們的飯店。1910年,蘇打溪經歷了第二次繁榮,因為太平洋大鐵路(GTP, Grand Trunk Pacific)將要扺達喬治堡,於是蘇打溪的輪船航線再次復活,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蘇打溪再次沉沒。鄧列維這次顯然選錯了地點,因為到了現在,蘇打溪祇剩下幾戶人家和一些農場。

蘇打溪祇剩下幾戶人家和一些農場,以及這一間古老的法院和監獄。

        1960年代,有一個 Kaufman 家庭在鄧列維的土地上開始放牧,後來研發出一種特別甜的玉米,遠近馳名。直至現在,每年夏天收成季節,城市家庭都會扶老攜幼前來採摘,Kaufman 的農場除了生産甜玉米,櫛瓜(zucchini),小黃瓜(cucumbers),瑞士甜菜(swiss chard),甜菜(beets),豌豆和蠟豆,還有西蘭花,花椰菜,茄子,西紅柿,胡蘿蔔,辣椒,甚至芹菜和唐萵苣,種類相當豐富,他們的藥草園還生産香菜,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草藥,歡近大家前往摘取。

蘇打溪有一塊臺地很適合耕種,Kaufman家庭在此設立了鄧列維農場。

「豬腿」路段


         緊接在蘇打溪之後的 Mud Lake (泥湖),從前也是進入奎奈爾湖的入山口,早期如淘金者如鄧列維,George Weaver 和 James May 曾在湖畔建立路屋,由於蘇打溪商人 Robert McLeese 晩年曾代表本區當選卑詩省議員,故此地便被更名為 McLeese 湖,那裡現在有很多湖濱小築和一間度假村。
        經過了蘇打溪和 McLeese 湖之後,沿途的路屋明顯減少,第一民族也從 Shuswap 族換上 Dakelh (Carrier)族,他們對麥肯齊和西門·菲沙的幫助很大,甚至帶領他們的旅行隊伍到達太平洋。1821年,西北公司在被哈德遜灣公司合併前的前夕,曾在這裡設立了西北公司最後一個貿易站,為了紀念亞歷山大·麥肯齊的壯擧,該建築被命名為亞歷山大堡。

在亞歷山大堡最早期的大約位置,有一家人開設了一間小餐廳。

        1836年,亞歷山大堡被燒毀,由於它是連接新喀裡多尼亞內陸與甘露堡的重要連接點,因此海灣公司對其重建,但這一次,它被重新安置在菲沙河西岸,因為那裡有更多可用土地。亞歷山大堡一直堅守崗位,直到淘金熱到達該地區。1867年,這座貿易站被關閉搬到奎奈爾,到了1877年成為 Alexander McInnes (麥金尼斯, 1836-1911)的路屋和農場。
        麥金尼斯是著名的卡梅倫金礦五個合夥人之一,他與 Elizabeth Roddy 結婚之後,在卡梅倫村和 Van Winkle 都擁有路屋,後來才帶著四個小孩定居在亞歷山大堡。McInnes 於1911年去世,路屋此後由其女兒和女婿繼續經營,但在二戰之後,路屋生意無以為繼,一切都消失在荒煙蔓草叢裡,卑詩曾說要將之重修卻始終沒有實現。

這座老屋廢置在亞歷山大堡旁邊,從門廊設計推斷應是1910年代以後的建築。

        卡里布有一條「豬腿公路」?篷車之路早在1863年春天便拓寬來到蘇打溪,但從蘇打溪再延伸到達奎奈爾河口那30英哩道路工程,卻遲遲發包不出去,因為沒有人願意得罪賴特和輪船公司。直至兩年後的九月份,篷車之路終於由被賴特罵他為「豬腿」的 Robert Smith 完成合約(按照意思,應該是「狗腿」才對),奎奈爾取代福士鎮那條祇供礦工行走的山野小徑,成為卡里布的主要運輸路線。這一段路祇有七間路屋,因為驛馬車從150哩屋到達奎奈爾不到一天的時間,因此沒有必要在半路停下來。

這一段「豬腿公路」雖然路屋數目不多,卻更難判斷其身份(攝近Melville路)。

世紀農場 (The Century Farm)


        即使如此,這一段路仍有兩間歷史悠久的牧場和路屋其名字留存到現在,第一間是 Henry Moffat 的 Lansdowne 牧場(近 Moffat 湖路)。1876年,23歳的 Henry 從安省來到卡里布,他先在鄧列維的牧場從事貨運工作,七年後便在亞歷山大設立自己的牧場和路屋,並以當時加拿大總督的名字為牧場命名。Henry 聘用了一些中國工人,他將農產品運往100英里外的巴克維爾出售,來回要花他近一個月的時間。Henry 於1947年去世,他育有九個孩子,幾乎個個都享有長壽。今天,這個農場仍然屬於 Moffat 家人擁有,當然榮獲卑詩省府頒發世紀農場獎。

Moffat 家族的 Lansdowne 牧場是亞歷山大的先鋒農場,也是一座世紀農場。
 
        世紀農場獎(The Century Farm Awards)最早是1937年由美國紐約州農業協會發起,是對同一家族擁有和經營超過100年的農場或牧場的一種認可和肯定,196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跟進響應。
        另一家歷史悠久的牧場是澳大利亞路屋(190哩),其名字源於一個瑞典人 Andrew Oleson,他在23歲時曾經在澳洲尋找了11年黃金,然後前來追求卡里布金礦。Oleson 在維多利亞遇到澳洲人 George Cook 和英國人 Downes 兄弟,他們於1863年6月到達澳大利亞牧場的現址。澳洲人 Cook 在這裡度過一年艱苦生活,就離開了合夥企業,另外三名歐洲男子繼續努力清理農田和建造房屋,自從旅客開始停留在路屋以來,那位曾在澳洲淘金的瑞典人就將這個小區冠上澳大利亞的名字。

澳洲人在澳大利亞牧場祇待了一年,該座牧場自1903年被 Yorston 兄弟購買。

        1903年,John Yorston 退出他在150哩屋 BC 快遞代理商的業務後,他和他的兄弟 Robert 便購買了這座已發展至1,500英畝的澳大利亞牧場。1938年,牧場交給了約翰的兒子,1974年,約翰的兒子又交給了他的兒子,直至現在,澳大利亞牧場由其年輕的第五代孫子孫女接管,他們在9英畝的玉米田上還營造了充滿樂趣的迷宮和鬼屋,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大家可以用 “Cariboo Corn Maze” 捜尋到他們,Yorston 家族對卑詩省農業的貢獻至今超過一百年,所以也是一座世紀農場。

經過 Kersley 之後,當你看到 Dragon Lake,表示即將到達 Quesnel 了!
 
        到目前為止,除了澳大利亞牧場(1903年)和 Lansdowne 牧場(1883年)之外,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過 Maiden Creek (少女溪)牧場的 Dougherty 家族(1862年),由 Thomas Meldrum 開拓的 Meldrum Creek 牧場(1866),74哩路屋的 Cunningham 家族(1891年),以及 Harry Coldwell 夫婦的 Coldwell 牧場(1914年),上帽溪牧場的 Parke 家族可以追溯到 Philip Parke 的 Bonaparte 牧場(1868年),而獨木舟溪 BC Cattle 公司的 Koster 家族,可以回顧到 John Koster 在鹼湖牧場(1861年)和 Henry Koster 購買 Crows Bar 牧場(1914年)時期,他們的後人至今仍為卑詩守護這一片土地,讓人敬仰!我將他們列舉起來,讓大家更容易在網路搜尋得到。



本文內容參考自:

Wikipedi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Royal BC Museum

Australian Ranch 網頁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 (199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