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二十:奎奈爾有個周東海
淘金大道之十二 — Quesnel 全覽
從前篷車從150哩屋到奎奈爾可能需要大半天,現在自駕祇需要一個多小時(119公里)。Quesnel (奎奈爾)位於奎奈河與菲沙河的交滙處,其名字來源於西門·菲沙的得力隊友 Jules Quesnelle。從1863年到1886年的淘金時代,以及隨後的1909年至1921年由太平洋大鐵路(GTR)帶動的繁榮年代,奎奈爾是北卑詩汽船的停靠點。1921年,從北溫市開上來的大東方鐵路(PGE)又以奎奈爾為終點站,後來汽車公路開通,加上二戰以後伐木行業蓬勃發展,使得奎奈爾成為卡里布路上最繁榮的巿鎮,即使到了現在,其伐木行業仍然活躍,人口數達到2萬多人,是卡里布路上的第一大鎮,也是前往黃金古鎮巴克維爾旅遊最便捷的休息大站。
![]() |
伐木場和紙漿廠支撑奎奈爾經濟,它們佔地空間比市區區域還大。 |
奎奈爾作為區域運輸中心,她的古蹟還真不少,其中以海灣公司商店最富歷史,那原來是築路承包商賴特建於1863年的住宅,1866年海灣公司從亞歴山大堡遷來,將之購買並重新興建一間商店,1882年再加以改建而成現狀。
當時海灣公司商店主要出售採礦,建築和運輸用品,也包括一些狩獵和誘捕用具,以及各種五金器具,食品和酒精等。他們接受礦工以黃金支付貨物,擁有自己的化驗室,用現金從礦工那裡購買黃金。1919年,海灣公司商店結束營業,該房屋被不同的人經營不同的店,其中包括 Lansdowne 農場 Moffat 家族的 Aveline Moffat Hill (1898–1980)。直至1984年,奎奈爾市府將其指定為歷史遺產,現用作禮品店推銷當地藝術家的作品。
走在 Carson 大街,聖安德魯聯合長老教會建於1911年,是奎奈爾最古老的教堂,火警鐘樓也是在1911年建造的,火車站則是1921年大東方鐵路通車時落成;在海灣公司商店轉到前門大街,卡里布飯店是1916年大火後重建的一座2層樓建築,奎奈爾(Occidental)飯店最初是建於1914年的一所寄宿學校,1922年進行搬遷和翻新後成為飯店,當時有很多鐵匠之家,散布在菲沙河岸兩側。
在海灣公司商店對面是 Ceal Tingley 古蹟紀念公園(Heritage Corner),那是麥肯齊和西門·菲沙的登陸點,驛馬車的終點站和蒸汽船的停靠點。這位 Ceal Tingley 在1970年到1976年擔任奎奈爾市長,做了很多推廣觀光的事,與 BC 快遞公司的 Stephen Tingley 沒有關連。
![]() |
奎奈爾火車站帶來人口流動,很多人進來,很多人離開。 |
古蹟公園展出的文物包括 Cornish 水車的複製品,該水車原高16英呎,是威廉溪最早用於水力採礦的設備;在此旁邊,還豎立著一組電報架,以紀念 Western Union Telegraph 公司將「Collins 陸上電報線路」在1865年從新西敏架設到達奎奈爾,它於1868年延伸進到巴克維爾,1907年電報線到達育空,電報線路使得訊息可以快速傳達到這些偏遠地區,奎奈爾成為卑詩省北部早期通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接基地。在地面上,是第一艘到達奎奈爾的企業號輪船所留下的鍋爐,它是1977年從棄置在奥米尼卡的輪船殘骸裡拆運回來安放的;在公園後面的鐵橋是1929年建造,直到1970年被現在的 Moffat 橋取代(Moffat 橋的名字是紀念該家族對奎奈爾的貢獻)。
![]() |
在古蹟公園展出的Cornish水車複製品與海灣公司於1882年改建的商店。 |
周東海與周姓鄕親
從前奎奈爾儘管人口不多,卻有一條由數間華人商店組成的唐人街,巴克維爾的和利棧與仁和號在此處都設有分店,1920年代後期,很多華人都離開了,祇有從事攝影工作的 CD Hoy (阿海)因為太過陶醉於邊城生活而留在奎奈爾,他的房子位於 McLean 街與 Barlow 道的拐角處,對面是一座大賭場,這座精緻的樓房是為了妻子和12個孩子而建造,其檐眉搭配著精緻木雕,因其建築在1934年那段大蕭條期間,所以當時特别讓人側目。
CD Hoy (Chow Dong Hoy)原名周東海(1883-1973),廣東開平縣人,白人常常將華人的尾字誤作姓氏,故直稱他作:“CD” 海。1902年,阿海的父親為了孩子的未來,花下所有積蓄將19歲的阿海從香港送上前往維多利亞的輪船。1909年,阿海去到巴克維爾礦區工作,他當過廚師,剪頭髮,修理手錶,辛勤工作賺錢寄回老家。
![]() |
周東海的房子檐眉搭配著精緻木雕,其街前是23個裝飾消防栓之一。 |
1910年,阿海終於存夠錢在奎奈爾開設了一間雜貨店,並且買了一部照相機兼營攝影工作室,在那個青澀年代,攝影是非常奢侈的,但有很多華工請他拍照,他將照片冲洗成明信片,讓客人可以寄回中國老家慰親,他的客戶也包括白人和原住民。1930年代金石英礦場開採,經濟受到帶動,阿海的雜貨店擴大為超市,照相館的生意興隆,1938年,他與朋友在 Wells 合資設立發電廠,還開設了電影院,事業如日中天。
60年來,阿海為該地的「邊城人物」留下1,400多幅照片,近年受到加國主流社會重視,被譽為卑詩早期三大華人攝影師之一,其遺世作品現在經常在加國各博物館展覽,他在巴克維爾取景的照片,成為重建歷史村的重要參考依據,是我們鐘愛攝影的華人朋友應該要認識的。
![]() |
CD房子對面的Billy Barker Casino Hotel乃1961年所建,1998年重新裝潢而成現貎。 |
除了周東海之外,奎奈爾還有另外一位出生於當地的華人攝影師周祥榮(Chow Shong Wing, 1890-?),他亦被稱作:C.S. Wing。周祥榮的父親是和利棧於1866年成立時的原始股東,該商號在巴克維爾和奎奈爾都設有分店,但周祥榮自小就被略有所成的父親帶回中國生活,在家鄕學會時髦的攝影技術。1907年大清政局動盪,周祥榮偕同中國妻子回到奎奈爾,在其堂兄弟周禮堅(Chew Lai Keen)主理的和利棧閣樓,獨僻一隅用作照相室,為礦工們留下影像。
1927年,周祥榮離開奎奈爾,在蘇打溪承接了一間商店,可是大蕭條來臨,周祥榮的商店倒閉,移居往溫哥華之後不知去向。至於和利棧商店亦於1939年宣布結業,結束這間擁有72年歷史的老字號。不過,二戰之後,周禮堅的兩個兒子周龍輝(Charlie Keen)和周龍標(Billy Keen),又從溫哥華返回奎奈爾,重新開設了 Keen's 雜貨店,後來又設立了 Keen's Sports (堅記)運動服裝店,後者順利營運至今,大家可以在 Reid 街近 Barlow 路找到這家超過30年的服裝店。
![]() |
Keen's 家族可追溯至周禮堅(Chew Lai Keen),他爸爸自1866年就創立了和利棧。 |
奎奈爾週邊
奎奈爾有一處自然景觀很値得遊覽,越過 Moffat 橋在城西僅7公里處,那是被 Baker 溪切割出來的河谷,那裡有一個 Pinnacles (石峰)省立公園,除了欣賞奎奈爾的城市景色,還可以欣賞到一道千姿百態的巫毒森林(Hoodoo)。
1,200萬年前,當熔岩覆蓋在較軟的泥岩和粉砂岩層,然後是冰河時期,當冰川融化,雪水滲入裂縫,經過熱脹冷縮,一點一點地撬開裂縫,另外,呈微酸性的雨水逐漸腐蝕個別的玄武岩層,且將之帶走,留下最堅硬的部分,並賦予它們圓柱狀和凸出的輪廓,形成巫毒奇岩怪林。這些被風化後的玄武岩柱,富含鎂的白雲岩扺抗性最強,常常像帽子一樣戴在岩柱的頂部,若岩柱含鐵量較高,岩石呈紅色或粉紅色,若錳和銅含量高,則呈淡紫色和綠色,鐵被濾去則為白色,故岩石中的礦物成分,不僅影響岩石的硬度,也決定岩石的顏色。
在奎奈爾的菲沙河上北方約50公里,就是黑水河的入口,那是 Carrier 族與海岸的 Nuxalk (努哈喀)人交易魚脂的主要貿易路線。1793年,著名的探險家亞歷山大·麥肯齊就是循著這條魚脂古道到達海岸,成為第一個通過陸地到達太平洋的歐洲人;1907年,Collins 陸上電報線路亦循著黑水河北上到卡西亞山區進入育空地區,可是黑水河區域沒有公路,讓我們無緣欣賞那一片壯闊的高原景色。
![]() |
Pinnacles(石峰)省立公園的巫毒奇岩怪林(Hoodoo)。 |
從前進入巴克維爾的26號公路入口,就可以看到自從1987年以來就豎立在這裡:全世界最大的淘金鍋,它的直徑為5.5米,重1,400公斤,那鍋內狀似豬肉所代表的正是金塊,不是豬肉喔!在1980年代,在北卑詩的大道上,有一些小鎮的遊客中心為了吸引遊客,紛紛豎立起各式各樣世界最大的物品,作為景點或地標,例如威廉氏湖的大輪椅,百哩屋的滑雪板和休士頓鎮的釣魚竿,奎奈爾是進入巴克維爾黃金窩的岔路口,在這裡豎起這座大金鍋真是恰如其分!
這條全長82公里的26號公路修整得非常平順,她將帶大家回到150多年以前那個編織美夢的時代,巴克維爾可能是大部分旅客的目的地,但在旅途上仍有一些歷史遺跡,我建議大家不需要趕路,不妨沿途停下來回味一下這些時代蒼桑。進入巴克維爾公路,才走了26公里,你會遇見到一間家客棧,名叫「楊木之家」,她最初是驛馬車駕駛 John Ryder 和 Allen Smith 於1864年建造的路屋,現在是卡里布淘金之路碩果僅存最原始的歷史驛站之一。
楊木之家 (Cottonwood House)
楊木之家那田園式的村舍是早期淘金客留下來開墾的一個明顯的例子,話說愛爾蘭人 John Boyd (約翰·博德)是加州淘金熱的老將,他一面尋找黃金,一面賺取淘金客的過路財,早在1865年,他與合夥人在進入巴克維爾的計劃道路申請了 Wade 牧場,但是篷車路沒有遵照原始的路線,他們又跑到篷車路上建立了 Coldspring (冷泉)路屋。
1868年,巴克維爾曾經歷一場毀滅性的大火,路上的人潮和路屋的經營者都減少了,1874年,博德仍然斥資了5,000元,買下楊木之家及其附近1,000多英畝的土地,交給較他年輕很多的太太 Janet 及其大舅 John Fleming 打理,在這座路屋、農場和牧場上作多元化經營,他則來回於冷泉和楊木兩地兼顧,賺取微利。博德家人在楊木之家做了很多努力,除了保留1864年的原始路屋旅館,1888年還増加了雜貨店,1890年的禮品和糖果店,1895年的穀倉型大馬廄,以及養育十個子女,博德很重視孩子教育,其大部分孩子都被送往新西敏或維多利亞完成高中教育,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父親。(卑詩省第一座高中是1876年在維多利亞開設,然後是1884年在新西敏,1886年在 Nanaimo,1890年在溫哥華,1901年在 Nelson。)
![]() |
由左至右:1864年的原始路屋,大馬廄(1895),雜貨店(1888)和糖果店(1890)。 |
1909年約翰走了,楊木之家由 Janet 肩起重擔,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三個兒子只剩下哈利回來,幸好還有小女兒 Alice 留在身邊,甚至 Alice 結婚後,仍和丈夫 Jim Coreau 留在客棧幫忙。1920年代是一個美好年代,但是對於卡里布礦區來說,卻是一個慘淡的年代,人口不斷流失,幸好1934年金石英礦開始開採,採礦公司僱用的人員很多,路上恢復繁忙,博德家庭始能夠勉強維持生計。在這些日子裡,楊木之家從客棧,農場,電報站,郵局,加油站,甚至成為社區商業中心,在不同時代擔綱不同的社會功能,礦工們可以在楊木之家享受一頓豐富的熱食,討論山上最新鮮的話題,做個美夢,或者寄一封平安書回家。
![]() |
楊木之家建築群是驛馬車時代最後一間路屋,直到1950年代才結束營業。 |
1940年 Janet 去世,加上二次大戰導致山區人口劇減,農業和客棧都很難經營,1951年,哈利面對現實,將經營了75年的家族產業出售給一個姓 Olrik 家庭,由於楊木之家保留著1864年的原始路屋旅館,那是淘金之路僅存的最後一間最原始路屋之一,它較重建之後的巴克維爾還要古老,其他如 Ashcroft、帽子溪或108哩的老路屋皆被加建或改建,更突顯楊木之家建築群所散發出來驛馬車時代的原始氣味,極富歷史文化價値,於是卑詩省府在1963年出資將它買下,後來歸入 Barkerville 歷史文物基金會共同管理。現在楊木之家已經過精心修復,房間内擺放著古董家具,裝飾品,照片,銀器和陶器,每年夏天都繼續像博德家庭一樣,提供小木屋住宿和餐點服務,尤其是從木爐裡新鮮出爐的烘焙美食,熱呼呼的款待遠道而來的佳賓。
楊木之家是篷車大道進入Beaver Pass之前的停靠站,許多驛馬車司機不願意摸黑上路而在楊木之家停留,沿著流向菲沙河的閃電溪入山,那裡有一連串淘金時代的故事熱點。Coldspring (冷泉之家)距離楊木之家僅8公里,那是閃電溪與 Swift 河的交匯,從前博德的路屋早已消失了,現在是一個小野餐區。爬上 Mexican Hill,那是篷車之路最陡峭的山坡,它的名字是紀念此地一次驛馬車事故中喪生的墨西哥裔駕駛。
在這個山坡上還發生兩個留存千古的故事,有一年有一次驛馬車祇有女教師 Cassy Shaw 一位乘客,她在下坡途中突然向驛車司機要婚,否則威脅跳下山崖,這位驛車司機大吃一驚,他故作溫柔虛與委蛇,當驛馬車平安抵達奎奈爾,這位驛馬車司機快速神閃,後來這個山丘便被稱為:「美人跳」Lover's Leap)。
![]() |
Mexican Hill是篷車之路最陡峭的山坡,有一個路牌記錄女教師求愛的趣事。 |
另外,在1866年5月,James Barry 因為謀取六塊錢而射殺了 Charles Blessing,此命案後來被巴克維爾的理髮師 Moses 識破,結果 Barry 被貝比法官判處絞刑,而 Blessing 被埋在此處案發現場,他的墳墓成為卑詩省最小的歷史遺跡之一。
爬上山丘之後,再往前面一點是 Wingdam 和 Beaver Pass。在1900年代,約翰·博德曾投資其大舅 John Fleming 在 Wingdam 的礦坑,1930年代也有一間採礦公司在此處成立一個礦村,並築起一個水壩採礦(所以此地被名為:「翼壩」 Wingdam),可是這些開採成績都不如預期,棄甲而歸,那些房屋現在已經倒塌,重返自然,沒有半點遺跡留下。
![]() |
在這片森林裡,埋藏著一個殺人故事,成為卑詩省最小的歷史遺跡。 |
所有道路都有盡頭,卡里布的篷車大道就介紹到此為止,在下一個系列,我們將走進巴克維爾,細數這片黃金窩的英雄人物!
本文內容參考自:
Wikipedi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Royal BC Museum
Quesnel museum 網頁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From Wah Lee to Chew Keen》(由和利到周堅)
By Liping Wong Yip, 2017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