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歡迎您

圖片
歡迎來到 Tony and Manal 😊  在此與大家分享 我們在旅行中學習到的有趣的事物,如 當地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攝影技巧 等。 以下 整理幾個專題,方便您找到有興趣的文章: 雲成櫻 花處處開 (一) 溫哥華櫻花的故事 (二) 錯把李花當櫻花 (三) 櫻花前傳之十月秋櫻 (四) 前期櫻花:彼岸日彼岸櫻 (五) 哭泣的櫻花,暢談垂櫻 (六) 櫻節開鑼,吉野曙櫻競爭鋒 (七) 直立型櫻花逐個賞 (八) 二期櫻花,白的粉的挑大樑 (九) 罕見櫻花尋櫻路線 (十) 壓軸好戲:黃櫻與香櫻 (十一) 花季後期,關山普賢盡展高潮 極光小常識   北極光的形狀與顏色 Tony's 極光評分標凖 極光帶與Kp指數 極光預測參數 極光常見的謬誤 「亞極激光」STEVE 拍攝極光技巧  

拍攝極光教戰守則

圖片
拍攝極光教戰守則         極光是有一個頻率週期,近年漸復高峰,不過看週期不如看運程,極光預測低潮仍有爆發的時候,時常讓人手忙腳亂,因此,晨昏練拍非常重要。夜拍必先要攪懂相機的5件事:1,要練習如何手動對焦鎖焦;2,要懂得手動調整光圏和快門;3,要知道如何取景構圖;4,快門綫識得鎖上讓其長曝;5,熟習利用屏幕讀數,絕對不可輕易亮起頭燈,當對焦取景都好了,我再教大家追光三部曲。 極光攝影器材         拍攝極光在器材方面,鏡頭愈廣愈具震撼效果,可使用超廣角鏡(如14~24mm)甚至魚眼鏡頭,我有很多極光面譜都是用魚眼鏡拍的,如果拍攝縮時攝影,可多帶一台輕便相機和腳架,或預防相機耐寒程度不足出現當機現象,可多帶一台相機備用。         至於拍攝班芙晨昏風光多用標準到廣角鏡頭(如24~70mm),並配備偏光鏡或漸層鏡,沿途也許會遇見野生動物,可配帶長鏡(如80~400mm),假若嫌重,那可以先犧牲長鏡,或可使用較廣角的旅遊鏡一鏡到底!         無論拍攝極光或晨昏攝影,快門線和三腳架乃不可或缺,寒冷時電池掉電快,長曝也較耗電,出發前最好先把電池充飽,放在靠近身體的口袋等地方,同時準備後備電池和記憶卡(可為手機帶上行動電源),暖暖包在寒冷空氣中對電池幫助不大。         手機的明暗處理比相機好很多,大家可下載ProCam、Slow Shutter Cam⋯⋯等app軟件。要有可以調整快門速度或感光度的那一種,使用手機拍攝亦應使用腳架。         此外,空拍機在加國國家公園及市區内是禁止使用的;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營地時務必先將相機收好放進相機袋內,以免鏡頭結霜起霧傷害相機。切記,拍照時對焦一定要準,不可馬虎! 寄艙行李箱不可超過27吋         在行李方面,因為大家以攝影為主,器材較多,但是黃刀班機以De Havilland 44人座螺旋槳小型客機居多,隨身手提行李以兩件為上限,而且...

極光小常識 6-6:「亞極激光」STEVE

圖片
「亞極激光」STEVE         驚天大發現,一種新型的極光?         我們很少在白馬看極光,因為白馬平時處在極光帶邊緣,不像育空內陸位於極光帶下。今年9月,我們在白馬彩綠的天空,發現一道由西至東的紫白色光柱徐徐劃過長空,與銀河十字交會,乍看以為是飛機飛過留下來的白色煙跡(或稱「尾跡雲」)。         我們注視良久,發覺它不是尾跡雲,而是一種未曾見過的天文現象,這道雲柱不會擴散,像是一道柵欄將極光擋在北部天空,明淨夜空被分隔成藍綠兩色,久久不息!         這是一種最新發現的獨特大氣光學現象!原來這道淡紫色弧形光帶,伴隨著綠色的細長柵欄,出現在極光帶的南緣(稱:亞極光帶),由西向東延伸至數百公里或數千公里,通常持續20分鐘到一個小時,最近才被命名為「史蒂夫」(STEVE, Strong Thermal Emission Velocity Enhancement,「強烈熱輻射增速」),是2016年由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極光攝影社團起的稿,兩年後,來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女科學家 Elizabeth MacDonald 賦予科學解釋。         如下圖,在紫白色緞帶旁邊那條綠色柵欄,擁有極光産自太陽粒子撞擊大氣層氧原子所產生的獨特波長,可證明其為極光無疑,但是這道窄長而耀眼的紫白色緞帶,其光譜範圍寛廣,沒有特定波長,故非一般極光。伊莉博士初歩理解 STEVE 的淡紫色條紋可能是電離層的帶電離子受到極光亞暴 (auroral substorms) 激發熱能加速,産生離子漂移 (Sub-Auroral Ion Drift, SAID)現象所激起的可見光,我譯之為:「亞極激光」,不過未成定論。         STEVE是很新發現的天文現象,知道的人不多,圖片也很少,我從前也沒有留意,它的亮度不強,適合在沒有月光時觀察!「STEVE 現象並不罕見,每年總會出現幾次(通常不在冬季),但是在此之前沒有人詳細研究過!」卡加里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敎授 Eric Don...

極光小常識 6-2:Tony's 極光評分標凖

圖片
        按照大家經驗自由評價,如果極光範圍很大,亮度夠高就有1~3分,如果極光跳動非常激烈,再得1~3分,如果極光出現紅色、藍色或紫色,依其彩度再加1~3分,如果強到出現一面極光紅牆,就是滿分10分。如果極光祇有綠色而沒有其他顏色,如上圖所示,即使極光明亮度爆表,活潑精彩,兩個項目加總最高也祇有6級,無法達到7級標準。 極光要有不同顔色才有7級         黃刀經常看到6至7級極光,像下圖這張淡淡的紅色火焰所示,雖然動感部份得到2.5分,加上漂亮的紅焰再得1分,但是廣度和亮度微弱,我祇給它1.5分,加總得到5分,不及前圖無論廣度亮度和活躍度都拿到滿分3分;可惜前圖除了綠色沒有其他顏色,故彩度零分,頂多達到6分,亦是我所評價的6級,不過也較這一張淺淺的顏色多出1分。         所以極光緃然出現紅色,假若亮度和廣度不夠,也到達不了7級標凖。下次大家欣賞極光,不妨跟著「Tony's 極光評分標凖」,一起來給極光評頭論足,比較一番! 氮氣産生的 紫 紅色 邊暈         極光強弱視乎太陽粒子的能量,太陽粒子的能量決定這些粒子滲透到大氣中層深度,極光一般發生在距離地面100至150公里之間的電離層E層,當太陽黑子異常活躍,高能粒子能夠穿透到更低的海拔高度(D 層, 通常在80~100公里處),與高濃度的氮氣相互作用,便會産生紅、藍或紫等顏色,這顏色再與綠光柔合,分別化出各種美豔顏色的邊暈,加上此時強烈太陽粒子激烈衝撞大氣,使得極光條紋急速變幻,將夜空繪飾得五彩繽紛!下圖請問這張紫紅色勾鼻大鳥可得幾分? 看到紫色,至少8分           如果看到紅光,極光評分最高可達7級,若要達到8級以上的評分標準,必需要有氮氣的紫藍色光加持才行,例如本圖極光非常強烈,已包含扭結、放射 、簾幕 、電暈等不同形狀,其紫色邊暈肉眼可見,局部區域甚至過曝,8級標準當之無愧。         射線光弧(Rayed arc)或射線光帶(Rayed band)包含扭結、漩渦、簾幕或火焰等不同形狀,這幾道由多個垂直的射線組成的 光 弧...

極光小常識 6-1:北極光的形狀與顏色

圖片
北極光的形狀與顏色          古卷有云:「黃帝之母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而懷孕,生下軒轅。」後來《山海經》形容其為「燭龍」,這是中國最早對北極光的歷史記載。在西方,寒帶民族自古便常與之為伴,也産生許多神話傳說。         北極光叫 Aurora Borealis,意思是:「北風女神的晨姿」,是地球第一位用望遠鏡看月亮的伽利略於1621年讚嘆極光時所取的名字!南極光叫 Aurora Australis,名字是庫克船長取的,或者通通都叫:Aurora,或者更簡單的叫 Northern Lights。          北極光的奧秘跨越了時間,超越了歷史,也誕生許多神話傳說,直至近年,始知太陽黑子活動引發日冕噴發(CME)或太陽耀斑産生太陽風暴,太陽風是包含電子,質子和α粒子等高能帶電粒子電漿流,這些等離子體從日冕噴發到加速逃逸,大約2~4天到達地球,然後被地球磁場推向兩極,並被地磁加速進入大氣,與大氣氣體碰撞現出極光。故當地球觀察者偵測到日冕噴發或太陽閃焰時,若以太陽風到達地球的時間估算,極光預測以兩三日内為最凖,愈遠的預測性愈差。但是,有一個週期例外……!         每次帶朋友去追獵極光,也許大家都很好奇有很多疑問,故此我整理了我所搜集的資訊,用五篇文章為大家稍作解釋。 極光共有12種形狀8種形式          極光有輝光、面紗、脈動、耀斑、拱弧、條帶、扭結、漩渦、簾幕、火焰、電暈或冠冕等不同形狀,也常常出現很多迷人的面譜。在英國有一個「冰島極光網站」(www.Auroraiceland.uk) ,將極光分成八種形式(forms),我將其中的射線 ( Rayed arc或Rayed band ) 和冠冕 (Corona) 再予以細分,歸納出極光12種不同形狀,這些形狀有時明靜穩定,溫柔搖曳,有時連續地激烈變化,澎湃激昂,就像演奏交響樂那樣時徐時疾,起伏抑揚,有時突然落幕止熄,消失無踪,靜默等待下首樂章再起。         這是面紗形極光(Veil),係由寬廣的均勻區域組...

極光小常識 6-3:極光帶與Kp指數

圖片
極光帶與Kp指數         魚鱗狀,有看過嗎!這是極光太強使得亮光穿透雲層所造成的視覺現象。黃刀與育空為何是最宜欣賞極光的地方?首先從所謂極光帶談起。         對很多人來說,極光的科學理論固然晦澀難明,我以我所理解,為大家深入淺出。         地球一直受地球外核液態鐵攪動產生的磁層保護,地球磁層像個金鐘罩一樣,使得地球免於受到太空輻射侵襲,但是有電就有磁,磁再産生電,20世紀初,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伯克蘭(Kristian Birkeland,1867~1917)的挪威物理學家首先提出,極光是由太陽電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在極地高空産生電流而引起的,改變了傳統的粒子碰撞理論。 何謂極光帶或極光橢圓?         自從1960年代得助於人造衛星開始,極光被証明為伯克蘭所描述的地磁活動,科學家偵察到太陽風被地球磁場推向兩極,帶電粒子穿過磁場產生電流,電流順沿著地球磁力線到達地球南北兩個磁層頂,分成正負兩端以螺旋形落入大氣層,並圍繞地球磁極為中心建立一道橢圓形的導電空間,電流在橢圓正極流向另一側的負極,與大氣層的氣體相互作用,形成一對極光概率最高的橢圓形狹窄環帶區域,稱為:極光帶或極光橢圓(auroral ovals)。         由於太陽粒子以俯仰角度進入大氣層,故垂直如柱狀(rising vapor column)的極光反映地球磁場俯仰角的分佈,斜横形如弧狀的極光表示極光橢圓遠處所在的位置,極光散漫的廣度表現在極光帶下看到極光橢圓的窄濶。下圖由射線光帶(Rayed band)所組成的極光圖像,其實是極光帶由遠而近,由高至低的三度空間光線構成。 極光橢圓晩上擴大白天收縮         這個極光橢圓並不對稱,就像一對橢圓形的指環套在地球的兩端,它在向陽面的白天時被太陽風壓縮,中午圈徑距離地球磁極的夾角約為10°,而且變得非常細薄和微弱;在同一時候,其午夜圈徑與磁極夾角則約為20°,且向磁尾擴張,一般寬度也由緯度約3°擴增至6°。         極光橢圓的半徑並非固定...

極光小常識 6-4:極光預測參數

圖片
極光預測參數         觀看極光奇景首要黑暗和晴朗的天空,其次才是極光機率,太陽風向,速度和強度等問題,雖然理論部份交給專業,但作為「極光獵人」,我仍然很有興趣為大家簡單分享極光預測的細節內容。 Kp指數為零並不表示沒有極光         Kp指數形容極光橢圓區域愈廣,反映極光發生的機率或強度,但它祇是一個心理參考數,與看不看得到極光並不是必然關係,其無法反映特定位置發生的單個極光亞暴,更加無法判斷極光實際強度或頻繁的程度,即使Kp値為零,並不表示沒有極光,儘管機率較低,仍不排除會有短暫激烈脈衝機會,不過要在橢圓的正下方那一丁點地方才看得到,由於Kp指數一般至少都有1至2級,故此位於極光橢圓正下方的地區不受影響,祇要天氣許可,黃刀與育空極圈的極光幾乎每晚都不會缺席。事實上,Kp指數低,極光動得慢也是很適宜拍照的。 Kp預估與實時數據         我就曾經在Kp値祇有1級的時候,看到我所評價為的7級甚至8級極光,帶著紅色甚至紫紅色光暈的極光就如圖上在天空熱烈舞動,因為來得太突然故此手忙腳亂(請注意,若極光動感太強,相機快門太慢,在照片上的極光影像就會模糊)。         但我也有過在Kp預估値4級的時候,坐在營地裡枯守一夜的經驗,因此,如何讀懂極光預報網頁關於太陽風的向量,速度和密度等參數,從磁力針的實時測量値,以預先判斷磁場強度,對於作為一個極光獵人來說,至為重要。 黃刀育空,得天獨厚         看極光最重要是天時,同樣在極光帶下,冰島和阿拉斯加等地方看到極光的機率都不如加拿大。費爾班克斯和白馬市因為城市背後有一座大山,高山太容易聚集水氣,阻礙欣賞極光機會:北歐臨近挪威海,有雲比沒雲的時間多,冰島在北極寒流和大西洋曖流之間掙扎,冬日每月平均降雨量皆高達75毫米以上,祇有黃刀位處北美大陸荒原的正中央,為大陸性亞極氣候,年初每月平均降雪量不到15毫米,陰天不超過10日,所以天氣不是問題,就看極光參數如何顯示。 星際磁場(IMF)         1997年,NASA的一座人造衛星ACE號升空(現已被DSCOVR衛星...

極光小常識 6-5:極光常見的謬誤

圖片
極光常見的謬誤         看見幸福極光,一切都是値得的。黃刀祇要雲層不厚,沒有下雨下雪,都有機會看到北極光,因為極光帶就在黃刀和育空地區的頭上,而且兩地位處大陸中心 的 廣濶平原上,不容易集結雲層,視野非常良好,即使極光預測值很低,也有機會現出綠光。         北極光是不是祇在晩上才有?有沒有固定出現的時辰?月圓之夜會不會看不到極光?甚麼叫「城市光害」? 事實上, 我並不擔心「城市光害」,祇要燈光不要太亮,我最喜歡用城市光作拍攝前景。極光真是百拍不厭,尤其經常出現眾多迷人面譜,更多一般人「想當然」的謬誤,我為大家逐一解說! 北極光不祇在晩上才有         極光不祇在晩上才有,太陽黑子活動是不管地球當地時間的,它是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而且太陽風到達地球的時間不一,所以在地球上一日24小時都會出現極光,祇是按照極光橢圓理論,極光主要發生在背陽面的黑夜地區,向陽面受到 太陽風吹襲, 極光 橢圓比較淺薄, 極光 出現 機率較低,而且白晝陽光太亮,即使出現極光也不能為肉眼所見。 極光有沒有固定出現的時辰         理論上,當磁極恰恰垂直在太陽和地面觀察者之間,乃極光橢圓最寬厚的時候,稱為磁午夜(magnetic midnight),是觀測極光的最佳時間。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磁軸之間的夾角約為11°,因此磁午夜不同於傳統的子夜。在北美洲,磁午夜大約提早一個小時到晩上11點(夏季隨日光節約時間調整)。不過,極光強弱在於太陽風何時吹襲,磁午夜具有加乘效果,卻不是一個極光固定出現的時辰,以我的經驗,在晚上10點至凌晨3點之間都是觀賞時機,更多取決於天氣以及日出和日落時間,如能加上太陽下山後的日落餘暉,畫面會更加好看。 Carrington 預測週期         極光沒有固定的出現時辰,卻有一個以月份來計算的預測週期。由於太陽活躍黑子不規則地分布在太陽表面,有一些日冕孔(corona)特別巨大並不斷拋射出高速太陽風,當太陽自轉一圈,相同強大的日冕孔再次面向我們,地球又將感收到另一次強風吹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