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哈利波特的信使

圖片
在電影裡幫哈利波特送信的是一隻白色大雪鴞 (Snowy Owl)。這來自北極的貓頭鷹,唯有在irruption years 會往南飛,為了尋找食物,有的甚至會穿越加拿大飛到美國。目前觀察到 irruption year 的周期大約四年一次,所以,在北美冬季時,賞鳥專家都會特別注意他們的到來。 這隻神祕的動物很難追蹤,不像一班的鳥類,每年回到固定的地方找食物生孩子。如白頭鷹,一對一對的每年回到老巢生小孩。雪鴞像遊牧民族,冬天有可能出現在南方,也有可能留在北極。加拿大有一個研究團隊曾用追蹤器發現雪鴞在冬季時往北飛,飛到極寒冷的冰上,沒人去過的地方,過一整個烏漆抹黑見不到太陽的冬天。有一種說法是年幼的雪鴞通常會飛較遠,到南方找旅鼠(Lemmings),年長的雪鴞獵捕的技巧較成熟,所以不用飛太遠,就能飽足。別看牠可愛的模樣,這隻猛禽,只要有長毛的,無論是藏在土裡或在天空飛的,他都會抓。 雪鴞晝夜都會出來獵捕,致跟其他貓頭鷹不一樣。其他貓頭鷹都是夜行動物。雪鴞最活耀的時候是在清晨和傍晚。他們往往會站在高處觀望,靠靈敏的視力和聽力,找尋旅鼠和其他小動物。 雪鴞有時會站在地上,雪地裡很難找到他,尤其是公的,全身雪白色的羽毛。母的和年幼的雪鴞身上帶咖啡色的斑點。雪鴞是一夫一妻制,每年在北極圈凍土上的早堆裡孵蛋,一窩3-11顆蛋,食物充沛時他們就會多生幾個小孩。別看雪鴞只是一隻鳥,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他連大灰狼都不怕。 BBC最近拍了一支精彩片段 。 雪鴞游牧的特性,加上遨遊範圍極廣,讓科學家們很難研究。2014年一場大風雪從北極吹來衝擊到美東,大量雪鴞飛到美國東區,美國研究員看到大好機會,安裝追蹤器在年幼的雪鴞。雪鴞五月份全飛回北極,他們去到那哩,GPS會紀錄下來,直到雪鴞飛到有網路通訊的地方,科學家們才能下載GPS的紀錄。這下子要等多久,就像扔一支漂流瓶子(message in a bottle),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瓶子才能找回來。 這裡有一篇很棒的文章,描述這項研究的起源和過程: https://www.audubon.org/magazine/march-april-2014/with-so-many-snowies-study-scientists-are

與雪鴞玩 一、二、三 木頭人

圖片
今年與曾老師和四位朋友相約,七個人兩部車一起開去班芙國家公園 (Banff),順道停留卡加利 (Calgary) 幾天,專去找雪地貓頭鷹 (Snowy Owl, 雪鴞)。每年冬天,雪地貓頭鷹會在卡加利郊區出現,他們來這大平原覓食過冬。老實說,光知道地點還未必找得到雪鴞,曾老師邀約一位賞鳥專家與鳥導,小李帶路。小李年紀不到三十,超級會找,他說上星期來過,看到十來隻。我們前一天自己先去找過,七個人,一隻也沒找到。   小李來自中國,因工作住在卡加利,他的母親也是賞鳥專家,是屬於電影裡 The Big Year 那種 Professional專家,小李繼承母親的專長,非常喜愛賞鳥。 清晨和傍晚是雪鴞出來覓食的時間。小李找雪鴞先往高處看,因為雪鴞站在高處,會覺得比較安全,較容易找得到小動物抓。難怪,我們之前只往地上找,以前看的紀錄片,雪鴞都窩在地上的草堆裡。想想也是,那些紀錄片多數在北極圈拍的,那是荒郊野外,根本沒有電線柱。而這一區,有許多牧場,有人居住,並多數為私人土地。 遠遠的,小李看到一隻站在電線柱上。車子放慢,慢慢地滑過去,太快會嚇走雪鴞。記得曾經看過一篇 wildlife 攝影師分享拍攝野生動物技巧的文章,他說對初學著最好是在車上拍,車子慢慢靠近動物,可以靠得很近,可是一但下車,會趕走他們。雪鴞也一樣,開到電線柱下,開上窗子 (最好是有天窗),他們不會飛走。 Photo by Hank Tseng 可是,我們一車四個人,只有一半的人數可以從車窗掰照,第一部車開道電線柱下,第二部車沒位子了,所以有四分之三的人根本拍不到。於是曾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首先我們遠遠的下車,每人拿好腳架,架好相機,這時候貓頭鷹一定向著我們看,我們就原地站著不動。然後等他轉頭我們才一步步向前進。 貓頭鷹的頭可以轉個270度。就這樣,轉過去就動,轉過來就停,我們漸漸靠進他。這像不像玩遊戲? "一、二、三 木頭人",這個遊戲好久沒完的那麼開心! [雪鴞遠遠的看著我們下車] [不准動] [我看得到] [剛才誰在動?] [I'm watching you ...] 可以動了! 可以動了!  我們一步步走進讓雪鴞漸漸適應我們的存在,到了適當的距離就拍他的一指一舉。當然最想拍到的是他迎面起飛的模樣。可是大家站在同一邊,只能拍到背面。 飛走嘍! 唉呦! 背對我!   啊...

三隻熊的故事

圖片
小時候有聽過"金髮姑娘和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童話故事嗎? 如果沒聽過可以 google一下。到了北美,才知道故事裡根本不可能這樣,我不是指人不可能跟熊這樣相處,而是那三隻熊不可能住在一起。 熊是獨自生活的動物,地域性很強,彼此不可以侵犯地盤,食物越少,地盤越大。只有在北美西北海岸食物充沛,才會看到那麼多隻熊再一起覓食。 熊只有交配的時候會再一起,母熊通常一月份生下寶寶,春天到時帶小熊出來。這時候母熊非常謹慎,不可以讓小熊遇上大熊,尤其是公熊,因為公熊會打死小熊。什麼原因,這有很多說法,有些說是公熊不希望小熊長大搶他的地盤與食物;有些說雄本來就愛攻擊弱小。這樣一來,母熊帶大小雄是多摩辛苦。小熊通常會在母熊身邊長達18 到 30個月。少年雄會被媽媽推出去讓他自己獨立生活,這樣媽媽熊另找對象。 我們那一年在Katmai看到一個媽媽熊帶著三隻小熊,每天早上天剛亮帶著小熊去捉魚。 隔一年再看到她們時候,只剩下一隻小熊。兩隻小熊,一隻被大熊攻擊陣亡,另一隻過不了冬。剩下一隻小熊不到18個月被媽媽熊拋棄。研究員說,不是每一隻母熊都很會照顧小熊,這一隻母熊的紀錄不佳,上一胎三隻小熊沒有一隻存活下來。現在這一隻小熊,得靠自己。小熊瘦成那樣,好幾天沒吃到東西,大家很替他擔心。 第二天,傳來一個好消息,小熊捉到一條魚了! 這可以讓他撐幾天,但是他還是要趁現在吃飽好過冬。也許你會問,園區的管理員為什麼不餵食小熊呢? 在Katmai,管理員和研究員一率不干涉棕熊的一切。如果插手照顧小熊,小熊會失去生存的本能。說的也對,畢竟這裡不是動物園,一切保留最自然原始的狀態,讓自然淘汰弱者,留下最能克服環境者。套一句管理員常說的話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分享一篇Katmai部落格,有關三隻棕熊受傷的案例: The Resilient Bear .

黃刀鎮追極光

圖片
首先要感謝阿Pat的邀約與安排,我們期待已久的黃刀極光之旅終於成行了! 要看極光,首選地點當然是Yellowknife. 因為其地理位址落在極光圈下,況且周圍沒有高山,又是在內陸,所以看到極光的機會非常大。依我們追極光的經驗 Fairbanks、育空、冰島…都不及黄刀精彩,更不要提那令人失望的白馬鎮和Fort McMurray。黃刀鎮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到處都能看得到極光 ... 在黃刀鎮五天四夜,住在Willow Ridge Retreat,晚上出來就可以看到極光 :) :) :) 在公路旁邊的湖也是取景好地方 不一會兒,極光跑到樹後面 再爬上The Rock帶夜景 連工地的bulldozer也拿來當前景。 又找到湖邊帶船當前景 最後來一張usie。雲很厚但檔不住極光 :D :D :D 其他人忙著拍照,我是來玩的 :D  

棕熊捉鮭魚 - 命運 or 機會?

圖片
相信您一定看過這麼一張照片 - 一隻棕熊張著大口站在瀑布上等著鮭魚跳進嘴裡。那一張照片就是在Katmai國家公園裡拍的。每逢六、七月,大量鮭魚洄流,棕熊也跟著來到Katmai國家公園裡的Brooks Falls. 這裡是阿拉斯加棕熊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為了吸引觀光客,Brooks Falls(瀑布)旁邊架了一座平台,每到夏天擠滿的人在這裡看棕熊捉魚。當然也吸引不少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著。 瀑布不大,鮭魚很多,所以棕熊會來這裡捉魚。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十來隻熊在這裡。 往往,最壯強壯的那隻優先選擇最佳位子,其他熊只能讓他。如何決定誰最強壯? 比一場就知道了。這一場不比拳頭,比大聲 :D 只要有一隻棕熊爬上瀑布,遊客們開始興奮,準備相機,瞄準他。等著 ACTION。 站在瀑布上,得耐心等待鮭魚跳上來。 可是跳得太遠 熊捉不到。 樓下也未必好捉,反應慢一點也捉不到。 總之,只要有魚跳上來,大家的相機不停地拍,尤其是帶大砲的,機關槍似的連拍。我身邊的人不斷歡呼大叫,如果棕熊捉到鮭魚,大家一致喊"YEAH!"。如果沒捉到,有人為棕熊加油 "Come on, Bear!", 有的為逃過一劫的鮭魚歡呼! "Yeah, Fish!"。如果你在現場,會為誰加油? Fish or Bear? 我也是霹靂啪啦連拍者之一,光在Katmai拍了上千張照片回來,全部掃過之後,我最喜歡這一張 - "命運與機會" 棕雄與鮭魚注定要相遇,兩個互相 eye to eye 一剎那,他們彼此看到什麼? 魚有機會逃過這一生嗎? 還是給棕熊有機會吃個飽?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因紐特人的大衣 (Parka)

圖片
如果你看到因紐特人(艾斯基墨人)-尤其是女人穿的傳統大衣(Parka),跟她哈啦上兩句,她會毫不保留詳細告訴你這件大衣是怎麼做的。基本上這傳統大衣在街上買不到的,都是自己手工完成的。我第一次去加拿大位靠北極海的小鎮 Tuktoyaktuk,導遊帶我們去參觀當地國會聽(不是來開會,這是旅遊行程之一 ^__^)遇上一對夫妻。 這位太太知道我是觀光客,立刻告訴我,她的大衣帽子邊邊繞的一圈毛叫做 Sunburst (旭日光芒),好炫麗的名稱啊! 她說這全都是真的毛,裡層是 wolf (狼)的毛,外層是wolverine (狼獾),(沒錯,就是《X戰警》休傑克曼扮演的 wolverine!) Wolverine! 我聽到 目瞪口呆,這個被世界地理雜誌形容為 "幻影狼獾",因為牠是很難找的動物。牠兇猛連熊都怕他,是一支很厲害有效率的殺手。可怕吧! 能抓到牠用牠的毛,當地的獵人 (trapper) 真有兩把刷子! 我曾在阿拉斯加一個小鎮裡的遊客中心看到狼獾的標本。 牠的體型不大,大約一隻大型狗的大小,長相算可愛,好像可以當寵物的模樣。我大女兒曾經在阿拉斯加邊界實習時,她的同事開車到山區遊玩,碰到一隻狼獾在路上,趕緊煞車,當然不敢下車,狼獾用力一抓,把一隻輪胎抓破,大家更不敢下車,一車子的人苦苦等牠離去,才敢打電話求救。這隻不可貌向的小怪獸,我只要看過牠的標本就滿足了! #__#! 這位太太看到我把相機拿起,趕緊把帽子戴上,還吩咐身邊的老公也戴上帽子,我一邊拍一邊問她,您的帽子叫做 Sunburst,那麼先生的呢? 我想因該也有一個很炫的名稱吧。沒想到她立即說 "Oh, just fur" 就是毛啦! (@_@) 他們離開時,我們追到外面去拍,陽光雖然很大,可是溫度零下 30。看看他們的情侶裝,肯定是溫暖甜蜜的一對 ^__^

出發去育空

圖片
3月22春分時令, 當太陽剛剛從北極點昇起,我們去了極地探險, 第一次看到極光,因為租車自駕沒有人帶, 照片雖然不甚好看,卻是趟難得又難忘的經驗。 且跟隨咱興奮的腳歩,一窺極地究竟。 俺常好奇, 橫陳在溫市北方的一片大山後面到底長甚麼樣! 這片大山沿着海岸一路延伸直去到安格列治, 這天,加航就帶我們直飛育空的首府 — 白馬市。 37號公路,從 Prince George 翻山越嶺進入育空。 ······ 聽說百年前育空Yukon發現黃金, 淘金客若循陸路要走2500㎞根本就到不了, 從溫市去白馬開車都要開三天, 坐飛機則袛要2小時加15分。 Llewellyn冰河,Atlin, BC省的北疆,育空河的源頭。Atlin居民袛有450人。 從空中看地球地形地貎一目了然。 越過省界,Tagish湖 和 Klondike公路……等 北地常見的名字陸續出現。 1896年8月,有一個美國人 George Carmack 和他Tagish族的妻舅 Skookum Jim、侄 Dawson Charlie 在 Klondike河 支流 Bonanza溪 一起發現黃金, 掀起了北美最大的一波淘金熱。 1897~99年,數以10萬淘金客蜂踴群至 Skagway, 其中不乏許多知名人士。Jack London就在其中。 很多名字你可以Google一下“ Klondike”就可以看到很多舊照片。 <加國政府基於人道規定入山的淘金客至少携帶1噸食用免得餓死, 淘金客每次必須背負至多30㎞行李爬上1067m Chilkoot Pass, 1噸至少須來回40次,要在春天之前到達 Bennett湖。 左邊靠 Tagish湖 較矮但較難行的 White Pass 鐡路 於1900年建成,可是那時熱潮已經冷却了。 Bennett Lake,Carcross, 淘金客在春天河床解凍之後,就可以 乘坐就地打造的船筏順著育空河直奔 Klondike。 不過從 Carcross 到白馬還有75㎞, 要去目的地:Dawson, 要再多走600㎞。 拉雪橇需要大量健犬。 Jack London《野性的呼喚》的主角:Buck, 也是那時在養尊處優的加州被販子拐到阿拉斯加。 該小說在1903年出版,是俺兒時最喜歡的ER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