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卑詩的故事之廿七:卡梅倫的悲傷承諾

圖片
約翰·卡梅倫 John Cariboo Cameron(1820-1888)            「約翰,約翰,您要答應我帶我回家。保證您不會讓我在這個寒冷,荒涼的曠野安息。」蘇菲說。卡梅倫努力地控制著自己的躁動,安靜的地說:「蘇菲,您不會離開我,您不會離開我!」 蘇菲·格羅夫斯小姐是安省一個鄰家農場的漂亮年輕姑娘,1862年,她29歳,比約翰小12歲。10年前,她的父母反對年輕人對女兒示愛,他們覺得她太年輕了。         約翰·卡梅倫全名是 John Angus Cameron (1820-1888),也被稱為:卡里布·卡梅倫(Cariboo Cameron),他於1820年出生在一個忠貞的保皇黨蘇格蘭農民家庭,於安省 Glengarry 縣長大,1852年,卡梅倫與兩個兄弟一起前往加州探礦,他們在那裡呆了六年,賺了2萬美元可觀的收入。1858年年底,他們回到家鄕,卡梅倫如願娶得美人歸。         婚禮後不久,他們生了一個女兒,此時卡梅倫的同鄕好友 Robert Stevenson (史蒂芬遜)從維多利亞傳回來菲沙河淘金的消息,史蒂芬遜正在該處進行貿易。約翰無法抗拒,決定再次向西走,他打算把年輕家庭留在家裡,但是蘇菲不會聽從。 踏上征途         卡梅倫,蘇菲和他們的女兒愛麗絲坐上往巴拿馬的輪船,火速前來卑詩,他們於1862年2月到達維多利亞港,在古堡前與史蒂芬遜會合。史蒂芬遜購買了兩千元補給品,並僱用揹伕將其運送到卡里布金礦區,在那裡預期可以賺取數倍的利潤。         在出發前夕,卡梅倫再次請求蘇菲留下,但是蘇菲沒有聽到。他們離開海岸不久,經過一段漫長的旅行,孩子變得虛弱,14個月大的愛麗絲死了。卡梅倫和蘇菲強忍悲傷,但是意志堅定,他們繼續朝北方前進,攀上喀富麗溪源頭,然後越過雪靴高原,幾乎靠歩行趕路,於8月初到達威廉溪,剛好趕上選勘自己的礦權。           當時威廉溪聚集了好幾千人,有一些人發出狂喜,大部分人埋頭苦幹,圍繞荷蘭彪和 Edward Stou...

卑詩的故事之廿六:篳路藍縷唐番地

圖片
Barkerville 導覽(下) — 華人在巴克維爾             自從菲沙河及卡里布先後發現金礦,掀起巨大的淘金熱潮,最初到達巴克維爾的雖然以美國人為主,其中有很多是華人,他們大多擁有舊金山的淘金經驗。山城在最高潮的時候,人口達到五六千人(若加上整個卡里布山區約一萬多人),原木建築取代礦工的帳篷,城裡設施應有盡有。這個被早期華僑稱為「加列布」的唐番地,裡面有一個強大的華人社區,鎮上除了廣利行商店,還有同晏和、和利棧等寶號,同鄕會、宗親會等團體也不在少數,而且還設有養豬場、宰豬房、菜園、賭場、煙館和妓寨,形成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都會」,也是北美洲僅次於舊金山最早和最大的唐人街。         1869年9月,巴克維爾的華人張燈結彩,在唐人街的入口豎起了一座拱門,歡迎新上任的 Anthony Musgrave (麥基夫)總督來訪,並準備了一場演講,向女王陛下表示忠誠和奉獻。現在,大家就跟著我去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人聲鼎沸的唐番地,細數加拿大華人經歷過的時代蒼桑! 早期華僑稱Barkerville為唐番地,曾是除了維多利亞外,卑詩第二大的城鎮。 自從有卑詩就有華人         眾所週知,巴克維爾誕生於1862年,到了1860年代中期,聚集在巴克維爾的人數已經到達五六千人,幾乎比當時維多利亞的人口還要多,其中約有兩千名是華人。所謂:「萬里雄風揚四邑,千秋義氣普三都。」早期華人大部分來自廣東恩平、開平、台山和新會等四邑縣,自從鴉片戰爭後,他們為了逃避貪窮而先去了舊金山,後來再被黃金吸引而來。         由於卑詩礦區對華人也比較寬容,享受著相對公平的待遇,加上當時美國社會開始排華,華人自然樂意前來淘金。從前進入卡里布淘金的礦工,大多數乘坐輪船先到「大埠」(維多利亞),依規定繳交5元淘金許可費後,再到第二個落腳點(俗稱「二埠」)的新西敏購置日常必需用品,然後進入耶魯(或哈里遜湖),沿著菲沙河谷北上,跋涉千里才到得了巴克維爾。 早期華人普遍窮困,絶大部分是靠兩條腿從耶魯走路來到「加列布」。         雖然1870年代淘金熱潮逐漸...

卑詩的故事之廿五:淘金窩三大家族

圖片
Barkerville  導覽(中) —  巴克維爾後期人物         1920年代是一個經濟起飛的美好年代,可是黃金價格一直維持在官價20美元,産値抵不上通膨幅度,對於産金區來說,人去樓空人事凋零,那是一個極度困難的年代。幸好1930年代,黃金官價調漲至35美元,加上 Wells 鎮的金石英礦和島山礦加入生産,使得人口回流,山城重現生機。也許大家不知道,1930年代巴克維爾有三大家族,巴克維爾蘊藏的歷史元素甚多,如果沒有像我這麼深入帶路,必然走馬看花,未得要領,對不起你所耗費的旅途時間,因此,現在大家就跟著我在網上先走一遍吧! 1930年代巴克維爾復興時期共有三大家族,本文將帶你認識他們。 Wendle 與 Bowron 故居         沿著校舍走過去的那一排房屋,你可以看到電報員 William Bowron 與礦場主人 Jotty Wendle 兩座故居,那是兩幢建於1890年代兩層樓高的大建築物,但缺少了當時流行的前廊設計,反映當時礦村並不擁擠,生活簡樸,這兩幢房屋其樓上的暗門是這一時期的建築特色,可能是為了方便搬運大件家具。         William Bowron 於1872年在巴克維爾出生,是黃金專員 John Bowron 的兒子,他爸爸就住在他家的斜對面。其鄰居澳洲人 Jotty Wendle (1871-1963)於1895年從加州來到卡里布,最初任職於Cariboo Gold Fields 公司,自從在松雞溪 Hand-Up 礦坑取得成功之後,在1904年購買了這座房子並將太太 Betty 從美國接來居住。 那天住在右側的William Bowron相約住在中幢的Wendle太太一起出門購物。         Jotty 和 Betty 是一對熱愛荒野的夫妻,他倆於1912年在鮑倫湖開設了第一間度假屋,經常帶領客人入山狩獵,後來獵人響導多了,Wendle 夫婦反而極力倡議要將鮑倫湖列入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禁止再在園内狩獵,省府為了表彰這對夫婦對野外的熱愛,特將 Wendle 的名稱保留在 Wendle Lake 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