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廿六:篳路藍縷唐番地
Barkerville 導覽(下) — 華人在巴克維爾
自從菲沙河及卡里布先後發現金礦,掀起巨大的淘金熱潮,最初到達巴克維爾的雖然以美國人為主,其中有很多是華人,他們大多擁有舊金山的淘金經驗。山城在最高潮的時候,人口達到五六千人(若加上整個卡里布山區約一萬多人),原木建築取代礦工的帳篷,城裡設施應有盡有。這個被早期華僑稱為「加列布」的唐番地,裡面有一個強大的華人社區,鎮上除了廣利行商店,還有同晏和、和利棧等寶號,同鄕會、宗親會等團體也不在少數,而且還設有養豬場、宰豬房、菜園、賭場、煙館和妓寨,形成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都會」,也是北美洲僅次於舊金山最早和最大的唐人街。
1869年9月,巴克維爾的華人張燈結彩,在唐人街的入口豎起了一座拱門,歡迎新上任的 Anthony Musgrave (麥基夫)總督來訪,並準備了一場演講,向女王陛下表示忠誠和奉獻。現在,大家就跟著我去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人聲鼎沸的唐番地,細數加拿大華人經歷過的時代蒼桑!
![]() |
早期華僑稱Barkerville為唐番地,曾是除了維多利亞外,卑詩第二大的城鎮。 |
自從有卑詩就有華人
眾所週知,巴克維爾誕生於1862年,到了1860年代中期,聚集在巴克維爾的人數已經到達五六千人,幾乎比當時維多利亞的人口還要多,其中約有兩千名是華人。所謂:「萬里雄風揚四邑,千秋義氣普三都。」早期華人大部分來自廣東恩平、開平、台山和新會等四邑縣,自從鴉片戰爭後,他們為了逃避貪窮而先去了舊金山,後來再被黃金吸引而來。
由於卑詩礦區對華人也比較寬容,享受著相對公平的待遇,加上當時美國社會開始排華,華人自然樂意前來淘金。從前進入卡里布淘金的礦工,大多數乘坐輪船先到「大埠」(維多利亞),依規定繳交5元淘金許可費後,再到第二個落腳點(俗稱「二埠」)的新西敏購置日常必需用品,然後進入耶魯(或哈里遜湖),沿著菲沙河谷北上,跋涉千里才到得了巴克維爾。
![]() |
早期華人普遍窮困,絶大部分是靠兩條腿從耶魯走路來到「加列布」。 |
雖然1870年代淘金熱潮逐漸消退,奧米尼卡和斯坦利的興起也吸走不少人口,華人仍然堅毅留守,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鐵路公司和聯邦政府未能兌現提供他們返回中國旅費的承諾,而且當時美國嚴重排華,逼使華工留在加國自謀出路,很多已被白人礦工放棄的礦坑,都被華人迅速填補,有一段時間,華人還佔了大多數。後來水力及機具採礦作業需要人力,加上1895年 Cariboo gold fields 等大型採礦公司陸續開業,山城人口興旺回升。直至1930年代,受惠於 Wells 等三座大型礦場先後啟動,巴克維爾人口回復到盛時景象,這時華人約達2,000人,仍然佔了半數。可是二戰之後,加拿大排華法案發揮作用,眾多單身的華人無後為繼,華人人口數量銳減,而且礦場僱用人力減少,礦村急速衰敗,最終被卑詩省府斥資收購,留作省民共同回憶!
![]() |
在巴克維爾唐人區,每間華人房屋門口都掛有一副語意相關的對聯。 |
早期華人礦工生活困苦,工作薪資只有白人一半,很多老闆都願意雇用華人,因為華人勤勞,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只要有工作,不管工作有多麼艱難,他們都願意刻力苦幹,祇想盡快累積到足夠的金錢,有朝一日能夠衣錦還鄕,買田買地蓋房子。
「圓月時常在,鄕音久未聞。」華人初期建造的房屋,主要由柴火爐加熱的小棚屋組成,他們為了存錢寄回僑鄕,通常很多個人擠在一間棚屋,粗茶淡飯節衣縮食地過活。在這個幾千人口的村子裡,採礦不是華人唯一要做的工作,他們在貨運,旅館,餐館,中醫藥鋪,洗衣店和各式各樣的商店打工。沒有人知道華人淘到多少金子,因為華人通常認為「錢財不可露白」,對於發現黃金或財富保持秘密和謹慎的態度。
長期在巴克維爾從事考古工作的陳瑩瑩博士(Dr. Ying-ying Chen)說:華人與白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金礦帶來突然財富的反應,歐洲礦工非常華麗,但華人的態度還是保守的。許多黃金被送回中國,或者向家鄕匯款,在那裡為革命同盟提供資金,該同盟會最終推翻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一個共和國。對此,總部設在維多利亞的大宋公司 (Tai Soong&Co.)扮演過重要角式。
![]() |
華人與白人不同之處,華人寧願省錢,願意多人共擠一室。 |
在華人之中,阿寶(Ah bau)算是異數,據 Canada's Historic Places 網頁介紹,阿寶早於1860年代便在 Ahbau 湖北面獲得很大成績,那個 Ahbau 湖位於 Beaver Pass 通往 Big Valley 的林業道路上,人煙稀少。阿寶從來沒有透露他的來歷,也沒有公布實際成果,祇知道他在最高峰時期曾有多達七百名華工在為他工作,從收集礦沙、搗碎、清洗到運輸等分配崗位。阿寶晩年每一兩個月總會拿著金子前往奎奈爾的兩間飯店玩牌娛樂,無論輸贏總是滿帶笑容,有一年春天阿寶都沒有出現,警方前往他的住家,發現他獨自坐在扶手椅上度過一個冬季。阿寶是少數獲得白人尊重的華人礦工,除了湖泊,溪流和大橋之外,其他以阿寶命名的地方還包括阿寶溪學校,阿寶之家,阿寶溪瀑布,阿寶溪路和阿寶湖遊樂區等,極被尊榮!
![]() |
Ah bau 獨自坐在椅子上度過一個冬季?我對是否有七百人為他工作存疑。 |
李祥創辦廣利行
巴克維爾第一間由華人開設的商號,是李祥(Lee Chang)的廣利行,它的母店是1832年由盧繼光在廣州成立的貿易公司,乃廣東十三行之一,在香港和舊金山都設有分店。1858年,來自於舊金山的李祥首先在維多利亞創辦了廣利行分號,他自稱為「經理」,然後從香港進口糧食、大米茶葉、五金百貨等物質,緊隨礦工的腳步,沿途供應給華裔礦工。
1863年,廣利行在巴克維爾開業(今 Nicol 旅館的位置),在全盛時期,李祥在卡里布道上總共設有七家分店(包括:耶魯,利頓,克林頓,利盧埃特,福士鎮,斯坦利和巴克維爾),其營運規模僅次於海灣公司,為維多利亞第二大商行。1864年,李祥還在稫士鎮開拓了近一公頃土地,主要種植土豆,大麥和燕麥,更飼養了幾十頭豬,屠宰給比較鍾愛吃豬肉的華人。
![]() |
華人普遍喜歡在房屋後院闢塊菜園或飼養家禽,圖右是廣利榮記的豬肉店。 |
李祥才在1860年將他的夫人和和兩個孩子從舊金山帶到維多利亞,使他的太太成為第一位到達加拿大的華人婦女,但是李祥於1865年突然病逝,更嚴重的是,他在巴克維爾的分店在1868年的大火燒毀,據說損失高達三數萬元,是這場大火最大的受災戶,廣利行災後被逼出售給盧超凡兄弟,結束了短暫的燦爛光輝。
下圖為矮子黃丁和獵人陳的故居,那是火災之後立刻重建的(阿九的小屋也是),其皆位在隆德堂酒家後面(分別是88,87與92號),乃巴克維爾最古老的房子之一。矮子黃丁自從1886年到1930年代一直在此屋居住,他的一生祇靠打零工度日,沒有顔臉返回家鄕,至於獵人陳則是1921年才從 Kaslo 轉來此地工作,他一生勞碌,於70歳後移居甘露市。「遙望唐山數萬里,不知何日返回家。」,「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鄕。」正是矮子黃丁與獵人陳(也是大部分華工)辛酸的心情寫照。阿九的房子和生活比黃丁都要好一些,他自從1873年便住進他的小屋,阿九略懂中醫,晩年曾經做過一些小生意,1910年,年邁的阿九將這座老屋出售給了威廉·凱利家族後,即失去音訊。
![]() |
矮子黃丁(中)與獵人陳(左)故居乃大火後立刻重建,為本村最古老的房子之一。 |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正當菲沙河上發現黃金後不久,盧超凡兄弟即從舊金山將300名華工運往維多利亞,協助他開拓生意,他們兩兄弟分別在廣州經營光宇盛,香港的廣民豐和舊金山的合記公司,又在維多利亞開設了大宋(Tai Soong)公司,是卑詩最大的華人銀樓和貿易商,其附設有五家分店(包括耶魯和巴克維爾)。除此之外,他們還在1880年代取得巴克維爾其中一個大礦場,在早期僑界聲望如雷灌耳。
1888年,因為家庭内部財務糾紛,北美洲大部分家族財産由大哥盧超凡那27歳的兒子 Loo Gee Wing (盧基榮)取得。這位盧少爺是一個狠角式,他在美國合記公司的鴉片生意包山包海,在溫哥華也蓋了好幾幢大樓,他將廣利行更名為廣利榮記,巴克維爾的小事就交給同齡的曾孝坤(Tsang How Quon, 1860-1938)全權掌理。
![]() |
礦工阿九自從大火災後便一直住在此間小屋,他於1910年將此屋賣給W. Kelly。 |
曾掌櫃自從1890年擔任現職,樂於助人,大家都尊稱他為:坤叔。坤叔每年都回鄕探親,當他得知人頭稅將自1900年增至100元,再自1903年增至500元,他立刻將太太何氏和六歳的女兒曾福齡從中國接來加國,並在商店後方蓋了一座很寬敞的大房子給她們居住,其兒子曾伯鎏(1902-1975)就是在這裡出生的。
在廣利榮記肉食店前方,是比利·巴克第一次挖出大量黃金的地方,此處後來成為市集,幾間著名的飯店和餐廳都圍繞其週圍。現在重建的廣利榮記肉食店是原始商店的簡化版,坤叔盡忠職守,直到53歳退休,遷往溫哥華定居,他在溫市也開設過一間雜貨店,晩年轉往 Nanaimo 與女兒共住。
![]() |
曾掌櫃的家(左)位在後來重建的肉食店後方,曾家是廣利榮記唯一留下的房屋。 |
洪門致公堂的崛起
洪順堂是巴克維爾第二間由華人開設的商號,那是加州洪門的分支,其創辦人黃深貴在中國就加入洪門組織,他後來將洪門引進到加州,然後再帶到巴克維爾。洪順堂黨人初期除了收購礦工黃金,亦充當銀號,讓礦工存款,也代他們把錢匯回家鄉,還時常替華工寫信,將家書寄回家鄉。1870年代,洪順堂化暗為明,並訂立章程,改稱致公堂,其開宗明義是:「我等建立致公堂,皆慾和睦梓里,遵大道以生財,妥諸同人,效居奇而樂利」。致公堂的英文被理解為:Chinese Freemasons,其性質類似於西方的共濟會,意思是扶持互助,聚商生財也!
1868年那場大火,洪順堂也被燒為平地,會眾決定改建成規模較大的堂所,新堂所在1874年購地重建,其西式的複合木結構框架,卻加入許多中式傳統建築方法,其外牆亦未上漆,利用碎布塞進了外牆的裂縫,起到了隔熱作用。新堂所一樓的住宿房間增多了,讓會徒可以臨時落腳,二樓大廳用作舉行儀式。1883年,他們在屋後擴建廚房,1905年又在該樓北側加建了「太平房」,以安頓一些臨終而又沒錢返鄉的會員,在生活上得到一點照顧。
![]() |
這座1877年落成的致公堂,已在2008年被加國列為國家歷史遺址。 |
按照龍吟西川於2018年4月28日發表於「看點快報」的《加國華人社團史》說:洪門源於康熙火燒南少林之後的天地會,於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1851-64)年間創立,以反清復明為志業。在晩清年間,洪門舉行多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每次失敗後,都有不少洪門子弟逃亡海外,將洪門傳播到海外華人。洪門在全世界有很多分支,下設致公堂、義興會、三合會、秉公堂、瑞端堂等二十多個堂口,各者互不隸屬,其中傳到美國的洪門最初名叫洪順堂,1870年代改稱為致公堂,而在南洋等地,則以義興會的勢力最大。
「門外九連山秀茂,寺內三聖佛尊嚴」九連山乃指福建浦田九連山的南少林寺,三聖則是儒道佛三聖,以表達致公黨人的淵源;在致公堂屋內,忠義堂供奉關帝的神龕上,更寫上「復明」字樣,充分反映洪門子弟的救國情操。僑領們經常在此籌集捐款,用於支持推翻滿清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它不僅為華人提供社區服務,並且在不驚動官府的情況下解決社區內部糾紛,一些重要的華人傳統節慶活動也在這裡舉辦。
![]() |
洪門致公堂照顧鄉親,懸壺興學,還開辦報紙宣揚中國革命事業。 |
1872年,以宗族或同鄉為主的組織和會址也開始出現,來自廣東的客家人首先成立了人和堂,到了1875年,已經成立10多個這樣的組織,例如:恩平、開平、新寧(台山)、岡州(新會)、香山(中山)、南海、順德、番禺、增城和黃氏鄉情會等。由開平周氏組成的愛蓮公所和新會鄉親組成的岡州會館都設有「太平房」,為客死異鄉的鄉里料理後事,運送往生者的遺骨回鄕,這些社團旨在讓鄉里有一個地方聚會,互相扶持和照顧,他們經常聯合慶祝節日,拜祭祖先,代表會眾對外發言,保衛鄉親權益。
所有團體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充滿熱情和好意,時間久了,或壯大了便容易變質。龍吟西川在《加國華人社團史》進一歩提及,致公堂名義上是經濟互助組織,但實際上自成一個社會,控制了華人礦區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卡里布華人社區的實際統治者,從民事到司法都可經由致公堂仲裁,堂內事務不得擅自向公權力申訴,否則將被處以私刑。由於煉售鴉片在1908年之前一直合法,致公堂於是包攬了區内的煙館、賭場和春樓生意。
![]() |
1870年代,美國合記公司(Hop Kee)煉製的鴉片進入卡里布華人礦區。 |
1885年人頭稅
「小施勇氣得春夏秋冬祿,大展身手獲東南西北財」明義堂是1870年代建立的堂口之一,設有自己的會館,後來會館被用來開設賭場,其館内沒有分隔牆,寬闊的大堂分別設有番攤,牌九,麻將和紙牌卓,該廠還流行一種下注猜迷的「白鴿票」玩法,後來簡化成「字花」,它像樂透那樣,在99個數字之中每個數字各代表一位古人,莊家每盤畫出一個古畫圖像,讓人參詳是哪兩位古人(亦即要對中四個順位數字),謎底會高懸在大廳上,於固定時辰揭曉。所謂「害人三鳥」,是指鴉片,麻將和白鴿票,在1930年代,巴克維爾的賭場由新利廠承包,其「字花」彩金約為100加元,讓村民小賭怡情。
1876年,致公堂在維多利亞建立分堂,它與礦區的致公堂互不隸屬,但是不正當的活動内容如出一轍,使得加拿大社會更加排華。1884年,維多利亞的華商要求清國領事在維多利亞建立一個華人組織,為華人爭取權益,旋即由華商廣安隆的李佑芹、聯昌公司的李天沛、泰源號的李奕德等10餘人籌辦了「域多利中華會館」,由李佑芹出任第一任總理,加拿大首位土生華裔溫金友(Alexander Cumyow, 1861-1955)被選為正値理事兼英文秘書。其宗旨是「聯絡眾情,施行善舉,扶助貧病,禁除內患,杜禦外侮」,亦代表華人反對加拿大作出歧視華人的立法行為。(「溫哥華中華會館」於1895年成立)
![]() |
明義堂後來被改作被人合稱為:「害人三鳥」(鴉雀鴿)的賭場。 |
根據1881年加國人口普査,卑詩華人共有4350多人,其中維多利亞和新西敏兩個城市分別居住了近八百名和五百名華人,其他三千人全部聚集在黃金山區。到了太平洋鐵路完工時,加國境内華人約近兩萬人,其中絶大部分集中在卑詩省,佔卑詩人口比例高達兩成,限制華人的立法行動如箭在弦上。1885年7月,加拿大聯邦議會通過祇針對中國移民徵收「人頭稅」的法案,其初期原本祇是50加元,1900年增至100加元,到了1903年卻暴增至500加元,這500加元超過當時溫哥華半幢房子的房價;而且取消了華人的公民權,華人被禁止購買皇家土地,不得擔任律師、會計師、藥劑師等専門行業,甚至禁止華人在礦坑中從事技術性工作,還剝奪了參選和投票的選舉權利。因此,像溫金友雖然出生在道格拉斯港,而且攻讀法律,英語流利,卻無權獲得律師身份,也被剝奪了參與選擧資格。
據報導,從1885年到1923年這38年期間,共有82,369名華人繳納了人頭稅,總數接近2,400萬加元之多,幾乎等於聯邦修建太平洋鐵路的2,500萬加元撥款。而且卑詩省議會還通過《華人人口管理法》,規定省内所有14歲以上的男性華人都必須每年繳納10加元稅項,幸好華人上訴卑詩最高法院,該法案被判定越權無效,沒有執行。
![]() |
此地坪原為育善堂,發生過阿茂被謀殺案。1934年,Marie Roth在此屋開設春樓。 |
Nam Sing 車隊
王者以民人為本,民以食為天!在古早時代,杜英來和隆德堂是巴克維爾最有名的兩間唐人酒家,他們的港式點心,佳餚美食近悅遠來,那些餐館現在當然已經不存在了,祇有一間仿古的隆德堂酒家仍然繼續為遊客服務著(其南側的礦工博物館就是杜英來舊址)。由於華人普遍不習慣西式蔬菜,所以他們大多在後院或山坡上設立菜園種植中式蔬菜,而且還飼養一些豬隻和雞禽,這些飼畜隨處走動拉撒,也是白人不願意進來華人區的原因之一。但是村内的糧食産量怎麼夠用,村民每日期待南星車隊運送食物進來。
1871年,有一個靠自己搖著獨木舟從耶魯前來巴克維爾淘金的華人礦工,他的名字叫 Chew Nam Sing (音譯:趙南星, 1835-1911),他在奎奈爾的篷車大道上設立了 Nam Sing (南星)農場,種植白菜和芥藍等華人愛吃的中式蔬菜,他還養了8匹馬、10頭牛和20多頭豬。南星當時僱用了第一民族,墨西哥人和其他工人組成馬幫,為斯坦利和巴克維爾的餐館、礦工和居民供應新鮮蔬菜和肉類,是當地最受大家歡迎的車隊。
南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農場主和農產品供應商,數十年來一直為礦區服務,直到驛馬貨運消失了,他的供應店才改設在 Wells。在1940年代,南星擁有的農場土地被奎奈爾機場徴用,現在的 Mufford Valley 牧場則分享了餘下的部分,他曾留下 Wells 的商店給其兩個兒子(Kong Sing 和 Him Sing),直到1948年被全數出售,對於南星的記憶,祇能在舊照中回味!
![]() |
仿古的建築通常都開放營業,隆德堂的港式點心和糖醋排骨吸引很多遊客光顧。 |
從廣生榮到隆和行
「兩廂錦繡藏百貨,一店春風暖萬家。」1900年代是巴克維爾興旺的年代,經濟受到 Cariboo gold fields (1896-1913)等大型水力採礦公司帶動,鎮上新建了不少房子,其中馮英也因採礦致富,在提高人頭稅之前將妻子和孩子接來加拿大居住,他於1902年在歷史悠久的岡州會館原址創建了這座色彩繽紛的廣生榮大房子,其樓上是住家,樓下主要售賣由香港和廣州運來的名貴字畫,絲綢服裝及唐山雜貨。
馮英同時擁有對面兩間店鋪(皆建築於1880年代),直至1914年,馮英打算衣錦還鄕,便將三者一起出售給已經擁有仁和號的隆和行,當時隆和行正在風生水起。隆和行自從1907年便接手經營仁和號後,又增購了這間很氣派的廣生榮作為「旗艦店」,他另將對面兩間店鋪分別出租給勝記中藥店與林記洗衣店(其兼營澡房),是當時唐人街内最強企業。
![]() |
馮英於1902年建造的廣生榮是當時山城興旺的代表,他同時擁有藥材店和洗衣店。 |
革命黨與保皇黨
1906年,致公堂開辦了大漢公報,宣揚中國革命事業,為加拿大第一份華文報紙,但是華人並非人人主張革命,大部分華人都是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保守心態的。在上個世紀之交,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並在維多利亞創設保皇會,保皇黨全稱「保救大清皇帝會」,又名中國維新會,以鼓吹君主立憲制為主要綱領,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領導的的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前身)形成對立,兩股支持力量偶然在山城發生碰撞也就無可避免。
「門前大道通八方利路,店後小溪納四方財源。」仁和號的股東們大部分是保皇黨人,他們自從1870年代開始就在村内從事海味乾貨買賣,其後又在奎奈爾開設分店,在當地與和利棧,海灣公司和 James Reid 這三間商店互別瞄頭。無奈國家風雨飄搖,他們在1907年將全盤生意出售給剛發跡的隆和行,股東們四散東西,各奔前程。
![]() |
右一與右二分別是和利棧與仁和號,仁和號與明義堂都是礦村最古老的房屋。 |
「物美價廉買賣不詐,秤平斗滿童叟無欺。」位於仁和號隔壁的和利棧,其愛國立場就恰恰相反。和利棧是由四個股東合資,早在1866年分別在巴克維爾和奎奈爾都開設有澡房和洗衣熨燙店,然後是雜貨店,其商店主要售賣大米,水罐,瓷器,籃子和香燭等中國貨物,還擁有鴉片及煙酒等零售牌照,是一家很老字號的商號。1880年代,和利棧生意興隆,經常在重大節日烤乳豬分贈給村民享用,還邀請廣東的粤劇圑到巴克維爾演出,對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亦不遺餘力。
中國改朝換代以後,和利棧在1913年將巴克維爾的商店轉售給勝記藥材店,他們仍保留奎奈爾的商店,就是我們在奎奈爾介紹過的周禮堅的商店,這間商店直至1938年關閉,但是周禮堅的曾孫輩至今仍然留在奎奈爾經營 Keen's Sports (堅記)運動服裝店。可惜和利棧原鋪被新東主勝記藥材店接手後,隨即於1915年不幸失火,失去了這座古老建築,勝記藥材店被逼改向隆和行租用鋪位繼續營業。現在座落在和利棧原址的大房子是園區從 Mickeyville 搬來替代,並將它恢復到舊時和利棧的原始模樣;至於黎瑞來商號也是類似情況,該商號自1880年代在上址營業,後來失火燒毀,其現在的建築物也是從別處搬來替代的。
![]() |
和利棧内場販賣鴉片支持革命,其外場擺設類似農具店,有神壇和香爐。 |
勝記號中醫時運不濟
「妙手丹心保康滅病,銀針草藥救死扶傷。」舉頭三尺有神明,也有一些華人僑領宅心仁厚,照顧鄉親,懸壺興學,1913年,勝記中醫藥材店正式開業,如前所述,勝記號原來和利棧的房子被火燒毀,後來向隆和行租賃廣生榮對面的店鋪繼續執業,這一間店鋪其建築年份較其隔壁的洗衣店更早,可能建於在1880年代以前,這兩者曾屬於馮英所有,後來被隆和行同時購入。未料到1920年代山城景氣衰落,隆和行縮小規模,祇保留原先的仁和號,並將廣生榮,藥材店和洗衣店等三個鋪位一起轉賣給李莊的利昌公司,時運不濟的勝記號執業時間不長(1913-1926),也在此時結束營業,其商址後來被李莊改作倉庫。
李昌洗衣店(Lee Chung Laundry)位於勝記號的南側,那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人混淆的名字(李祥,李莊和李昌)。這位洗衣店的老闆李昌是從1900年代初期在巴克維爾的前村開始了一家洗衣店,他的洗衣店於1916年搬到上址,並兼營了林記澡房,他還出售一種號稱攝氏零下40度都能喝的烈酒,大家於是給他取了一個叫 “零下四十度” 的綽號。其實40度是指酒精的濃度,合乎卑詩省府當時規定,李昌平時假裝瘸腿,讓人覺得可憐以避免被人欺負。李昌的洗衣店和澡房經營到1930年代,之後便將生意搬到 Wells 鎮。
![]() |
勝記號中醫藥材店「能醫不自醫」,其執業期間約在1913年至1926年。 |
隆和行最終於1927年倒閉,將仁和號這間創始店賣給致公堂的堂主宋大,1933年,宋大又將仁和號轉售給李莊。仁和號與明義堂的建築年份相約,都是建在巴克維爾大火災之後,其近年經過園區妥善整修,相當具有歷史價値。宋大是巴克維爾致公堂的最後一位堂主,他自1884年來到維多利亞,然後步行走到蘇打溪,在那裡的農場先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到達巴克維爾。1916年宋大開始任職凱利飯店大廚,從1917年起擔任致公堂堂主直到1949年,經歷中國最動盪的時代,也見證了巴克維爾的興衰。
人頭税沒有完全阻止華人移入,尤其是1900年代晩清末年,很多華人開始遷往加東,據統計,1921年加拿大華僑人數約四萬人,其中四成在加東滋長,六成留在卑詩的部分,祇較鐵路完工時略微成長,卻仍佔卑詩總人口的4.5%,但男女比例為懸殊的13比1。由於一次世戰以後,大量退伍軍人需要安置,必需為他們騰出工作機會,而且當時的排華氣氛也達到高潮,例如溫哥華飯店開除了所有華人員工,無論在新西敏和利頓都有華人故居被無情拆除,祇有巴克維爾的華人沒有受到太多歧視。
1923 年6月30日,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更嚴厲的《華人移民法案》(俗稱:「排華法案」),人頭稅從此免了,卻乾脆禁止所有華人以移民身份(包括英籍港人)進入加拿大,祇有外交人員,商人及留學生可以獲得豁免。由於華人女性比例嚴重偏低,許多華人勞工終身都沒娶老婆,20年後,此法案直接導致卑詩內陸鄕鎮的華人人口急劇鋭減,甚至絶跡。
![]() |
排華法案直接導致卑詩內陸鄕鎮的華人人口急劇鋭減,甚至絶跡。 |
Lee Chong 與 Bill Hong
「偉業宏開財星高照生意旺,鴻圖大展貴客常臨利路廣。」在巴克維爾的唐人區,每間華人房屋門口都有一副與其生意相關的對聯,其中以利昌商店的最有氣派。看到這裡,大家可別像我第一次到巴克維爾一樣,誤會這間李莊(Lee Chong)的利昌商店是從前李祥的商店(兩者的英文拼法經常相同),也不要與李昌(Lee Chung)的洗衣店混淆。
這間利昌商店是1932年的建物,當時李莊和 Bill Hong (洪標)是親蜜合夥人,李莊在1926年購入隆和行名下的廣生榮,勝記中藥店和林記澡房之後,山城時來運轉,金石英礦帶來不少人口,礦村經濟逐漸回春,為了迎接絡驛不絶的人潮,李莊於是蓋了這幢新頴的住商大樓,還在村前開設過餐館,使得利昌寳號成為巴克維爾唐人區内最大的一個企業。這是山城最後一波建設,李莊與村前的 Fred Tragillus 與 Lottie Kelly 這三個家庭,稱得上是巴克維爾後期的三大家族。
在李莊尚未興建自己的百貨店之前,他和洪標兩家人就是住在廣生榮二樓,利昌商店建好後,其上層仍由李莊和洪標兩個家庭共住,下層是才是店鋪,李莊經營這間商店到1943年,兩年後再由洪標的大兒子 Pat Hong (洪柏)重新開張,然後到了1953年,洪柏將商店轉移到 Wells 鎮,直到1973年結束。
![]() |
李莊於1932年建造了這間利昌百貨店,那是巴克維爾最後一波建設。 |
洪標的大名在當地可謂無人不曉,他是卡里布淘金的華人裡最具代表性人物。洪標的父親是黃家旺(Wong Gar Won,1852-1945),廣東台山人。他自從10歳便到美國生活,18歳來到卡里布區淘金,1885年在斯坦利開設雜貨店的同時,繼續在閃電溪附近採礦,黃父有五個孩子,都在閃電溪上度過他們的童年。1927年黃父結束其生意榮歸故里,於1945年去世。
洪標(Bill Hong,1901-1985)本名為黃孟洪,1901年在斯坦利出生,由於西方人習慣將名字末位視為姓氏,他很自然被西方人稱為 WM Hong,於是他在維多利亞升學期間,乾脆就將英文名字合法地更名為 William (Bill) Hong,改稱 Bill Hong,譯成中文變成洪標。1926年,洪標帶著妻子小花(Fay)離開父親在斯坦利的商店,移往巴克維爾定居,他和李莊兩個家庭一起共住,兩人合作設立了利昌寳號,他們的採礦和商舖生意成績不錯,孩子們都在那裡長大。1933年,洪標聯合鎮上聞人(如 F. Tregillus、T. Blair、K. Campbell 等人),共同創辦了巴克維爾電力公司。1936年,洪標像他的父親一樣,帶著五口之家打算回到中國定居,可是適逢日本侵華巨變,他們在家鄕住不到一年便怱忙逃亡回到巴克維爾。
二戰結束後,洪標繼續辛勤採礦,逐漸擁有更多礦權,他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不僅擔任志願性的消防隊長,還寫了一本書《…And So… That's How It Happened》(這就是曾經發生過的),回憶他在當地淘金,後來營商那數十年内的所見所聞,對重建歷史村提供許多寶貴資料。1980年,洪標從他的蚊子溪金礦取得第一塊金磚,為他的採礦事業推上高峰。他於1985年在奎奈爾逝世。
![]() |
在廣生榮對面,利昌商店(右三)、林記澡房(右二)與勝記藥店(右一)皆為李莊擁有。 |
老僑,中僑與新僑
在巴克維爾晚期,華人日漸減少,唐人街的分界線逐漸消失,在唐人街出現了許多非華裔房屋,它們的西式門廊很容易與周圍的華人房屋分辨開來。例如礦工 G. Halverson 於1939年便在杜英來餐廳舊址新建了住宅(現在是礦工博物館),Marie Roth 於1934年在隆德堂北側開設春樓;Kibbee 之家也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座房子原來位於 Jones 牙醫診所旁邊,Frank Kibbee 於1917年將屋屋搬到現址,作為其冬天將孩子們帶到鎮上上學的居所。Kibbee 是鮑倫湖的狩獵嚮導,後來成為鮑倫湖禁獵保護區首任園管員。
實施了24年的「排華法案」發揮昨用,據加拿大人口普査,華人從1931年高峰約46,500人(0.45%),萎縮達三成降至1951年谷底的32,528人(0.23%)。在1950年代華人最凋零的年代,大量華人礦工離開礦村,他們有些返回中國,大部分留在加國,不過,許多單身礦工無後為繼,最終不知去向。無論如何,華人在卑詩的歷史中佔有一席重要位置。
![]() |
礦工博物館(中)的西式門廊很容易與其左右的隆德堂和致公堂分辨開來。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橫批:有教無類。這是巴克維爾華人私塾門前掛著的至理名言,也反映華人父母望子成龍的民族性。下圖這間私塾看似新建,其實是1932年由一位南斯拉夫籍的礦工興建的。
1947年,加拿大政府終於修改移民法,允許加籍華人申請妻子及未滿18歲子女來加拿大團聚。五年後,親屬團聚放寬至未滿21歲的子女和60歲以上的父母,當時中國風雲變色,很多老華僑回到香港娶妻,到了1971年華人人口回升到近12萬人,男女比例趨近平衡,但僅佔加拿大當時人口數的0.54%,他們稱得上是加拿大真正的「老僑」。
1971年,加拿大正式實行多元文化政策,放棄了給予歐洲人優先進入加拿大,開放外國移民條件,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地參與加拿大社會,許多港人就是在此期移入。直至1991年,加國華人人口上升至63萬,佔總人口數約2.3%,在這個時期移民加國的華人,被認為是「中僑」。1990年代香港九七回歸,又有大量港人湧入,在1990年至2001年這10年期間,加國華人增加了45萬,達到109.5萬人,佔加國總人口數約3.7%,其中約37.4萬華人定居在卑詩(有九成聚居在大溫哥華地區),佔卑詩人口數達9.7%,佔大溫地區人口比例近18%。千禧年以後,來自中國的移民大幅增加,時至今日(2020年),加國華人已近180萬,佔加國總人口數約5.1%,佔大溫地區人口比例更高達21%。
![]() |
代寫代讀家書!歷史村極著重文化詮譯,對衣著及擺設非常考究。 |
2006年,哈珀總理為排華法案正式向華裔道歉,並向人頭稅繳納受害者在生的親屬作出賠償,為120年前的歧視法案劃下句點。
現在,當你走進這個距離溫市900公里的山區陋巷,就像進入一部電影一樣,這裡的歷史遺跡保存完好,唐人街的招牌還在,當時經營的商舖、餐館,都給人一種好像仍在營業中的感覺,博物館收藏超過18,500件珍貴物品和照片,150年前清朝人留下的歷史遺跡亦十分豐富,猶如是一個活的中國檔案收藏館。巴克維爾是卑詩省的發源地,對於生活在卑詩省的朋友,非常建議大家遠道前往探訪一次!
本文內容參考自:
加國華人社團史, 龍吟西川 於2018-04-28發表於「看點快報」
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 黎全恩 著作
探訪淘金古鎮巴克維爾,可能改變你對早期華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認知
作者:介庸(加拿大華人歷史研究學會)
https://kknews.cc/travel/qxbv5ar.html
《卑詩省華裔加人編年簡史》, 朱靄信(Jim Wong-Chu)發表在明報加西網
Barkerville and the Cariboo Goldfields – By Richard Thomas Wright 2013
Canada's Historic Places 網頁
https://www.historicplaces.ca/en/rep-reg/place-lieu.aspx?id=21271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