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廿五:淘金窩三大家族
Barkerville 導覽(中) — 巴克維爾後期人物
1920年代是一個經濟起飛的美好年代,可是黃金價格一直維持在官價20美元,産値抵不上通膨幅度,對於産金區來說,人去樓空人事凋零,那是一個極度困難的年代。幸好1930年代,黃金官價調漲至35美元,加上 Wells 鎮的金石英礦和島山礦加入生産,使得人口回流,山城重現生機。也許大家不知道,1930年代巴克維爾有三大家族,巴克維爾蘊藏的歷史元素甚多,如果沒有像我這麼深入帶路,必然走馬看花,未得要領,對不起你所耗費的旅途時間,因此,現在大家就跟著我在網上先走一遍吧!
1930年代巴克維爾復興時期共有三大家族,本文將帶你認識他們。 |
Wendle 與 Bowron 故居
沿著校舍走過去的那一排房屋,你可以看到電報員 William Bowron 與礦場主人 Jotty Wendle 兩座故居,那是兩幢建於1890年代兩層樓高的大建築物,但缺少了當時流行的前廊設計,反映當時礦村並不擁擠,生活簡樸,這兩幢房屋其樓上的暗門是這一時期的建築特色,可能是為了方便搬運大件家具。
William Bowron 於1872年在巴克維爾出生,是黃金專員 John Bowron 的兒子,他爸爸就住在他家的斜對面。其鄰居澳洲人 Jotty Wendle (1871-1963)於1895年從加州來到卡里布,最初任職於Cariboo Gold Fields 公司,自從在松雞溪 Hand-Up 礦坑取得成功之後,在1904年購買了這座房子並將太太 Betty 從美國接來居住。
那天住在右側的William Bowron相約住在中幢的Wendle太太一起出門購物。 |
Jotty 和 Betty 是一對熱愛荒野的夫妻,他倆於1912年在鮑倫湖開設了第一間度假屋,經常帶領客人入山狩獵,後來獵人響導多了,Wendle 夫婦反而極力倡議要將鮑倫湖列入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禁止再在園内狩獵,省府為了表彰這對夫婦對野外的熱愛,特將 Wendle 的名稱保留在 Wendle Lake 省立公園,Betty Wendle 溪的名字則保存在鮑倫湖省立公園中。
1932年 Wendle 夫婦退休並將度假屋出售之後,他們又在鎮上興建了 King House B&B,Jotty 還投資了閃電溪的 La Fontaine 礦權和擁有 Waterous 鋸木廠(現在致公堂的後方),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Jotty 享受高齡,於1963年在巴克維爾去世,此後 Betty 搬到奎奈爾居住。
巴克維爾第一家族
在聖救主教堂的東面,是 Fred Tregillus (特里格洛斯,1862-1962)家庭的七座建築群,它們包括主房屋,四個小屋,一個車庫,一個鐵匠鋪和辦公室。Fred 少年時參加過太平洋鐵路的築路工人,自從下崗之後就來到巴克維爾,1895年,他與 Tommy Blair 在已經被水力開採過的 Black Jack 山谷再次發掘到金脈,他倆成立了 Cariboo gold fields 公司(1896-1913)繼續開採,成為鎮上的富人。1905年,43歳的 Fred 迎娶了 House 飯店28歳的千金 Mary House 為妻,兩人育有三個孩子,是巴克維爾三大望族之首。Fred 老先生活到100歳,在鎮上整整居住了76年,是巴克維爾最老資格的居民,在卡里布北方甚至有一條 Tregillus Creek 以他的名字命名。
Fred Tregillus投資Cariboo gold fields致富,其七座建築群位於園區入口。 |
緊接著 Tregillus 住宅的三座房屋依序是1900年代由卑詩木材公司售賣的預製木屋,建於1930年代的 Frank McMahon 煙草和糖果店,以及金礦合夥人 Tommy Blair 的故居,然後是 A.J. Harper 的1890年代尖頂大棚屋,Jotty Wendle 的 King House B&B 和 John Bibby 兄弟開設的鍚皿及爐具店。
1933年,畢業自 UBC 大學的年輕律師 Hubert King (金恩, 1906-1997)最初來到巴克維爾,就是住在這間預製木屋,他於翌年結婚後,便搬進 Wendle 夫婦新建的房屋入住,因為金恩是這間房屋的第一位租客,故園區為它取名為:King House B&B。幾年後,金恩將辦公室遷至 Wells 鎮,直至1945年,金恩加盟了喬治王子市第一位律師 Pete Wilson 的事務所,並更名為 Wilson King LLP,金恩在該事務所工作42年,至1987年退休。2014年,該事務所剛慶祝其成立100週年。
由左至右:金恩住過的預製木屋,Frank McMahon糖果店以及T. Blair故居。 |
Bibby 鍚皿店緊臨在 King House B&B 隔壁。Bibby 兄弟是1870年來到礦區,弟弟 John 最初買下此店製造鍚皿,還出售爐灶和五金配件,此店在1890年被重建過,其哥哥 James 後來在這裡一直住到1922年,非常長壽。
在1933年,鎮上的「女強人」Lottie Kelly 購買了鍚皿店,並將鍚皿店向後推移,騰出地坪興建了 Kelly House 給其大兒子沃爾特迎娶 Hazel Houser 的結婚禮物,1940年,她又為小兒子比爾向 Wendle 夫婦購買了 King House B&B,好讓她的兩個兒子在結婚之後可以住近一起。園區成立後,他們將鍚皿店移回舊址,並將 Kelly House 遷放至聖喬治飯店後方(119號鋪位)。
Kelly House原本與King House B&B並列,後來被園區移至聖喬治飯店後方。 |
在這個地段後方的 McLeod 小屋(下圖右方)也是1932年被 Lottie 購買的,Kenneth McLeod (1840-1911)是哈德遜灣公司的末代毛皮獵人,他於1867年辭職,但他不想淘金,他和朋友 Neil Wilson 在鮑倫湖上建立漁業基地,時常將魚獲拿來到鎮上銷售,兩人為最早期在鮑倫湖活動的白人,McLeod 晩年退休後居住在這間小屋直至終老。在小屋後面是一幢建於1930年代的私人房屋,該屋主一直不願意將房屋售予園方,成為區内第三間不屬於園區的建築物。
最早在鮑倫湖活動的McLeod其小屋(左)的年份不詳,其右後方是一幢私人房屋。 |
女強人 Lottie
Andrew Kelly (1835-1923)是澳洲和加州淘金的老將,於1862年轉戰巴克維爾。1865年,凱利與伊麗莎白結婚,並開設了喚醒傑克麵包店,之後他們又去了松雞溪淘金,在那個被人稱為 Kelleyville 的地方大有收獲。1871年,凱利夫妻帶著兩個孩子和金子回到巴克維爾,他倆購置了凱利飯店,並增設沙龍,沒料到生意逆勢成長,於是又增購了隔壁的雜貨商店,老凱利一家享受著辛苦的工作,他倆後來又增添了六個孩子,由他們的華人廚師宋大幫忙照顧長大,這位宋大後來成為洪門致公堂堂主。
Kelly 雜貨店與巴克維爾大飯店是火災後重建的第一批房屋之一。凱利雜貨店原由一位胡廸舞孃 Mary Sheldon 在災後怱忙搶建,其用途可能有點曖昧,1879年 Andrew Kelly 將之購入,成為附設在凱利飯店的雜貨商店。位在凱利雜貨店屋旁邊的巴克維爾大飯店是鎮上最重要的建築,其獨特維多利亞時代的薑餅裝飾風格,第二層及第三層各有無需柱子支撐的懸臂陽台,外部帶著狂野西部風格,内部佈置也十分新穎,尤其是她的撞球室,它後來也是屬於凱利家族的。
由左至右:Kelly飯店剩下的後幢沙龍,Kelly雜貨店與巴克維爾大飯店。 |
巴克維爾大飯店原是木工師 Johnny Knott 為自己精心打造,1881年,Knott 將飯店賣給名女人 Catherine Parker,然後是1899年由 Aex Butterfield 轉售給建立富田鎮的 Micheal Brown 遺孀 Catherine Brown。話說 Micheal Brown 是跟隨荷蘭彪第一梯隊到達威廉溪的淘金者,略有所成後留在富田鎮開設了富田鎮飯店,自他老去之後,富有的布朗太太便帶著她的兩個女兒從富田鎮遷來巴克維爾,並買下這座飯店交由她的大女兒和女婿管理,而她的小女兒 Lottie Brown 不久之後就嫁給住在隔壁家的小伙子 William Kelly。
1909年凱利兩老退休遷往維多利亞,生意交由兒媳 William 和 Lottie 繼承(威廉就在此時購買了阿九和 Hibernia 故居)。1913年,威廉又從太太 Lottie 的姐姐手上,購買了她們媽媽留下來的巴克維爾大飯店和 Butterfield 馬房。可是威廉於1917年不幸比其父母早逝,兩年後,36歳的 Lottie 與45歳的 Malcolm McKinnon (1874-1943)再婚,改稱 Lottie McKinnon 夫人。
Lottie 兼營貨運業務的貨車,由其第二任丈夫 Malcolm McKinnon 掌理。 |
Lottie 非常能幹,在丈夫 McKinnon 和孩子們的協助下,熬過了1920年代礦區最低潮時期,她一直管理著本地兩間最好的飯店,沙龍和商店,到了金石英礦開採時期,終於撥雲見月,她擁有和鎮上許多物業,並兼營著 McKinnon 的貨運和承包業務,成為巴克維爾的「女強人」。
Lottie 的起居屋就在雜貨店後方,那是一座建於1930年代的木屋,其週圍共有15座建築物,都是她家的資産。不過,凱利飯店在1949年失火倒下,現在祇剩下1900年代加蓋的飯店後幢留在雜貨店屋旁,其當時是作為飯廳和廚房用。在下圖,除了左一和左二的 Lowhee 礦和 Butterfield 礦的倉庫以及右上角的區域外,你可以看到 Barkerville 飯店,Kelly 雜貨店、起居屋、沙龍、倉庫和三座工作坊,都是凱利家族的家産。毫無疑問,Lottie 的 Kelly 家族是巴克維爾後期最大的望族。Lottie 於1958年逝世,享年75歳,兩間飯店和雜貨店的生意亦於同年隨之結束,剛好本村被省府宣佈為省級遺產,隨之進行收購。(至於誰是第三大家族,留待下文《篳路藍縷唐番地》再向大家揭曉)。
Lottie的資産眾多,從Barkerville飯店向後延伸,後街半圏的房子都是她的。 |
巴克維爾的吃與住
如果你計劃在這個歷史村內的旅館過夜,你將享有一個權利,當鎮上寂靜空無一人,你可以鎮上四處遊蕩,然後在所有開業的商店和景點中繼續體驗。在歷史村内,有三處經過修復的房屋是可以提供住宿服務的,King House B&B 是其中之一,聖喬治飯店就是其中之二,第三個是入口前的小木屋。前廊洋溢著維多利亞時代風采的聖喬治飯店建造於1898年,她與 Barkerville 飯店的外觀設計毫無疑問是巴克維爾最美麗的,它現在有七個房間可供遊客入住,不過要住得非常小心,避免地板被踹破一個大洞。
1898年的聖喬治飯店與1870年代的Nicol旅館,再隔壁是Watt醫生住家。 |
在巴克維爾村內,大家一定不會餓著肚子,這裡有很多食物可供選擇。你可以在 McMahon 的糖果店買些糖果,軟糖或冰淇淋;Golgfield 烘焙店最著名的酸麵團麵包(Sourdough bread)一定要嚐;House Hotel 咖啡店的速食三明治和香濃咖啡是最簡便的。
你也可以在 Wake Up Jake 餐廳坐下用餐,它提供全套舊式美食,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兒童餐,或者在 House Hotel 咖啡店享用速食三明治和香濃咖啡。位在唐人街的龍德堂是最受遊客歡迎的餐廳之一,以其正宗的中國菜和點心而聞名。
下圖從左至右:House Hotel 咖啡店,Joe Denny 沙龍店,共濟會大樓和學校。Joe Denny 自從1863年已經出現在威廉溪上,後來擔任義務消防隊的隊長,他從1879年開始經營這間酒吧,直到1891年9月去世,享年60歲。
House飯店的原始造形非常有緻,園區將它重建並改為咖啡店。 |
最後街區
在從前海灣公司專賣店的位置,現在是幾家可以讓大家盡情購物的商店,大家可以先在充滿歷史氣息的 House Hotel 咖啡店,悠閒地喝一杯充滿泡沫的「液態黃金」(當時由 Barkerville Brewing 釀製的老式生啤酒),或者享受一口香濃咖啡;然後在老字號的 A.Mcpherson 鐘錶珠寶店選購各種珍貴寶石,或從大量鑲嵌金塊的首飾中挑選喜歡的紀念品。不過,Alexander Mcpherson 早在1870年就因傷寒病逝世,鐘錶店和海灣公司專賣店都是很早就消失的商店。
這位太太扮演這間A.Mcpherson鐘錶店的後人,講得好像真的一樣! |
House Hotel 原為 Charles 和 Margaret House 夫婦於1884年建立,他們的女兒 Mary 後來嫁給村前的 Fred Tragillus。House 飯店的女主人瑪嘉烈是德國移民,她是跟隨其充當「胡廸波士」的姐夫 John Houser (原姓 Hausser, )於1875年來到巴克維爾的,她於翌年就嫁給査理,査理是一個強烈美國愛國主義者,他在洛熹河採礦有成後,便建造了 House 飯店。査理於1913年去世,House 飯店由瑪嘉烈經營直至1939年,故此,Tragillus,House 和 Houser 這三個家庭和 Kelly 家庭一樣,都是本鎮跨世紀的長期居民。
德國人 John Houser 從前是一名音樂師,在鎮上也教授音樂,他的太太 Jeanette 原來是胡廸舞孃,當淘金高潮過後,有一次他們在舊金山重逢,在熱戀中想到可以多找幾位女孩,由他們權充「胡廸波士」,於是他們又一起回到巴克維爾。約翰在採礦方面沒有獲得很大成功,他的兒子甚至在礦坑摔斷了腿,不過,他的小姨瑪嘉烈嫁給 House Hotel 的老闆査理,其女兒 Hazel Houser 亦嫁給 Lottie Kelly 的大兒子 Walter,各有良好歸宿。
John Houser的太太Jeanette原是胡廸舞孃,其房屋位在通往富田鎮的路上。 |
在1868年那場大火,Strouss 商店,海灣公司和廣利行是損失最大的三家商店,大火產生債務,也是巴克維爾經濟衰退的開始。山城重建之後,Carl Strouss 不久便將商品出售移居維多利亞,留下隔壁的海灣公司商店苦守山城。
1885年,Joseph Mason 和 John Daly 兩人將海灣公司商店與 Strouss 兩間商店一起買下重新開設為 M&D 百貨商店,他們兩人很早就在鎮外的快樂谷建立了乳牛公司,向鎮民供應牛奶及乳製食物,後來又在鎮上經營餐廳和酒吧,而且還有礦場,成為一時顯貴。但是在1889年,時任卑詩省議員的 Joseph Mason 突然驟逝,他們的業務終止,此兩間商店隨即出售,後來更換了多個主人,包括 A.J. Harper 和 Lottie McKinnon。
Fred 老先生自從24歳就到此定居,他最喜歡回太太娘家向小朋友「吹嘘」。 |
不幸的是,Houser 飯店被1960年代的小火災燒毀,因此園區將它與從前在上址開業的 A. Mcpherson 鐘錶店,Mason 與 Daly 的百貨公司,以及 Strouss 乾貨商店這三座已消失的商店一起重建。
現在 Mason 與 Daly 商店像一間生活館,從文具到帽子或飾物,商品種類繁多,你必須在糖果櫃檯停下來,那裡有大量巧克力和其他傳統糖果供您選擇!在其隔壁,Strouss 乾貨商店提供世界各地最好的茶,從輪盤上切下來的奶酪,香腸乾肉,鑄鐵炊具和其他廚房物品,令人樂趣無窮。這些開放營業的商店大多由住在 Wells 的熱心居民合作經營,下次大家不妨多給他們多一些鼓勵!
Carl Strouss乾貨店前後那幾間商店,是巴克維爾人氣最旺的商店。 |
最後街區
本文最後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愛爾蘭裔的内科醫生 Michael Callanan (卡蘭南, 1849-1929),他是另一位常居在巴克維爾的醫師。卡蘭南醫生於1894年首先移居至奎奈爾,1898年來到卡里布醫院服務,並於1909年到1916年在本選區代表保守黨當選省議員。1922年,在山區服務了28年的卡蘭南退休,他選擇遷回新西敏度過晩年。而卡里布醫院也於1925年關閉。
卡蘭南故居是1901年由卡蘭南醫生親自督建的,其石匠煙悤為區内首見。 |
卡蘭南醫生故居是由他親自督建的,其典型的山牆平房風格,擁有一個愛德華時代的全幅前廊,她位於現在的卡里布前哨報(Cariboo Sentinel)印刷廠隔壁,其南側是 James Kerr 的 Phoenix 釀酒廠,從1865年至1875年,該間由 George Wallace 先生首刷的報紙一直是整個卡里布山區的重要新聞來源,也是礦工們的主要精神食糧。該印刷廠和釀酒廠的舊建物皆於1879年被人拆毀,現在這兩間建物乃園區選在卡蘭南故居兩側看圖重建。
卡里布前哨報沒有留下自己的照片或描述,該印刷廠是基於假想重建。 |
歷史村的内容十分豐富,非常重視歷史考究,本文先遊覽主街部份,下文再帶大家欣賞卑詩大陸第一個唐人街,細數華人篳路藍縷,一步步走來的百年之路。但是可惜的是,卡里布山區遙遠遊人稀少,真很擔心歷史村的賠本生意不知道還能夠再維持幾年!
本文內容參考自: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A true saga of the romantic West, By Charles Clowes 1936
皇家卑詩省博物館:
https://issuu.com/barkervillehistorictown/docs/a_traveller_s_guide_to_the_buildings_of_barkervill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