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卑詩的故事之十九:蘇打溪豬腿公路

圖片
淘金大道之十一 — 從 Williams Lake 到 Quesnel      湖水在融冰時發出隆隆雷聲,像笑聲懶洋洋地從山谷中迴盪, 風吹過雲杉和松木,像哨兵在周圍山丘上吹響的哨語, 即使有一天威廉氏湖會變成城市, 美麗的自然和寂寞,也絕不會遙不可及! 北方的春天來得很晚,威廉氏湖到四月中旬才開始融冰。   威廉氏湖甦醒         自從篷車改道之後,威廉氏湖被人遺忘了好長一段日子,連郵局都取消了,甚至沒有名字,祇稱之為:平貝克的牧場。直到58年之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到達才有了轉機,當時的卑詩省省長 John Oliver (1918-1927在任)以與其相鄰的大湖的名字,將此地命名為威廉氏湖。由於火車不喜歡爬上 Deep Creek 的山坡,所以選在威廉氏湖設站,此地得以復活。該座火車站是大東方鐵路現在僅存的兩座原始車站房屋之一(另一座在奎奈爾)。         1920年1月,大東方鐵路第一列客運和貨運列車駛進威廉氏湖,當時這裡祇有幾個居民居住,在車站對面的大馬路上,僅有新建的湖景飯店和 Roderick MacKenzie 的商店,連同火車站共三座建築物,而且天氣非常寒冷,所以幾乎沒有甚麼通車儀式。値得一提的是這一家湖景飯店是由華人 Jack Chow 投資興建,它與 MacKenzie 的商店同時在1921年的大火燒毀,不過它們又被立刻重建,共同支撐起威廉氏湖的繁榮。周氏最終於1945年賣掉飯店移居溫哥華,該飯店亦於2005年的火災中一去不返,而 MacKenzie 的商店後來被 IGA 超市取代,現在是酒吧和燒烤店(Oliver Street Bar & Grill Inc)。 愛徳華時代風格的威廉氏湖火車站,現在轉型為藝術畫廊和禮品店。         威廉氏湖是紀念該族的酋長威廉,平貝克的名字也是威廉,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威廉酋長的女兒,威廉酋長當年極力阻止族人參與奇科廷族人與白人的衝突,避免了族人無謂的犧牲。         話說英國商人 Alfred Waddington 計劃從 Bute Inlet...

卑詩的故事之十八:150哩的牧場主人們

圖片
淘金大道之十 — 150哩屋那些男人         在卡里布山區原本有很多馴鹿,但是礦工來了,馴鹿就沒有了!礦工們需要物資,渴望娛樂,結果來到卡里布淘金的人,最富有的人不是礦工,而是建立牧場,路屋,沙龍和各色各類商店的商人,他們提供最簡單的方法,來為礦工消費他們的金礦。         這些高原上的牧場主人們,有些成功,有些失敗,在本文裡,我將圍繞著威廉氏湖,為大家介紹幾位比較著名牧場主人的人生故事,足以帶來很多人生啟發。那裡也是掀起反校園霸凌的橙色襯衫日活動發生的地點。如果大家對沿途事物知道得多,路途將會更加豐富! 卡里布山區原來有很多馴鹿(Caribou),後來礦工來了,鹿沒有了。 早期人物         在最早期淘金隊伍之中,來自加州的 John Jeffries (謝菲利)兄弟,Jerome Harper (哈珀)兄弟,Van Volkenburgh (凡·沃肯伯格)兄弟,甚至華盛頓州前印地安人事務官 Joel Palmer 將軍都是最早從俄勒岡驅趕牛群前來供應食物予飢餓礦工的肉食商人,謝菲利兄弟在百哩屋就停留下來了,其他人繼續前進更加接近礦區。         Jerome (杰羅姆)和他的兄弟 Thaddeus (撤廸斯)早於1858年從加州來到卑詩,最初在耶魯經營鋸木廠,杰羅姆很快意識到必須要餵飽山上大量的淘金者,並且很早就意識到要在牛肉上賺很多錢,於是兄弟倆在俄勒岡州購買了大批牛群,從奧根河谷驅趕進入卑詩,其後在甘露堡(哈珀牧場)和卡存溪(Perry牧場)設立了中途站放牧他們的牛群,最後驅趕牠們到 卡里布,結果在俄勒岡10美元的一頭牛,在卡里布可以賣到100美元 。他們不久即在卡里布黃金山區開設了鋸木廠,麵粉廠,採礦業以及其他企業,還在菲沙河谷設立了幫派牧場,那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從帽子溪到威廉氏湖,很多牧場主人都與幫派牧場的哈珀兄弟是舊識。          Thomas Davidson (戴維森)同樣認為向其他淘金者提供食物,住宿和用具將是更好的投資,1859年初夏,戴維森最先深入内陸,獲得威廉氏酋長的「同意」,在威廉氏湖東側建立起...

卑詩的故事之十七:卡里布黃金山區

圖片
        淘金大道之九 — Quesnel Forks 唐人村              回到1859年夏天,勤奮的淘金隊伍前緣已經推進到卡里布山區,競相在每一個山谷分頭尋找黃金,幸運地,他們在 Horsefly 和 Quesnel Forks 這兩個區域有了最早的發現,在連續兩個礦季,淘金客在 Keithley (喀富麗)溪,Antler (鹿茸)溪和威廉溪都得到甜蜜回報,最終促成1862年8月 William Billy Barker 的大轟動,創造了巴克維爾(Barkerville)傳奇。         你知道嗎?在這個遍地黃金的卡里布黃金山區(Cari​​boo Goldfield),除了巴克維爾之外,還有一個以華人居多的唐人村,在本文裡,我們將從150哩屋入山,帶領大家探訪這個少為人知的卡里布黃金山區,並且去到一個名副其實的鬼城 — 福士鎮(Quesnel Forks),跟隨淘金客的淘金路線,探索這一片美麗的原始山區,而且還會走一條非常崎嶇的山徑,這一條異常艱難的小路,可以從 Likely 通到巴克維爾。 在卡里布山區有許多崎嶇的山徑,帶您回到那個鼎盛的黃金時代。 153哩路屋商店         雖然108哩屋與斧頭湖都各有一條路途較短,但不容易行的小路分別通往淘金小鎮 Horsefly (馬蠅)和 Likely (麗里鎮),那就是 Peter Dunlevy (彼得·鄧列維)當年發現第一桶黃金的行進路線,不過那裡現在人煙稀少,路線模糊,我們還是從150哩屋的公路入山比較妥當。150哩屋有一條岔路,那條原來是篷車之路最早的行駛路線,後來才被現在的97號公路取代,在岔路上,我們會先經過153哩路屋商店,該商店由 Louis Crosina 夫婦於1914年建造,那是一個幸福故事。 本文將沿著虚線經過 Horsefly,Likely 到達 Barkerville。(翻拍並整理自道路看板)。         回到1882年,15歲的 Louis Crosina 收到他叔叔來自卑詩省的信,知道卡里布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