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十七:卡里布黃金山區
淘金大道之九 — Quesnel Forks 唐人村
回到1859年夏天,勤奮的淘金隊伍前緣已經推進到卡里布山區,競相在每一個山谷分頭尋找黃金,幸運地,他們在 Horsefly 和 Quesnel Forks 這兩個區域有了最早的發現,在連續兩個礦季,淘金客在 Keithley (喀富麗)溪,Antler (鹿茸)溪和威廉溪都得到甜蜜回報,最終促成1862年8月 William Billy Barker 的大轟動,創造了巴克維爾(Barkerville)傳奇。
你知道嗎?在這個遍地黃金的卡里布黃金山區(Cariboo Goldfield),除了巴克維爾之外,還有一個以華人居多的唐人村,在本文裡,我們將從150哩屋入山,帶領大家探訪這個少為人知的卡里布黃金山區,並且去到一個名副其實的鬼城 — 福士鎮(Quesnel Forks),跟隨淘金客的淘金路線,探索這一片美麗的原始山區,而且還會走一條非常崎嶇的山徑,這一條異常艱難的小路,可以從 Likely 通到巴克維爾。
![]() |
在卡里布山區有許多崎嶇的山徑,帶您回到那個鼎盛的黃金時代。 |
153哩路屋商店
雖然108哩屋與斧頭湖都各有一條路途較短,但不容易行的小路分別通往淘金小鎮 Horsefly (馬蠅)和 Likely (麗里鎮),那就是 Peter Dunlevy (彼得·鄧列維)當年發現第一桶黃金的行進路線,不過那裡現在人煙稀少,路線模糊,我們還是從150哩屋的公路入山比較妥當。150哩屋有一條岔路,那條原來是篷車之路最早的行駛路線,後來才被現在的97號公路取代,在岔路上,我們會先經過153哩路屋商店,該商店由 Louis Crosina 夫婦於1914年建造,那是一個幸福故事。
![]() |
本文將沿著虚線經過 Horsefly,Likely 到達 Barkerville。(翻拍並整理自道路看板)。 |
回到1882年,15歲的 Louis Crosina 收到他叔叔來自卑詩省的信,知道卡里布淘金的故事,Louis 便與三個同伴一起離開意大利高山,準備前來卑詩投靠他的叔叔,但是卑詩省的全稱是「不列顛的哥倫比亞」,所以他們很自然地買錯前往南美洲哥倫比亞的輪船船票,當攪清楚兩個不同的哥倫比亞之後,急忙在巴拿馬下船,沿途打工賺取旅費,五年後才輾轉來到卡里布地區。
![]() |
Louis搭錯船之後,20歳來到卡里布擔任驛馬車駕駛。 |
多情的 Louis 剛開始為 BC 快遞駕駛驛車,後來在斧頭湖暗戀在那裡教書的 Clara Noble,經過熱烈追求,兩人在1897年甜蜜結婚,五年後 Louis 賺夠錢後,在篷車路上選好一個地點建立了153哩路屋和農場,1914年還増建了一家百貨商店。斯文嫻靜愛潔淨的 Clara 原本不願意進入廚房,但是在忙碌的時候不得不進來幫忙,慢慢地就習慣了勞碌工作。在大蕭條時期,路屋的生意最先受到影響,不過 Bullion Pit 礦場復工,百貨商店的生意令人滿意,他們努力運營了34年,直至1936年,69歳的 Clara 逝世,産業由他們沒有結婚的大女兒 Lilly 繼承,大家稱她莉阿姨(Lil)。
![]() |
153哩商店位在當時篷車大道的路上,以服務礦場勞工為主。 |
1958年,莉阿姨患有心髒病,便將産業售予在她的牧場工作的 Joe Patenaude (帕天萊)家庭,但她仍然留在商店服務。可是1963年夏天,莉阿姨如常在店内工作,卻突然心臟病發作暴斃在櫃檯後面,大家不免驚恐,店鋪自此不再對外營業,内部擺設原封不動,就像時空膠囊停格在50年前,這裡面有提供驛馬車使用的暖腳器,幾套瓷器,舊衣服,舊鞋子和很多手工製品。帕天萊家族在卡里布耕耘超過百年,對這座商店有深厚感情,他們一直希望保留商店貨物作為歷史回憶,直到近年,153哩商店終於獲得政府協助,籌劃轉作地區博物館。
![]() |
153哩路屋商店是一座建於1903年的原木建築,正籌劃轉作地區博物館。 |
卡里布第一個金礦
離開153哩商店不遠,有兩條鋪上柏油的岔路,分別到達51公里遠的 Horsefly 和83公里遠的 Likely。走在右邊這條通往 Horsefly 畢直的大道上 ,也許我們要感謝撒迪斯·哈珀先生,他堅信馬蠅仍有豐富的金山迎接著他,他將大量資金投入購買大型液壓設備,成立一個水力液壓礦井公司(Horsefly Hydraulic Mine)淘採黃金,並建造通往採礦的道路,為當前這條馬蠅柏油大道奠下基礎。
![]() |
寛闊畢直的馬蠅公路全長51公里,路途很短,是由哈珀始建。 |
由於撒迪斯·哈珀先生的大力投入,這處鮭魚回流的小馬蠅河河邊原被稱為哈珀營地,也許這裡會咬人的小黑蠅太多,故在1920年代被更名為「馬蠅」 (Horsefly)。馬蠅位於卡里布山脈海拔約750米的山麓上,是1859年由來自賓州的 Peter Dunlevy (鄧列維, 1834-1904)首先發掘,他帶領 Thomas Menefee (孟里飛)等四個朋友自斧頭湖入山,在原住民的引領下,就在這條馬蠅河的支流,發現像豆子一樣大的黃金,那是卡里布山區第一個發現黃金的地方,後來才輪到福士鎮地區的喀富麗溪,鹿茸溪,和在威廉溪上的巴克維爾。
![]() |
1859年 Peter Dunlevey 首先在 Horsefly 河發現黃金,開啟了卡里布淘金的歷史。 |
1886年,馬蠅迎來第二波繁榮,其中撒迪斯·哈珀建造了幾個水力液壓礦井,試圖從馬蠅湖抽取水源,利用水力冲開礫石淘取黃金,哈珀為他的隊伍建造了冬季宿舍,為此處支撑起兩家飯店,一家商店和一家郵局。可惜該礦全部投入運營,卻從未獲得超過幾千美元的黃金,這是導致哈珀企業破産的主要原因。
![]() |
馬蠅的 Jack Lynn 博物館,收集了一些採礦廢棄物。 |
如今馬蠅成為一個以林業為基礎的小村落,附近有一些小型牧場主人享受著寧靜的鄉村生活,也可提供有限的旅遊服務。在馬蠅可以參觀的地方不多,大家也許更喜歡去 Quesnel (奎奈爾)湖釣魚,這個呈Y字型的大深水湖是由冰川退卻後所形成,其北臂延伸77公里,東臂長達100公里,湖深超過600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湖和最深的峽灣湖。
Quesnel 湖周圍被世界上罕有的內陸溫帶雨林包圍著,靜水區是虹鱒(Rainbow trout),湖鱒和鮭魚的重要孵化場。聽說此湖不允許使用活餌或帶刺鉤釣魚,Trolling (拖釣)是最流行的捕魚方法,釣魚迷趨之若鶩,故在那麼偏遠的深山,甚至有些祇可以用水上飛機到達的奎奈爾湖畔,仍有好幾家度假小屋提供飯店等級的服務。
![]() |
Quesnel 冰川湖長達不可想像的100公里,還不是卑詩省最大的湖。 |
從 Horsefly 到 Likely
若要親近奎奈爾湖,可以從馬蠅繼續進入 Mitchell Bay 休憇露營區的小路進入,這一條小路也可以通到 Likely (麗里鎮)。Mitchell 小路剛開始時沿著馬蠅河行駛,馬蠅河風光明媚,景色怡人,每個秋天紅鮭魚都會回來產卵。可是經過 Mitchell Bay 和 Hazeltine (榛樹)溪之後有兩條岔口,左邊的小路將經過一個可怕的 Mount Polley (波利山)礦區返回海狸湖,右邊的小路是一條非常崎嶇的林業産道到達麗里鎮。那個波利山礦區是一個很近代的露天金銅礦,自從1997年開始運營,它將三千公頃的山嶺完全剷平,通過水力液壓方法淘取黃金,那裡有二三百人工作,據說每年有三四萬盎司黃金回收。
兩條小路我們都走過,右邊從馬蠅通往麗里鎮的碎石山徑路途祇有50公里,這一段短短的距離,卻讓我們花費了3個小時,而且山路非常狹窄,需要有一點點冒險精神,我們的車子輪胎有一次就在這條路上被尖石戳破。
![]() |
Hazeltine 溪是 Mount Polley 礦區的一部分,那條山路碎石尖利,非常可怕! |
麗里鎮位於奎奈爾河上,是奎奈爾湖的出水口,在1896年至1898年之間,該河被封起了水壩,以便開採「跳舞比爾」溪底的黃金,1922年,該水壩被炸毀後的第二年,人們在水位下降後的 Cedar 溪再次發現黃金(距離麗里鎮 6 公里),瞬間吸引幾千個淘金客前來,掀起新一波的淘金熱,於是,麗里鎮出現了!這個突然興起的帳篷城市最初被稱為奎奈爾大壩,當郵局於翌年從 Quesnel Forks (福士鎮)遷來,居民決定以當時最受歡迎的礦工 John Likely 的名字,命名為「Likely」(麗里鎮),這位 Likely 先生因為熱愛談論哲學,得到被暱稱為“柏拉圖”的美譽。
![]() |
1920年代短暫的 Cedar 溪淘金,Likely 取代 Quesnel Forks 成為新興鄕鎮。 |
卡里布的原始淘金路線
卡里布的冬天來得特别早,1859年冬天,很多礦工都下山回到溫暖的150哩屋避寒,但仍然有一些團體如 James Kennedy 和 Duncan McMartin 等隊伍堅持留在山上紮營,他們捕獵馴鹿(caribou)度過冬季,於是這片黃金山區便被稱為卡里布(Cariboo)山區。
卡里布的採探活動遲遲沒有進展,直到1860年7月,來自舊金山的 William Keithley (外號:K-博士),Henry Wolf (沃夫),George Harvey (哈維)與 Isaiah Diller (迪勒)在奎奈爾河與卡里布河岔口(Quesnel Forks)上游20英哩處,亦即「卡里布湖」的一處溪邊淘出金子,所有人都聞風而至,這條溪便立刻被稱為 Keithley (喀富麗)溪,有一個補給營地被建立起來。
![]() |
Keithley溪出口的卡里布湖其實不是湖,它祇是Cariboo河較寬廣的部位。 |
緊接著的深秋,聰明的 John Rose,Ronald Macdonald 和 George Weaver 等人認為小河的產量不夠,他們擺脫隊伍,沿著喀富麗溪爬上了現在被稱為 Yanks 峰的雪靴高原,當他們滑落在一個遍布很多馴鹿角的山谷,在山谷裡,他們看到上天賜與他們的金塊就隨意灑落在尚未被白雪覆蓋的溪河上,他們甚至無需挖掘,每日在地上可以輕輕鬆鬆地「撿拾」一兩百美元(現値三四萬元),這一條溪河,就稱為:Antler (鹿茸)溪。Keithley 博士,沃夫和迪勒後來也跟了上去,他們在 Wolf Gulch 也有收獲,哈維則在哈維溪上停留下來。
鹿茸溪是淘金熱至此為止最豐富的黃金礦床,於是一個城鎮幾乎在一夜之間發展起來,在1861年和1862年,成千上萬的淘金客湧上雪靴高原,到達擁有六七十座房屋的「鹿茸市」及其他支流。先來的隊伍都在高原上瘋狂工作。
![]() |
Antler Creek是一條很長的溪河,礦源集中在上游淺層地面。 |
有一些隊伍選擇繼續前進,結果,由 Michael Burns,James Costello 等人組成的探索團隊,以及由「荷蘭彪」Dutch Bill)率領 Edward “Ned” Stout 和 Michael Burns 的隊伍分別在威廉溪得到上天的眷顧,喜訊相傳,威廉溪很快就成為一個小鎮,被稱為 Richfield (富田鎮)。
與此同時,Richard Willoughby 在洛熹河,John Cusheon 在松雞溪都有豐厚收獲。1862年,William Cunningham (Wild Bill)和 Ned Campbell 在閃電溪,接著比利·巴克,卡梅倫,「鋼條」 Steel 和「孝子」迪勒相繼都在威廉溪上有了大發現,將採金活動帶上最高潮,然後是 Canadian, California, China, Stout Gulch, Mink Gulch, Conklin, Nugget, Beggs, Downy, Quartz, Stevens, Peter 和 Pearce ……等等介紹不完的名字。
![]() |
早期這些山區祇有動物,沒有人類,所以動物也不怕人! |
由於福士鎮位於奎奈爾河與卡里布河交滙,距離現在的 Likely 約12公里,福克斯很自然成為進入黃金礦區的物質供應中心和最佳避難所。在篷車大道未建成之前,淘金客絶大多數都從150哩屋入山,最先一定來到福士鎮聚集,然後從喀富麗溪口攀上雪靴高原,再順流而下進入巴克維爾金窩,被稱為卡里布黃金路線。
1860年,福士鎮估計共有兩三千人聚集,其中大約有200名華人,接著人數愈來愈多,有一些先鋒房屋被建立起來,儼然是卡里布山區的臨時首府。但是這個奎奈爾河岔口因為被兩條洶湧的大河夾擊冲刷,地基容易被河水侵蝕,而且接著要爬上一個坡度近一千公尺的高原,故此篷車大道繞過了福士鎮和雪靴高原山區,改從地勢平緩的奎奈爾進入巴克維爾,這條最早的黃金路線因而沒落,福士鎮最終在1950年代淪為「鬼城」。
![]() |
福士鎮成立於1860年,儼然是卡里布山區的臨時首府。 |
Matthew 山谷小徑(巴麗越野林道)
現在雪靴高原那段最原始的淘金路線早已荒蕪(約40公里),自從1938年 Hudson 礦場在坎寧安溪上游源頭經營了多年,礦地經過大型機具無情地翻滾之後,如今成為一片廢墟,其山紋破壊土質鬆動非常危險,故此禁止車輛進入,祗有在冬天被白雪鋪蓋的時候,成為雪地摩托車的競速天堂。不過,現在有一條繞遠路的 Matthew 山谷荒野小徑(或稱:巴麗越野林道),可以讓你從麗里穿過 Cariboo 山脈通往巴克維爾,但是一般道路冬天建議你更換雪胎,這條越野林道要你更換車子!巴麗越野林道祇可以在夏天晴朗的天氣行駛,全程全是粗糙不堪的礫石林道,你最好要有四輪驅動及準備後備輪胎,冬天則必須更換雪地摩托車才行。
![]() |
Matthew 林道大部分路段路基寬廣,也有一小段路比較狹窄。 |
從麗里到達巴克維爾的巴麗越野林道全長140公里,至少需時4個小時,外加沿途停留了多少時間。這條蜿蜒的山谷道路穿過野花田野,自從離開卡里布湖就幾乎沒有人煙,然後朝著無人的曠野行駛,令人嘆為觀止的 Cameron 嶺健行徑登山口剛好位在越野林道的一半路途,這一條健行徑據說來回15公里,最辛苦是前面拔高600米那5.7公里攀登,然後向右沿著山嶺行走可到達卡里布山脈瞭望台,那裡可以俯瞰奎奈爾湖北灣的壯麗景色。
在卡梅倫嶺登山口有一個平房營地(Cameron Ridge Bungalows),他們夏天帶客人遠足,冬天可租用雪地摩托車漫遊荒野,大家可以上他們的網站査詢。我們很少歩行走那麼長的路,卡梅倫嶺的美景留待大家給我們分享。
![]() |
Cameron Ridge Bungalows 仍提供預約旅遊服務,Comet Creek Resort 已經荒蕪。 |
其實 Matthew 山谷小徑沒有傳言那麼可怕,祇是路途長一些而已,它是由兩條伐木道路連接而成,中間翻越一個1370米的卡梅倫山脊,因為它是伐木道路,平日有很多伐木的大卡車通過,所以最好選在假日行走,而且不能下雨,否則天雨路滑,在斜彎時若遇到大卡車就非常危險!
![]() |
巴麗越野林道沿途景點(翻拍自道路看板)。 |
離開卡梅倫嶺開始下坡,續行18公里之後,Ghost (鬼)湖瀑布又是一個必停的熱門景點,有更多人是從巴克維爾的方向進來(從巴克維爾進來祇要64公里),您必須離開主幹道,續行4公里可達。鬼湖有兩個瀑布,當您遇到 Matthew 河過橋時,綿長像一疋布匹的下瀑布就位於橋下;上瀑布則位於鬼湖朝向西面流入 Matthew 河的出口,從道路盡頭停車坪的一個營地後面歩行進入即可看到。在鬼湖露營需要提高警覺,這區常有美洲獅出沒,最好預備必要防護!
![]() |
Ghost Lake 朝向西面流入 Matthew 河,形成神祕的鬼湖瀑布。 |
福星高照的 Robert Borland
來得早不如來巧,1869年夏天,有兩個失意淘金客 Robert Borland (羅拔·砵蘭, 1839-1923)和 George Veith (喬治·威斯)在深山裡的 Keithley 溪投資了一個小農場(Willow 牧場),為留在該地區200多名礦工提供食物和貨物,未料該區礦源不絶,生意興隆,從而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
那年秋天,一個熱愛跳舞名叫 Thomas Latham (外號 Dancing Bill) 的幸運兒,就在福士鎮上方三公里,即現在稱為 Dill Bill Gulch (跳舞比爾)的溪谷中發現了新礦源,砵蘭和威斯在福士鎮立刻開設了一家屠宰場和第二家商店,不久之後,有兩家由華人開設的採礦公司(安民和合義堂)加入開採,礦工人口維持不堕,於是砵蘭和威斯又在福士鎮增設了郵局,路屋和一個鋸木廠,還在山上的小雪靴溪加開分店。
![]() |
Likely是後來才新興的村鎮,從前進入Keithley溪必先經過福士鎮。 |
1883年,鴻運當頭的砵蘭和威斯從倒楣的海灣公司退休首席 Gavin Hamilton 手上低價接收了150哩屋,沒過多久,奎奈爾河上興起了液壓採礦熱潮,南福士和維多利亞是其中兩家最積極的公司,繁榮的採礦業導致卡里布黃金山區重拾興旺,他倆不但投資該項採礦(該些礦權後來被 Bullion Pit 收購),不得不在新礦場附近的小湖路增設商店和屠宰場以應付不斷增加的礦場員工。更多有關 Robert Borland 的鴻運,我們留待下文《150哩的牧場主人們》再與大家分享。
![]() |
Robert Borland 財星高照,他的投資精準,逄買必賺,逢賣必跌! |
「跳舞比爾」峽谷的含金量一直讓人垂涎,可是被太多岩石和礫土覆蓋,使之發掘不易。1891年,一群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從加州請來採礦工程師 John Hobson 設立了 Bullion Pit (金井)採礦公司,他們最初凖備投入30萬美元,這在當時來說已是天文數字,以收購南福士和合義堂等礦權,並在奎奈爾河上築起水壩,建設了共達19英哩的運河,計劃從奎奈爾湖泊中吸水,利用加壓的水砲水力沖開礫石以回收黃金。
![]() |
Quesnel水壩已於1920年被炸毀,其河底遺跡仍可以在進入Likely的橋上看到。 |
這座傳奇的礦場自1898年至1910年營運,其水砲是當時世界上水力最強的液壓設備,她在高峰期僱用了200多名員工(很多是日本技術人員),有一個佔地三千英畝的 Bullion 公司鎮成立,而且帶動了附近村鎮經濟。可是礦場需要更多水源,John Hobson 不斷增加預算建造更多運河從周圍的湖泊吸水,他甚至說服了礦業大享古根漢再投資50萬美元接收了礦場。據估計,Bullion Pit 礦場一生中提取了75萬美元黃金,卻仍然抵不上已投入百萬美元的運營花費,該礦井被古根漢喝令停工,並於1910年停損出售。
儘管 Bullion 水力礦場曾在1932年短暫復工,其每一天的耗水量比溫哥華市還多,可是回收的黃金數量遠遠不如同期的金石英礦,Bullion 最終於1942年被完全廢棄。在地表上留下一道長約2公里,寬300米,深120米驚人的人造疤痕。
![]() |
Bullion Pit 的水砲是當時世界上水力最強的,它將地表冲刷出一個大鴻谷。 |
羅拔·砵蘭福星高照的投資事蹟又添一椿,他在小湖路的物業於1910年被一位英國年輕人 Samuel Prior 購買,Prior 的太太 Emily Eholt 是礦場領班的女兒,勤勞的 Prior 除了擔任屠夫,還增辦路屋和郵局,郵址就取名為「Hydraulic」(液壓)。但是 Prior 沒有砵蘭的運氣,Bullion Pit 停擺之後,路屋的生意早已停止,他們兩夫妻自給自足,仍在小湖生活直到終老,享齡90多歳的 Emily 於1981年去世,其住屋由其家人居住直到現在。
![]() |
Prior 夫婦在小湖自給自足,其住屋由其家人居住直到現在。 |
福士鎮的唐人村 (Quesnel Forks)
福士鎮是繼馬蠅之後,在卡里布山區第二個成立的村鎮,在巴克維爾尚未統治黃金山區以前,它是採礦者物資供應的主要營地,由一條收費的木橋連接兩岸,有近一萬人經過福士鎮進入黃金山區。到了1869年黃金熱度退却,有些人又被北方的奧米尼卡吸引而去,根據卡里布地區第一次人口普查,當時福士鎮白人男性仍有919名,白人女性為69名,而華人的數量為720名男性,華人女性則僅僅祇有六名。
1880年代,福士鎮受到跳舞比爾峽谷加持,儘管白人離開的多,從太平洋鐵路下崗的華工卻遷入不少,這個最早期的礦村一直維持著一兩千人,華人佔主導地位,形成一個以華人為主流的唐人村。1882年,致公堂甚至在福士鎮成立分社,是卑詩當時繼維多利亞,Nanaimo,巴克維爾之後,第四個最多華人聚集的地方。1890年代液壓採礦熱潮興起,白人礦工回來了,福士鎮再次興旺,鎮上擁有四間雜貨商店,數間飯店,藥房,肉商和妓院,而收費的木橋也被鐵橋取代(1898),以連接到對岸的液壓礦井。
![]() |
由Luella McKenzie經營不名譽的妓院原來位於鎮中央,被冲刷變緊臨河岸。 |
但是,1910年 Bullion Pit 礦場停工後,福士鎮的時代任務宣告結束,1922年 Cedar 溪的淘金熱,更加速商業和人口轉往新興的麗里鎮,到了1940年代,福士鎮最終剩下50人,大部分是對土地太重感情不願意離開的華人。
1948年,一場大水將福士鎮的鐵橋冲走,也將最後剩下來人都趕走了!其中林聲先生的餐館堅持到最後,林聲長期在福士鎮生活,從前曾經營食物商店,販售新鮮蔬菜和肉類,他在當地十分受人尊敬,因為他在大蕭條時期時常借貸給許多礦工舒困,他於1949年退休搬到奎奈爾與兒女居住。
![]() |
矮小拉黑爾是福士鎮最後一位居民,他的房舍被完好保留。 |
另外一位「永久居民」宜美金小姐也堅持到最後,她於1886年被致公堂的堂主黃金從香港「購買進口」,她為黃金生小孩子和照顧雜貨店,她家的雜貨店有一扇窗戶,專門為衣服太髒不能進入店内的礦工提供「得來速」服務,黃金堂主的雜貨店維持到1940年代,宜老太太於1948年在家中逝世,被下葬在村内的華人墓地。
1954年2月某天,當59歳土生自福士鎮的黃昆金在麗里鎮返回途中意外身亡,被福士鎮最後一位居民 Shorty Lahaie (拉黑爾)尋獲,拉黑爾接著也搬到麗里鎮,並於1979年去世,也被埋在福士鎮墓地,自此福士鎮完全被廢棄,最終空無一人。
![]() |
宜小姐的住家(左)與雜貨店(中),她於當年已提供「得來速」服務。 |
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落葉歸根思想,認為如果沒有回到故鄕入土為安,魂魄無法安息。現在福士鎮墓地有一個華人區,這裡有多達40名華人男子和幾名婦女被埋葬,但在1928年之前,所有已故的華人遺體皆會被發掘出來,將它們放入骨袋内,這些袋子上貼有往生者相關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年齡,籍貫,死亡日期,出生地點等,當集滿八至十個骨袋,再將它們放入一個木製的骨盒,然後將其運到維多利亞,再由輪船轉送到香港。對此,致公堂於1882年在福士鎮成立的分社扮演主導角色,而香港東華醫院則協助將骨骸配送回最終目的地,這項悠久傳統,直到1937年日本侵華以後嘎然而止,無法維持。
![]() |
致公堂福士鎮分社在1882年成立,1910年代結束。中間為重建的黃昆金故居。 |
按照長期撰寫卡里布歷史文章的自由作家 Barry Sale 轉述:從1877年至1900年在福士鎮擔任政府代表的 William Stephenson 說:「作為一個階級,華人勤奮,清醒和節儉,他們不懶惰,醉酒,奢侈或動盪,沒有公開違反法律,但會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逃避法律。」我想,對於福士鎮的先僑來說,這應該是最好的讚美!
福士鎮剩下的人都搬去麗里鎮了,隨著黃金的熱度過去,河水吞噬了河岸和大部分房屋,福士鎮的建築物開始腐爛。由於福士鎮是加拿大華人參與卑詩省最早期發展的證據,最終被卑詩省府列入歷史遺跡,近年來,福士鎮經過當地熱心人士的努力,已有18座建築被良好修復,供人慿吊。
![]() |
Likely是在1920年炸毀水壩之後,才從奎奈爾河水之中冒出來。 |
Big Lake 與 Beaver Lake
離開(或進入)麗里鎮(或福士鎮),海狸湖是卡里布登山前的最後補給站,也是一個十字路口,這裡除了連接150哩屋和福士鎮,還可以通往 McLeese 湖和馬蠅。1860年,變得富有的鄧列維自從便在海狸湖設立路屋,向淘金客提供第一批馬匹,驢子和牛隻而聞名。後來又有三個法國人也在此處設立路屋並兼營賭場,讓那些淘金的幸運兒喝酒耍樂玩得不亦樂乎!1870年,那個快樂窩被法國裔的 Frank Guy 和華人阿湯合夥購得,1896年,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新的路屋,準備迎接「跳舞比爾」水力礦場帶來的商機。
![]() |
Big Lake和海狸湖是進入Likely唯一有人和動物定居的兩個地方。 |
在同一時期(1896年),有一個文質彬彬從威斯康辛來的年輕人 William Parker (1860-1927),他跟隨著 Hobson 的腳步,也俏俏在海狸湖前面的一個大湖申請了343英畝土地,打造了包括一間大型路屋,郵局和牛棚的 Big Lake (大湖)牧場,成為進入福士鎮的主要休息站。
帕克將繁忙的路屋和牧場事情交給他的管家打理,平時他忙些甚麼呢?這位異常低調的帕克先生最多的時候養了50匹快馬,這座大湖牧場專為服務 Bullion Pit 礦場而設,原來帕克先生是幫忙將福士鎮貴重的金子運送到艾希克羅,他的驛馬車來往於馬繩,福士鎮和艾希克羅,每週一轉,甚少脫班。
![]() |
受到 Bullion Pit 礦場帶動,當年 Big Lake 有很多牧場都蓋了新房子。 |
帕克從未結婚,1927年,67歳的帕克因高血壓在睡夢中安詳離去。帕克的驛馬車與 Frank Guy 的快樂窩早已隨著 Bullion Pit 礦場關閉而遠去,他們的路屋在其身後皆已轉售,在二戰之後轉為招待前來打獵的客人,直至後來完全消沉,最終在1970年代先後被大火燒毀。現在大湖牧場的原址上留下一間鐵匠鋪,木棚和小馬糟,為該社區的熱心人仕在以帕克先生的墓地為中心,將剩餘三座房屋重新修整的成果,他們並成立了大湖牧場遺產公園(在 Pritchard 路入口處),讓我們重溫大湖牧場舊時的原木景觀。
![]() |
Parker 當年的美麗大屋已不在矣,祇留下1896年建造的鐵匠鋪和小馬糟。 |
結束這趟卡里布黃金山區的探索,也許大家會覺得加國政府(或海灣公司)太「笨」,那麼豐富的寶藏就那麼輕易任人提取,也許海灣公司業務太忙,她在那時候從毛皮貿易轉向零售,煤礦開採,農業,鋸木廠,漁業和城市土地銷售而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如果沒有黃金吸引那麼多人前來,我們就不會看到有那麼豐富的故事,下文我將帶大家回到150哩屋,那裡有幾個男人成功和失落的故事!
本文內容參考自: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Louis Crosina and the 153 Mile House Store, By Barry Sale 2016
Some Chinese gold rush history, By Barry Sale 2014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