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卅二:奧根湖第一大城
Lequime 兄弟創立基隆那
1891年,太平洋鐵路奧根支線通到弗農,並在奧根湖上建立了輪船服務,為傳道山谷帶來商機。跟隨潘多西神父定居在傳道山谷的老勒基姆(Eli Lequime)最大和最小的兩個兒子,Bernard 和 Leon Lequime 兄弟掌握先機,從另一個先驅家庭 August Gillard 購買了沿湖的土地,在湖濱佈置了基隆那鎮。勒基姆兄弟作為新城鎮的開發商,便將自己的名字為這個街區命名,並在其黃金地段建立起自己的綜合商店。由於基隆那腹地遼闊,又位於奧根湖的正中央這個城鎮迅速長大。在本文裡,我將帶大家走過基隆那發展的過程,欣賞他們早期的建築。
![]() |
Lequime 兄弟的商店靠近帆船碼頭,他們後來將大樓出售搬到了舊金山。 |
冷杉之地 Guisachan 別墅
太平洋鐵路弗農支線和輪船航道貫了通奧根湖區,將沿湖的社區聯繫起來,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它帶來了阿伯丁伯爵。1890年,阿伯丁伯爵 (John Hamilton-Gordon, 1847-1934)透過掮客 GG MacKay (麥凱)介紹,搶先購買了 John McDougall 那480英畝最古老的牧場,盤算如果修建一條新鐵路通過該區,其價值將從其最初的購買價10,000元增加十倍。
阿伯丁伯爵並委託麥凱為他興建了一座殖民地平房風格的避暑新居,麥凱為他找到剛從宜蘭(Summerland)移居回來的鋸木廠老闆兼木工師 David Lloyd-Jones 建造。直至那年秋天,阿伯丁階同夫人首次到訪,伯爵夫人對傳道山谷的自然美景與她蘇格蘭高地故鄕 Guisachan 驚人相似印象深刻,新居的造型以及屋簷下和窗戶周圍的裝飾也相當精美,以至於她將這座新居命名為 Guisachan (冷杉之地)別墅。伯爵迷上了在奧根湖的愉悅時光,除了捐錢興建了伯特利長老教堂(現在的 Benvoulin 遺產教堂,由著名建築商 Henry Raymer 建造),並指示麥凱為他們在奧根湖上找到其他地產。
![]() |
木匠哥德複興式的 Benvoulin 遺產教堂建於1892年,其附設有一間 Reid 禮堂。 |
麥凱使命必達,當伯爵離開奧根返回蘇格蘭後不久,麥凱便立刻為伯爵購買了弗農的大牧場(Coldstream 牧場)。麥凱因利乘便,自己也在傳道場北面買下土地,以其蘇格蘭家鄕的名字開發了 Benvoulin (班武林)大道,並且捐錢興建 Benvoulin 長老教堂,還在弗農興建了 Kalamalka 飯店。可是麥凱於1892年末不幸驟逝,班武林區的發展計劃隨之無疾而終。
不久之後,阿伯丁伯爵被任命為加拿大第七任總督(1893-1898年在位),定居在渥太華,他比較關心冷流牧場的水果生産和房地産銷售,很少再造訪冷杉別墅,後來伯爵等不到鐵路延伸線的美夢成真,便將冷杉平價出售。1903年,冷杉牧場迎來第二位主人,來自蕯省 Qu’Appelle 的 William Cameron 帶著他的太太和三個兒子乘坐輪船阿伯丁號抵達冷杉之地,他們買進冷杉其中一半的産業(240英畝)從事牧農。
老卡梅倫在1910年便去世,其第二個兒子也在一戰中殉職,冷杉牧場由 Alister 和 Paddy 兩兄弟共同管理,他們的牧場取得許多成功,包括開發了乳製品生產線,裝瓶和送貨到家服務,將冷杉牧場經營得聲聲有色。
![]() |
Paddy 的太太 Elaine 是位音樂家,她將 Guisachan 花園佈置具愛德華時代風情。 |
不過卡梅倫兩兄弟還是分家了,1928年,大哥 Alister 在牧場的西面建造了新家,這座鄕村建築現在被稱為 Cameron 之家,三弟 Paddy 則留在冷杉別墅,Paddy 的太太 Elaine 是一位鋼琴音樂家,她將冷杉花園佈置具有愛德華時代風情。
卡梅倫兩兄弟雖然陸續將土地分售成為社區,都在他們的故居終老,大哥身後將 Cameron 之家捐給市府成為卡梅倫公園(在 Richter 街2337號)。Paddy 積極參與了當地的遺產工作,曾將麥杜格(McDougall)第二棟住屋捐贈給傳道場歷史村,直到1984年去世前不久,Paddy 將冷杉別墅週圍的2.5英畝土地捐給市設立 Guisachan 文化遺產公園,為基隆那保留了冷杉別墅這座珍貴歷史遺產,公園内還保留了他蓋於1925年牛奶棚,以及麥杜格於1886年建造的第三棟住屋。現在冷杉別墅被加上了環繞的陽台,作為餐廳經營。
![]() |
冷杉牧場土地已全數被開發為住宅社區,Cameron 之家窩身在公園一隅。 |
將大牧地變成小果園
基隆拿於1905年成立為鎮,當時人口祇有600人,三年後的1908年,人口激增加到2,000人(現在是20萬人),它從一片鄕野之地變成果園之都,應歸功於基隆那土地和果園(KLO)公司。1904年,從蘇格蘭來的新移民 Walter Pooley 聯合當地牧場主 Edward Carruthers,找到當地非常富有的退休海軍中尉 Thomas Stirling 共同成立了 KLO 公司,他們以12,000元的價格從勒基姆兄弟手上購買了勒基姆家族位於 Mission 溪以南的6,500英畝牧地,他們還獲得傳道圑的大片土地,後來更開發了市區北面的 Glenmore 高級半山住宅社區。KLO 公司將大牧場土地分割成10到16英畝較小的地段,並將之灌漑成果園形式,以每英畝100至200元的價格在海外大做廣告銷售,這後來成為奧根山谷最普遍的售地方式,KLO 也成為當時基隆那最重要的地産發展商。
基隆拿是卑詩内陸擁有最多歷史房屋的城市,很多房舍都是建造在 KLO 公司將土地細分售賣的年代,美麗的 McIver 之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其原始主人 Scotts 是從 KLO 公司購得位在傳道山谷 KLO 路上17英畝土地,建造了農場和這座房舍,他在1920年代將産業賣給了 Bernard McIver,McIver 夫人住在這所房子裡,直到1980年去世。1994年,McIver 的兩個孩子希望看到他們童年的故居獲得保留,將住宅捐給奧根中區遺產協會,該協會將房屋遷移至 Benvoulin 遺址公園(Benvoulin 路2279號),作為協會管理員的住所。
例如剛獲得卑詩百年農場獎的 Day's Century Growers (在 Burtch 路),也是從那個年代由來自猶他州的 Ephriam Day (1862-1954)開始的,他們生産的農作物多種多樣,包括肉牛,家禽,蔬菜和水果,還聨合設立農產品市場自産自銷。其實果園開發公司是 Vincent 和 Homer Maddock 兄弟最先於1892年在北面的 Lake Country 創始的,他們從弗農市府獲得拍賣地,經過整地和増建灌漑設施之後,轉售給想前來耕種的移民,成為現在的 Okanagan Centre 地區,這種農地開發銷售方法後來在奧根南部非常普遍。
![]() |
McIver House 建於1900年代初期,與1892年的 Benvoulin 遺產教堂互相輝映。 |
1907年,基隆那興起了種植煙草,有一間基隆那煙草公司正式成立。到了1912年,叧一間雄心勃勃的英屬北美煙草公司(BNATCO, British North American Tobacco Company)投入了50萬元資本,計劃將煙草種植和加工成為這裡的主要產業。BNATCO 收購了基隆那煙草公司,在 Ellis 街1250號興建了雪茄工廠大厦,並與當地菸農簽約,在1913年種植了500英畝煙草,還僱用了200名工人在土地和工廠工作。但是在一次大戰前夕,1914年5月,這間公司戲劇性地清盤,留下菸農一臉錯愕!
現在位於 Benvoulin 大道3139號的煙卥倉庫,是當年 Benvoulin 地區八個煙草穀倉僅存的遺跡。該物業最初由 Daniel McEachern 從 KLO 公司購得土地,他於1905年興建了一幢山牆房屋,然後在1912年響應 BNATCO 煙草計劃而建造了這座屋頂上有九個通風煙卥裝置的煙草穀倉,讓菸葉在緩慢乾燥時發酵。一次大戰結束後,McEachern 聯合其他菸農組成煙草種植者協會繼續種植煙草。直至大蕭條期間,當地煙草産業無疾而終,該物業於1933年由 Alex McFarlane 購得,穀倉被用來儲存乾草,直到現在,該物業雖然仍為 McFarlane 家族持有,卻非常頻危。
![]() |
頻危的 McEachern 房屋和煙卥穀倉,是基隆那煙草産業最後的歷史遺跡。 |
雖然 KLO 公司已於1923年結束,其原始股東當年居住的房屋仍然存在,英軍中尉 Thomas Stirling 是基隆拿最的大投資者和慈善家,他的十字山牆豪宅(Cadder House)於1908年建造,位在著名的 Pandosy 街2124號,現在是一間 B&B;Walter Pooley 是 KLO 公司的主要發起人,其單層的房屋和果園位於 Pooley 路3690號;至於長期擔任 KLO 公司經理的 Edward Carruthers 其故居亦於1908年建造,位在 KLO 路2796號。
基隆那値得一遊的歷史名宅還有很多,Charles Harvey 故居是一座佔地5英畝的安妮女王大型紅磚房屋,為當地建築的典範,她由基隆那首任鎮長 Henry Raymer 為土地測量師兼磚廠老闆 Charles Harvey 於1908年建造(Sutherland Ave 715號),後來賣給其弟弟居住,其在1942年之後多次易手,現被改建為九間套房單位。
![]() |
Thomas Stirling 建造於1908年的十字山牆豪宅 Cadder House。 |
紅磚建築浪潮
在1904年基隆那設鎮前夕,鎮中心掀起一波混凝土磚石建築熱潮,勒基姆兄弟將原來的木結構商店改建成石砌建築,為基隆那第一座石砌建築。自從1909年基隆拿有了電力供應之後,加上在迂廻曲折的水壺谷鐵路(KVR)興建期間,基隆拿輪船碼頭所在的北部區域出現了一個新興工業區,那亦是一個農產品加工及包裝區,許多磚砌的商業大樓很快就沿著 Ellis 街向北端延伸,迅速被建立起來,這些建築包括:1912年愛德華時代商業風格的英屬北美煙草公司(BNATCO)(1264號),以及1918年由紅磚建成的 Laurel 水果包裝廠等(1304號),後者現在是果園和葡萄酒博物館(JW Hughes 於1926年在山谷内種植了第一批商業葡萄)。
![]() |
Kelowna 現在人口達20萬,30層高的大樓已很平常(圖為17層高的 The Lagoons)。 |
被勒基姆兄弟打造出來的 Bernard 大道現在是一條著名的美食街,特別在晩上,越夜越美麗。雖然他們早將牧場和鋸木廠出售,最終於1913年將商店大樓出售搬到了舊金山,結束了勒基姆家族在基隆那的歷史,勒基姆兄弟在1904年建造這座市内第一幢石砌建築,至今仍然屹立在 Bernard 大道第229-233號,目前被分為三個小食品店。
在 Bernard 大道上的混凝土建築大多建於1910年代前後。除了建於1904年的勒基姆新大樓之外(Bernard 大道第229-233號),其中 Leckie 大樓的資格也很古老(Bernard 大道 267至271號),它是由 David Leckie 始建於1904年,為本地第一家五金店,其曾分租給在本地第一家開設的 BMO 銀行,並於1911年增建了第二層。David Leckie 是本地一位聞人,他於1906年以安妮女王風格為自己建造的住宅就位於 Bernard 大道第781號。
![]() |
被 Lequime 兄弟打造出來的 Bernard 大道現在是一條著名的美食街。 |
Leckie 大樓特別具有名氣,是因為1930年 Leckie 將五金店售給了從亞省 Westlock 遷來的 William Bennett (威廉·班納特),這位班納特先生後來投入政治,自1952年至1972年蟬聯卑詩省長達20年之久,任内積極推動道路建設,擴建鐵路和水力發電大壩計劃,他為1958年完工的奧根湖大橋感到特別自豪。可惜班納特先生那座被暱稱為「白宮」的故屋(1914)已被一個城市屋社區包圍,現在無門而入(在 Bowes 街1986號巷内)。
基隆那第一任鎮長是當地著名建築商 Henry Raymer,他在 Bernard 大道上擁有一個街區(在水街夾角),該木屋街區於1917年火災後被改建成磚樓,不過那時候 Raymer 已經去世。
基那隆第二家銀行是皇家銀行,它於1911年自建的大樓位於 Bernard 大道 262號,現在是一間餐廳;皇后戲院位於 Bernard 大道 285-297號,1919年開幕時為鋸木廠大老闆 Lloyd-Jones 擁有(他也是冷杉別墅和薩默蘭 Barclay 樓的建築商)。具備簡約意大利風格的 Sutherland 樓無疑是 Bernard 大道上最具典雅風情的(339-347號),它建築於1907年,原來是一間家具店和藥品店。在其東側具有同樣風格的是建於1908年的 Morrison 樓(353號),它們現在都是餐廳或咖啡店。
奧根湖長約110公里,寬約4至5公里,初期完全依靠水路運輸,所有貨物都必須拖到彭蒂克頓或奧根蘭登碼頭,然後轉載上太平洋鐵路的車卡上。1926年,阿伯丁伯爵期盼的鐵路終於到達基隆那碼頭,不過這一條從甘露市鋪設而來的軌道,是由聯邦政府主導的加拿大國家鐵路(CN),聯邦政府促使兩間公司同意共享從 Armstrong 到弗農與基隆那這一段路軌。自此之後,CN 也開始了自己的通往彭蒂克頓的駁船服務,途中停在奧根蘭登,Westbank,Peachland,Summerland 和 Naramata,基隆那成為奧根湖區的轉運中心,繼而成為奧根山谷的第一大城。基隆那現在人口約20萬,是卑詩省第三大都會,僅次於溫哥華和維多利亞。
![]() |
基隆拿火車站(1926)是少數由 CN 建立的車站,其於1967年停駛,現已改為餐廳。 |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維基百科與加拿大百科網頁
Canada's Historic Places 網頁
Getting across: Kelowna – Westbank ferry service 1885-1958
by Brian Wilson, Summerland Review, 2019/7/10
https://www.summerlandreview.com/opinion/getting-across-kelowna-westbank-ferry-service-1885-1958/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