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卅四:奧根北岔奶酪香


97號岔路的古老村鎮



        離開弗農市北方不遠,有一處祇有海拔約500米的 Spallumcheen 高地(音:斯帕盧姆奇恩,意即河水分開的地方),那是奧根河域和湯普遜河域的分水嶺,也是 Syilx 人和悉古潘人的傳統界線,當五月春天,路邊的野花盛開,歐亞香花芥(Hesperis matronalis)迎風招展,北方麻草(Northern Bedstraw)作毯。這裡有三條岔路:97、97A 和 97B 公路,分別接上橫加公路上的甘露市、西卡莫斯(Sicamous)和三文灣(Salmon Arm),由於這三條岔路沿途沒有太大的市鎮,故經常被遊人忽略,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此區乃當年是毛皮商人和淘金客必經之路,正是奧根山谷最早興起的地方,有很多早期定居點分布在三文鮭河和 shuswap 河流域之間,在1891年,奧根鐵路支線(Suswap&Okanagan Railway)到來,更為 Spallumcheen 高地帶來極度繁榮,直至鐵路在1926年從弗農延伸至基隆那之後,才將繁榮一併帶走。本文將帶大家探訪奧根北部97號公路這三條岔路上的古老村鎮,細聽他們訴說過去的故事。

五月春天,歐亞香花芥(Hesperis matronalis)與北方麻草(Northern Bedstraw)盛開。

Westwold (1864)


        當年美國淘金客沿著 Okanagan 河谷的奧根小徑北上,當他們到達奧根湖頂(弗農)時,便會轉進三文鮭河谷,經過 Monte Lake 通往甘露堡,然後再循篷車大道到達卡里布,這在後來成為卑詩内陸高原的主要開墾路線。1953年,卑詩省府將奧根小徑、卡里布淘金大路以及最北邊的阿拉斯加公路這三條大路連接在一起,被統一命名為97號公路,成為貫穿卑詩省南北的主要幹線,其全長2,100公里,是卑詩省最長的公路。
        奧根北岔第一個定居點就出現在弗農至 Monte Lake 公路的半路上,在那個三文鮭河的源頭,有一個天然的草原,在毛皮貿易時期被獵人稱為大草原的地方。1864年,Henry Ingram (亨利·英格拉姆)率先在此處開拓了第一個牧場和第一間路屋,他是當年在利盧埃特引進23隻雙峰駱駝運送貨物的股東之一,計劃失敗後,亨利便帶著幾隻剩下的駱駝和他的妻子 Jane,以及他們的四個孩子來到此處伴他拓荒,最後一隻駱駝名叫:The Lady,牠於1896年在亨利的牧場倒下。亨利於1879年去世,而 Jane 在牧場上生活到1911年,享年80歲。

Westwold 成立於1864年,鎮上有很多建於1890年代的鄕村房屋。

        1895年,此地建造了第一家 Adelphi 旅館之後,便從大草原改名為 Adelphi (阿德菲)。但是,由於居民更喜歡用舊名稱,1925年從甘露市通往 Armstrong 的 CNR 鐵路支線通過時,此地仍用大草原的舊名稱,但當郵政局於翌年要設立郵區時,可是亞省已經建立了一個名為 Grande Prairie (大草原)的城市,郵局官員不允許使用相同的名稱,因此,有一位居民建議改為 Westwold,「 wold」是古老的英語術語,意為廣濶、開放的平原,於是,大草原從此便被定名為 Westwold。
        其實這個草原的範圍不算太大,容納不了太多牧場,現在 Westwold 的人口祇有三四百人,商店,旅館,小學,社區禮堂和社區教堂都分佈在高速公路兩旁。從前亨利的牧場與阿德菲旅館已不在矣,祇有一間建於1898年的 St Luke's 教堂,以及很多建於同期的古老民居。英格拉姆被葬在鎮東的一個小山丘上,在公路上可以看見其墓地周圍的籬笆,那裡可以欣賞到三文河山谷的景色,而有另一間建於1912年與 Adelphi 同名的旅館位在梅利鎮上(Merritt)。

Westwold 的範圍不大,以1898年建成的 St Luke's 教堂最具地標性。

        從三文河溢出的人口最多住在 Falkland (福克蘭),該地位於弗農和甘露市之間,現約有600名居民,由於其位處於商業水果種植區的外圍,故牧場和伐木才是其主要行業。Falkland 最初被稱為 Slahaltkan,意思為「從不同方向吹來的柔風」,直至英國 Falkland Warren 上校(1834-1908)在1893年來到這裡定居,他一直在該地主持郵局,小鎮便改用了他的名字。
        1919年5月中旬,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當先驅家庭聚集在一起,慶祝維多利亞日與社區野餐時,福克蘭牛仔節就開始了,它較威廉氏湖第一次辦牛仔節還早了兩個月,是卑詩省最古老的牛仔競技日。此外,該鎮佔地2英畝的福克蘭博物館及遺產公園,展示著一間20世紀的草皮屋頂先驅木屋,以及該地區引以為傲的歷史建築物和文物。

Falkland Pub & Hotel 於1937年開業至今,多年來見證了許多變化。

O'Keefe 牧場 (1867)


        在奧根北部地區,奧基夫牧場的資格最老,它坐落在弗農市通往甘露市的97號公路入口,距離弗農市中心12公里,而且到現在還保留完整。奧基夫( Cornelius  O'Keefe, 1838-1919)是愛爾蘭人,他於1862年從安省通過巴拿馬地峽來到卑詩淘金,失敗後成為篷車大道的築路工人。1867年,奧基夫結識了 Thomas Greenhow 和 Thomas Wood 這兩位從俄勒岡趕牛上來的紐芬蘭籍商人,他們共同圈購了480英畝土地(殖民地政府當時允許每一個人的最大面積是160英畝),開始了自己的牧場。
        1871年,Wood 離開搬到 Lake Country 另外建立了 Winfield 牧場,奧基夫和 Greenhow 一直留守。1880年代火車氣笛聲音隆起,牧場生意興旺,奧基夫積極開疆拓土,牧場從杳無人煙,穩歩發展為覆蓋超過12,000英畝牧地,擁有磨坊,教堂,郵局和商店的大驛站,儼然成為奧根北部地區早期移民的生活中心。儘管1893年美國經濟開始嚴重衰退,導致北美洲牛肉價格大幅衰落,許多牧場紛紛轉型為果園,但是奧基夫挺住了,不為所動!

聖安妮教堂(1889)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有一個醒目的鐘樓。

        1907年,奧基夫終於向現實低頭,他賣掉5,700英畝田產給果園開發公司,將牧場縮小規模經營,卻反而獲得更多資金週轉。奧基夫晩年在弗農市區做了一些投資,還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在地區上德高望重。奧基夫共有三任妻子,分别為他養活了兩個,八個和六個孩子,真是一個多仔公,Tierney 是最後一個出生的,老奧基夫在那時候已經73歲。
        老奧基夫去世後,由其最年輕的夫人帶著一群孩子肩起重擔,他們一家人繼續放牧,直至奧基夫最小的兒子 Tierney O'Keefe (1911-2000)在1967年6月,距離奧基夫牧場成立100週年,將牧場的土地,建物和家具都捐贈給弗農市政府作為歷史觀光旅遊景點,這座歷史遺産得以保留。奧基夫牧場的内容很多,現在保存的古老建築包括:1872年的商店及郵局,1876年的原始木屋,1889年的聖安妮天主教堂,1896年的奧基夫麗宅,以及1890年給華人廚師居住的小屋,奧基夫的麗宅總共蓋了十年,雖然不算豪華,造工非常精巧,在草原上散發著時代芳香。

O'Keefe 美麗的維多利亞時代華厦始建於1886年,於1896年竣工。

Overlanders 與 Enderby


        Shuswap 湖是像一個“H”的大湖,她有四個分支(灣, Arm):分別是西部的 Shuswap 灣,北部的 Seymour 灣,東北部的 Anstey 灣和南部的 Salmon 灣。Enderby (恩德比)就位於 Shuswap 河通往西卡莫斯(Sicamous)與三文灣(Salmon Arm)的岔路上,1866年,Alexander Fortune (福金, 1830-1915)成為第一批在恩德比定居的白人。
        福金是魁省一位醫生的兒子,也是1862年 Overlanders (陸路長征隊)的成員。那一年,他與妻子暫別,參加了陸路長征隊橫越美洲大陸的壯舉,他們總共花了半年時間,千里迢迢從加拿大東部穿越曠野來到卡里布淘金,顯然他們來得太晩,好的礦坑己被全部佔滿。福金後來跟隨失意的淘金隊伍去過大彎,也是一無所獲,最後與其他三個失意礦友(其中 Thomas Dunn 和 John Burns 都是長征隊的隊友)回到 Shuswap 湖,沿著河流逆流而上,到達一個被原住民稱為 Spallumcheen 的高地,他們在那裡找到天然草地,便開闢出一塊農田落戶耕種,亦即現在的恩德比。在短短的幾年內,受助於原住民的人力支援,他們在農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Fortune 在 Shuswap 上游找到這塊河岸開墾,此處曾被稱為 Lumby's Landing。

        在最早期,福金用獨木舟和划艇將農作物運到西卡莫斯和 Seymour 灣(原名:Ogdenville)出售,後者是大彎淘金的主要物資供應站。1866年初, Shuswap 湖上第一艘輪船 SS Marten 正式出現,她航行於 Savona 與 Seymour 灣之間,將礦工們送入大彎區淘金。1872年,另一艘蒸氣船 “Kamloops 一號” 亦出現在舒斯瓦河上,她後來承載了一位重要客人,是本區第一個白人女子定居者,那就是福金夫人,是福金回到東岸,將濶別10年的妻子接來共創家園。福金畢竟是醫生的兒子,他的莊園經常高朋滿座,包括潘多西神父,奧基夫夫婦和舒伯特夫人,福金後來更被任命為太平紳士,肯定他在地方上的貢獻。

福金的莊園已遠,但附近仍有一些很有體面的房屋(攝於 Grindrod)。

        1862年的 Overlanders (陸路長征)是加拿大史詩級的壯舉,舒伯特夫人(Catherine O'Hare , 1835-1918)是陸路長征隊唯一的女性,當然更加引人注目。凱瑟琳自從16歲離開北愛爾蘭,在麻省一個富裕家庭當僕人,她遇見了德國裔的木匠 Augustus Schubert (1826-1908),兩人於1855年結婚,先後搬到明尼蘇達的聖保羅和加里堡(現為溫尼伯)居住。當陸路長征隊在加里堡集合,奧古斯都決定加入一起去尋找財富,凱瑟琳不願意獨自留下,決意帶著三個孩子跟上,其中最大的祇有六歳,而且腹中還有一個。
        從前翻越洛磯山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他們在路途中多次挨餓,山間小徑狹窄,馬被摔死。越過了金髮山口,奧古斯都選擇走較溫柔的湯普遜河,而不走很凶險的菲沙河,可是獨木舟翻了,食物被冲走,他們再次挨餓,幸好孩子安然無羔。他們歷盡艱難,當凱瑟琳到達甘露堡不過四個小時,隨即順利誕下一個女兒,也是該地區出生的第一個白人孩子。她為女兒以野玖瑰之名取名為 “Rose”,那是她們家人在旅行末程最後祇能吃到的食物,以抵飢餓。

Schubert 家庭後來在 Armstrong 定居,其與 Enderby 同屬 Spallumcheen 地區。

        後來舒伯特家裡又多了兩個孩子,後來她們沿途工作,奧古斯都在冬季做木工,夏季一直跑往卡里布去碰運氣,凱瑟琳在 Lillooet 要兼幾份工作,支持丈夫苦苦追求黃金的夢想。經過了18年徒勞無功之後,1881年,奧古斯都終於放棄他的淘金夢,在奥根山谷購買了一個農場,讓一家人過安定日子,兩人與福金成為近鄰。1908年,奧古斯都因梯子掉落而死亡,凱瑟琳賣掉農場搬到了恩德比附近的 Armstrong (今 Round Prairie 路)居住,她於1918年去世。由於長征隊友具有深厚的革命情誼,她倆與福金夫婦最後合葬在 Spallumcheen 同一塊墓地上。

Schubert 夫婦與 Fortune 夫婦交情深厚,一起長存在 Spallumcheen 墓園。

恩德比的美好年代(1891)


        在古早時候,行走恩德比,西卡莫斯和甘露市之間的汽船服務愈來愈多,貨物在恩德比登岸,改循陸路被轉運到42里以外的弗農市,再循湖道與奧根湖谷南部各鄕鎮連接。1887年,大農場主 Moses Lumby 在河岸興建了一座五層樓高的大磨坊,這個地方曾被稱為 Lumby's Landing,他的麵粉行銷海外,鑑於秋季河道運輸相當不可靠,故他積極遊說並促成弗農鐵路支線(Suswap&Okanagan Railway)在1891年提前到來。S&O 鐵路建成後,恩德比迎接了一個美好年代,恩德比第一間綜合商店和郵局都在這時設立,後來橋頭又多了幾家大型鋸木廠和紅磚廠(包括 AR Rogers 的鋸木廠),福金的牧場漸漸變成市區。此地亦在此時被定名為 Enderby,因為女士們如此喜愛《恩德比的新娘》這一首詩,希望成為本地新設立的郵區名字。

橋頭本址原是建於1890年 Enderby 第一間商店和郵局,直到1966年被火燒毀。

        到了1905年,恩德比成立為市,懸崖街的商業圏已經形成。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蕭條,結束了恩德比的經濟繁榮。就在太平洋鐵路在奧根湖的輪船於1914年開航,可是 Moses Lumby 的麵粉廠在同年關閉,因它無法與草原省份的小麥競爭;Rogers 鋸木廠亦於1922年關閉,當時大草原的木材價格開始暴跌,這兩間公司對恩德比打擊甚大。1926年,奧根鐵路支線延伸至基隆那,紅磚廠也於1930年代關閉,奧根河谷南部其他城市愈加興旺,恩德比卻愈退縮,最終完全轉向農業(特別是奶牛),從此恩德比的市容變化緩慢,時光就此停格在那30年的美好年代裡,偶然拿來閒話家常。

用磚頭建造的市政廳於1910年落成,那時正是 Enderby 最美好年代。

        恩德比是北奧根地區最古典的鄕鎮,擁有愛德華時代各種風格房屋,非常値得遊覽(最好在上午)。大家可以在 Cliff Ave 的圖書館開始(514號),這座兩層樓的磚房建於1911年,原來是一幢百貨商店,内部和後門設有電枎梯和電梯方便客人和貨物上落,在當時十分先進;沿著大街是一排古老商店,其中602號店鋪可以追溯到1892年。

Enderby Library (1911)擁有室内電枎梯和室外貨梯,在當年非常先進。

        在用磚頭建造的市政廳(1910年)之後,你可找到藥店老闆的愛德華盒子住家(714號)(1910年),和 Bentley 醫生的兩層山牆房屋(729號)(1905年),恩德比第一任市長 George Bell 建於1892年的 L 型山牆華厦位在724號,那是恩德比現存最古老的住家,鐵路通車後,Bell 當時創辦了恩德比貿易公司。George Bell 後來搬到維多利亞,這所房子經過了許多家庭,地坪被分拆出售了,房屋也被分成兩個住家。

Bell 老市長故居是 Enderby 現存最古老的住家(1892),現在正在恢復中。

        在 Sicamous 街往南方向,大部分是 A.R. Rogers 木材公司為我們留下來的歷史資産,該公司擁有300多名員工,是當年恩德比最大的企業。木材公司為它的經理,副理,會計,領班和員工依照級別分別建造了不同等級的居所,其中包括一座1906年很漂亮的愛德華時代風格大屋(806號),帶著典型的大屋頂窗,航海窗戶和深廓的門廊,是木材公司為它的經理建造。

經理居住的愛德華時代風格房屋非常氣派,其屋後從前還有一座網球場。

        在木材經理家隔壁的兩幢平房小築(bungalow cottage)分別建於1909年和1910年,前者擁有高天花板,大型線條和超大窗戶(800號),後者帶有黑膠壁板並連接兩個前天窗(706號),是 Rogers 木材公司分別蓋給它的副理和會計居住。

副經理家是一座平房小築(bungalow cottage),深邃的庭院突顯他的職位。

        在它們的對面,是 Bell 當上市長之後,為其恩德比貿易公司新聘任的經理 Robert Peel 於1906年興建的住宅(724 Russell Ave),它有一個荷蘭 Flemish 型風格的山牆屋頂,一個深陷的前門廊,法式門窗和灰泥地基,Peel 家族一直住在上址,直至現在。

Bell 自家週邊的地坪已被分拆出售,他的經理住家仍維持完整。

        轉進 Hubert Ave 後,我最感到興趣的是北側有一列共四間帶著四坡屋頂(hipped-roof )的四方平房(709-721號),皆是木材公司蓋給其中級幹部居住的房舍,這些房子建造於1909年至1911年,其造形為二戰後「勝利房屋」的前身,但是帶有愛德華時代非常重視的全幅前廊,門廊雕飾也很講究,這種通俗的美國 Foursquare (四方形)風格,最早由 Frank Wright (1867-1959)開始推銷,或者美其名稱之為:草原盒子(Prairie Box)。

Hubert Ave 那四間供幹部居住的草原盒子帶著四坡屋頂,門廊雕飾也很講究。

Armstrong (1891)


        如果沒有進入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市區,大家一定會錯過她的古色古香,Armstrong 原本祇是「柳樹和沼澤之地」,僅有一座設於1878年的鋸木廠,孤獨地在一條深溪旁邊工作。1891年弗農鐵路支線建成後,它繞開了較多人居住的 Lansdowne 村莊,改在空曠的 Armstrong 設站,Lansdowne 的居民毫不猶豫,紛紛收拾行裝,甚至是將建築物都搬到 Armstrong 火車站前競相搶建,George Murray 就是其中之一,他不祇有建造一棟房屋,而是建滿了半個街區。
        Murray 先生的街區就在圖左那一排商鋪(另一半不在圖内),他因為雙腿被割草機夾傷而放棄了安省的農業,最初在 Lansdowne 開設店鋪出售水果和自製甜點,後來搶先將整座房屋搬來 Armstrong,之後還以同樣風格添建了郵局和肉食店,他的産權和生意其後由兒子承接,直至1948年被全數出售。在下圖右方藍色的 Armstrong 飯店是本地的地標性建築,由 T.W. Fletcher 於1893年建造,它由三層樓和一個地下室組成,該建築物自1975年改為住商兩用,樓上變更為套房住宅單位,樓下維持酒吧一直至今。

圖左為 Murray 街區,圖右藍色大樓原是飯店,一直是 Armstrong 的地標。

        阿姆斯特朗介於恩德比和弗農之間,它俯瞰著 Spallumcheen 山谷的奶牛場,其名字源於一位倫敦銀行家 Heaton Armstrong,他為鐵路發行了債券,提供資金促成鐵路提早完成。1925年,阿姆斯特朗迎來第二條加拿大國家鐵路(CNR),它從甘露市經過三文河山谷到達這裡,再延伸至弗農然後再到基隆那。二次大戰後,荷蘭移民帶來了製作奶酪的知識,這使得阿姆斯特朗以其製作的奶酪而聞名,阿姆斯特朗再次興旺,取代恩德比成為奧根北部地區最繁華的鄕鎮,僅次於弗農。

Armstrong 車站是舊鐵路的複製品,作為一個大型開放式涼亭供公園使用。

        阿姆斯特朗最早期的民居多集中在 Patterson 大街,那裡至今仍然留下許多建於1890年代中後期的商店和住宅。下圖這座位在 Wood 大街2850號山牆式先鋒風格的 Daniels 之家建於1895年,其前窗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1920年春天,英國人Sidney Hollingworth 購買了這座房屋,他在此處經營了20年的理髮店,現在此屋似乎是一間紋身店,這屋主很有意思,他將其外牆也塗上紋身圖案。僅舉一例。

 Armstrong 較 Enderby 保留更多原始建於1890年代的民房,而且更有古意。

        從阿姆斯特朗老街出城大約7公里,幾乎有十幾個廣告牌和著名的山羊架空步行道,試圖吸引遊客帶著小朋友離開公路,進入農田採購時令新鮮農產品和各種美食,其中許多美食都是根據門諾教派食譜製作的。包括老式香腸,餡餅,奶酪,各式糕點和果醬。Log Barn 1912(原木穀倉)這個吸引遊客的方式始於1994年,但是近年得到顧客的批評多於讚美,2017年一月,有三名中國移民以270萬元購入了 Log Barn 1912,準備以全新形象重拾顧客芳心。

Log Barn 1912 位於美麗的 Armstrong,您可以停下來品嚐美食和享受很多樂趣!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維基百科與加拿大百科網頁
Father Pandosy Mission 網頁,http://fatherpandosy.com/
Kelowna 市政府網頁,https://www.kelowna.ca/
Coldstream 牧場網頁,http://coldstreamranch.ca/
O’Keefe 牧場網頁,https://okeeferanch.ca/
Log Barn 1912 網頁,https://www.logbarn1912.ca
Enderby 博物館網頁,
https://enderbymuseum.ca/
https://enderbymuseum.ca/pdfs/Enderby_Historical_Walking_Tour.pdf
Armstrong 市政府網頁,
https://www.cityofarmstrong.bc.ca/
https://www.cityofarmstrong.bc.ca/content/heritage-inventor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