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的故事之廿八:卡布里著名淘金人物
那些淘金幸運兒
回顧1859年夏天,鄧列維首先發現馬繩金礦,直到1860年7月,來自舊金山的律師 William Keithley (外號:K 博士),和他的朋友們: Henry Wolf (沃夫),George Harvey (哈維)和 Isaiah Diller (「孝子」迪勒)所組成的隊伍先後在喀富麗溪,Wolf Gulch 和哈維溪找到他們的財富,然後 John Rose,Ronald Macdonald 和 George Weaver (威化)等人亦發現了鹿茸溪與威化溪豐富的黃金礦床。於是成千上萬的淘金客湧上雪靴高原,並且翻越禿頭山脊(Bald Mtn.),搜索每一個溪谷。
原來卡布里的金脈處於一條西北向的寛闊通道上,攀過鹿茸溪北面禿頭山脊之後,威廉溪,洛熹河和閃電溪的大財富就等在那兒!這一條淘金之路,就稱為 "1861 Trail"。幸運如小提琴手 Richard Willoughby (威洛比)帶領另外三個人在洛熹河,接著是 Bill Cunningham (野性比爾)的三人小組和 Ned Campbell (金寶爾)的10人隊伍在閃電溪,後來還有 John Cusheon 在松雞溪以及 John Conklin 的 Conklin Gulch。
在Richfield有兩條山路,藍色箭頭指向篷車大道,左方山徑為“1861 Trail”。 |
巴克維爾毫無疑問是卡布里淘金的首都,從1861年到1863年,「大漢」荷蘭彪、比利·巴克、「傷心」卡梅倫,以及「長人」雅培、“Ned” Stout、「鋼條」Steel 與「孝子」迪勒都在威廉溪上先後找到的蘊藏量非常豐富的金礦。他們都是卡里布的大贏家,不過最後的下場卻如天壤之別。
據估計, 威廉溪在頭兩年就挖出了450萬美元的黃金,在1863年最高峰時産出超過400萬美元。若換算現値至少要乘上200倍。那些淘金幸運兒幾乎在一夜之間獲得那麼巨大的財富,他們後來的發展讓人好奇,以下是我收集回來的訊息,其中大部分是參考 Richard Thomas Wright 在2013年的著作:《Barkerville and the Cariboo Goldfields》,他對巴克維爾的面貎有整體介紹。
卡布里淘金主要村鎮示意圖(翻拍並整理自公共看板) |
蘇打溪之王 Peter Dunlevy
鄧列維(Peter Dunlevy, 1833-1905)是卡里布的首位幸運兒,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商人,他於1859年在馬蠅河獲得首筆財富,早在淘金客還未大舉進入的1860年,已經在海狸湖設立路屋,那處是從150哩屋進入福士鎮淘金區必經之路。兩年後,鄧列維為了迎接篷車之路到來,又在蘇打溪搶先圏購土地設置了牧場和興建飯店,作為他的營運總部。鄧列維這座牧場佔地1,000英畝,其中一半用來種莊稼,一半用作養牛,他是蘇打溪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大地主。
鄧列維最初娶了一位原住民太太,1875年又與 Jennie Huston 結婚,長居在蘇打溪,是少數留在卑詩的淘金幸運兒,他最終在整個卡里布開設了九間商店,可是蘇打溪的興旺,祇維持到1886年,那一年蒸氣船停駛,所有人都走了,祗有鄧列維(包括他的第二任妻子和五個孩子)苦守著他們的飯店。
孟里飛(Thomas Menefee)是鄧列維在馬蠅河發現黃金的夥伴,他於1861年9月向戴維森買入
威廉氏湖的使命溪農場,後來篷車沒有進入威廉氏湖,他與平貝克成為支撑威廉氏湖經濟唯二的兩個企業。不過,孟里飛於1873年早逝,平貝克將農場便宜買下。附帶一提,在卡梅倫金礦五個合夥人之中,麥金尼斯(Alexander McInnes)也定居在北卑詩,1870年,麥金尼斯離開衰落的卡梅倫村轉往斯坦利開設飯店,後來在亞歷山大堡經營路屋和農場,直至1911年去世。
這一條通往蘇打溪碼頭的道路,當年兩邊房屋夾道,車水馬龍。 |
遊俠 Keithley “博士”
William Keithley 是第一個在 Keithley 溪和 Wolf Gulch 發現黃金的人,他後來在威廉溪與一些朋友分享一個金礦,Keithley 出生於密蘇里州,成長後在加州沙加緬度擔任執業律師,毫無疑問,他的教育給了他「博士」的尊稱。K 博士在卡里布度過了三個冬天,那時他大約30多歳,並於1862年6月去了新西敏,有可能尋求醫療幫助。Wright 的書本上說:他似乎沒有返回卡里布,而是像許多成功的卡里布淘金客一樣向南返回美國,並於1867年在愛達荷市出任律師。
他的一生一直在移動,據作者 Richard Wright 說:1870年,他在猶他州的 Ogden 出現;1874年在鹽湖城;然後是1876年,聽說他在南達科他州的淘金熱鎮 Deadwood 競選市長。到了1880年,Keithley 離開了 Deadwood,然後搬到科羅拉多州的 Buena Vista,一直居住到1884年。三或四年似乎是他居住時間的最長期限,接下來是1888年在蒙大拿州的 Butte,他放慢了腳步,與歲數比他小一半,29歳的 Emma Scott 結婚。幾年後的1894年,他的行踪成謎,有可能在鹽湖城,或者在 Deadwood,到了1900年,他似乎返回密蘇里州的 Carterville。
蘇格蘭人哈維(George Harvey, 1822-1879)經常和博士一起探礦,他和他的五個合夥人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溪努力工作(在 Keithley 溪北方),據報導,每人每天的報酬高達一百多元,他有好好保護他的財富,卻於1879年在維多利亞死於肺炎,結束57歲的美好人生。
遊俠 “Doc” Keithley是第一個在Likely地區發現黃金的人。 |
採礦先鋒 Edward “Ned” Stout
愛德華·奈德·斯托特 (Edward “Ned” Stout, 1827-1924)是少數定居在卑詩的淘金者,他是巴伐利亞一個孤兒,但他在他的祖國接受過良好的教育。1846年,奈德離開歐洲,穿越大西洋前往新世界,他曾在密西根湖操作過一艘輪船,直到1849年加入西部大遷移。1858年3月,奈德嗅到菲沙河黃金的氣味,便立刻啟程前往英美邊界,當時野地到處都是漁獵的原住民,根本沒有一個白人,他和他的幾個朋友在 Bellingham 建造了兩艘平底船朝著黃金的氣味航行,在5月初便扺達耶魯堡,是最早到達菲沙河採礦的淘金者之一。
7月14日某個時候,在耶魯堡漂浮了兩名法國礦工屍體,引起礦工們恐慌,奈德加入 James McClennan 的戰鬥隊伍,稱:「菲沙峽谷戰爭」(或 Ned McGowan's War),在戰鬥過程中,奈德曾被毒箭所傷,幸好復完沒有大礙。戰爭於1858年8月21日結束,Nlaka'pamux (印拉卡泡末)族酋長 Spintlum 同意讓出菲沙河東岸通道,讓礦工進入礦區,那就是為何 Spuzzum,Boston Bar 和利頓等原住民村落,都位在菲沙河西岸的由來。
奈德繼續北上,後來跟隨了荷蘭彪的隊伍去到威廉溪,他在以他的名字為名的 Stout 礦谷工作了兩年,然後返回耶魯定居。奈德有三個孩子,採礦成為他的興趣,奈德每年都會回去卡里布採礦,直到98歳高齡逝世,長留在耶魯先鋒公墓。
Ned Stout 曾在菲沙峽谷戰爭中受傷,卻一直住在耶魯。 |
一場悲劇
John Rose (約翰·羅斯)和 Ronald Macdonald 是第一個爬上現在被稱為 Yanks 峰的雪靴高原,發現遍地黃金的鹿茸溪,這兩個人後來的結果猶如天壤之別。來自布雷頓角的蘇格蘭人麥當勞在採礦三年後就退休成為一個富翁,然後以320盎司的價錢將剩餘的礦權全部賣給他的搭檔約翰·羅斯。約翰·羅斯雖然坐擁金山,他因賭博和慷慨而散盡錢財,在僅僅三年之後,被發現在探礦時餓死在樹林中。
同樣的悲劇亦發生在鼎鼎大名的荷蘭彪 (William Dietz)和長人雅培身上,威廉溪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荷蘭彪於1877年在維多利亞去世,身為貧民。擁有6呎6吋身高的長人雅培(Ivel Abbott)在威廉溪曾經與 William Jordan 一次挖出50盎司黃金造成轟動,他們在那一年就獲得8萬美元可觀報酬,寒冬來臨時,雅培將4萬美元和股票帶到維多利亞,卻因賭博和美色而失去了一切,雅培後來回到威廉溪,礦坑已經沒有他的位置,他最終走到大北方的卡西亞(Cassiar)黃金礦區再次嘗試,但幸運沒有再次跟隨,他於1876年消失在荒野之中。這些鬧哄哄的人物最後沒有太好結果,真是「態度決定高度」!
Cassiar礦區氣候較卡里布更加無情,補給更加困難。 |
Billy Barker 創造傳奇
創造巴克維爾傳奇的大個子比利·巴克(Billy Barker, 1817–1894),作為卡里布淘金最具表性的人物,大家一定會好奇想知道他的結果。比利成功之後,那年冬天,他就將採礦工作交給其他股東,自己跑去維多利亞過著奢侈生活,很快便與 Elizabeth Collyer 再婚,但是自此以後,比利的運氣開始改變,他的黃金產量跟不上她的消費習慣,他一點點地賣光了巴克公司的所有股票,1865年初,伊麗莎白離開了他,她於5月意外喪生。
出身貧窮的比利並不懂得理財,也沒有想過他與前妻的女兒,他與友人做過幾次投資,結果都有去無回。1868年,比利漸漸負擔不起維多利亞高昂的生活費用,他搬回到克林頓,後來又回到山區探礦。1873年,比利率領探礦隊前往馬蠅,並繼續在那裡勘探,但是沒有成功,漫長人生路,他的後期生活十分折磨。
1893年聖誕節,比利生病了,他的晩年經常在克林頓過冬,他在淘金路上認識的幾個老朋友例如 John Pollard 都在那裡擁有牧場。他的朋友們資助比利去維多利亞看診,後來被診斷出患有咽喉癌,他住進了維多利亞的老人之家,1894年7月11日,比利孤伶伶地病逝在老人之家,沒有甚麼儀式,被埋葬在羅斯灣公墓的貧民窟裡,他最大的悲哀也許是太長壽活到77歳!
Billy Barker當年的礦井,就在牌樓前方的空地上。 |
孝子 Isaiah Diller 的大膽賭注
以賽亞·迪勒(Isaiah Diller, 1830-1877)出身寒微,膽大心細,是一個勵志的例子。迪勒出生在賓州一個偏僻的小農場,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迪勒長大後生活困苦,當他聽說菲沙河發現黃金時,便毫不猶豫決心出發,他從母親身上擠出最後一點微薄積蓄,坐上進入巴拿馬地峽的輪船,飛奔前往菲沙河谷。
早到的人有福了!迪勒在1858年秋天便趕到耶魯,在菲沙河上略有收獲。1860年春天,當鄧列維在卡里布的捷報傳至下游,迪勒將他的礦權以25元售予華人阿新,立刻前往更富希望的北方。在奎奈爾河岔口(Quesnelleforks),迪勒幸運地跟對 Keithley 博士和 Henry Wolf 的隊伍,在喀富麗溪和高原上的 Wolf Gulch 都有收獲,但是迪勒志不止此,他再次向北移動,追踪礦脈的源頭。
1861年10月,當荷蘭彪已經打開香檳,迪勒和波士頓的詹姆斯·羅林(James Loring)與喬治亞男孩哈地·居里(Hardy Curry)這三個人默默地決定一場豪賭,將所有收獲全部押注在 Stout Gulch 一個很有希望的礦權上。兩個冬天過去,別隊的歡呼聲此起彼落,他們挖了17個月都沒有結果,甚至下沉三個豎井,僱用了21名礦工,搬動數噸的岩石和礫石,投資了將近8,000美元(按照今天的價值計算約合20萬美元),但情况卻並不樂觀。
Isaiah Diller很有信心,兩個礦季過去了,仍然面不改容! |
迪勒三人並不氣餒,這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皇天不負苦心人,1863年2月18日,他們終於敲開了卡里布有史以來最富有的土地,他們三個人開始豐收,在短短兩個月内,即生產了一萬盎司黃金(約20萬美元)。他們努力發掘,健壯的迪勒發下豪語,直到他挖出了240磅他的體重,加上那隻相當於120磅重的狗的體重,他才會離開礦坑。結果,迪勒帶著他和他的狗的重量,在保鏢的護送下,共360磅黃金離開(5,250盎司,約10萬美元,現値千萬美元),那祇是他最後總收益的大部分。
迪勒於1864年回到東岸,與大多數礦工不同,他沒有浪費自己的財富,他為母親還清債務,然後與新婚太太在維珍尼亞 Chesapeake 海灣購買了一座宏偉莊園。可惜守財困難,守住健康更難!迪勒沒有享福太久,他於1877年死於動脈瘤破裂,祇有47歳。在150年之後,迪勒家族手中仍然保留著一些原始金塊。
迪勒的同伴居里後來在其他的礦權上損失了一些財富,他回到加州亨福,但於1870年代去世。另一位同伴羅林捨不開礦區生活,他與一個跳舞女孩在巴克維爾開設一間沙龍,並為鎮上帶來了第一部鋼琴,該部鋼琴現在存放在 Barkerville Hotel 内。可惜的是,這三位伙伴都沒有活過50歳,壽命都不長。
James Loring後來在巴克維爾開設了一間沙龍,但不是這間Joe Denny。 |
最不幸的野性比爾 Bill Cunningham
沒有人比坎寧安更加可惜,來自肯塔基州的坎寧安(William “Bill” Cunningham, 1832-1864),外號:野性比爾,是一位出色的淘金者,他早在1861年春天已經在以他的名字為名的坎寧安溪找到過很多金子,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幾個月後,他賣掉坎寧安溪的礦權繼續追踪礦源,那個豐富礦址在1930年代成為 Cariboo Hudson 礦場。
野性的比爾不想跟隨淘金隊伍待在擁擠的威廉溪上浪費時間,便帶著 Jim Bell 和 Jack Hume 這兩位經驗豐富的礦工攀過山脊往西面的山谷繼續搜索,結果在閃電溪找到他們的寶藏。野性比爾是為數不多的將妻子帶到金礦的礦工之一,1862年冬季,他帶著財富回到維多利亞過冬,並和 Louisa Sires 結婚,比爾不止將新婚妻子帶到礦區,他的岳父和岳母也一起跟來。
比爾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新興的富田鎮(Richfield)捐獻興建了 St. Patrick 天主教堂,還設立一家飯店讓他的岳父一家人經營,對富田鎮貢獻甚大。1864年3月,比爾迎來了一個兒子威廉,他為這個新生命取了一個「卡里布金塊」的綽號。
三個月後,就在人生最興高采烈的時候,充滿熱情的比爾突然染上傷寒,在送往蘇打溪途中驟逝,中止了他32歳的生命。他的家人悲痛地很快搬到華盛頓州的 Whatcom 縣,不久之後 Louisa 再婚,和新夫移居德州。1881年,比爾那第一個在卡里布出生的白人孩子威廉,於波士頓一間抽水廠的一次事故中喪生,威廉當時祇有18歳。
Cunningham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很年輕就回到主的懷抱! |
祇有41歲的 Thomas Pattullo
在閃電溪上,帕圖洛(Thomas Robson Pattullo, 1838–1914)是一位重要人物,帕圖洛出生於安省 Woodstock 的一個蘇格蘭血統家庭,是 Ned Campbell 的10人隊伍成員之一,他後來活躍於威廉溪,在巴克維爾的政府化驗大樓擁有一個辦公室,並自稱是礦場的投資者。
長袖善舞的帕圖洛雖然是斯坦利的居民,但他在新西敏和維多利亞過冬,經常出現在重要社交場合,他曾聘請同齡的著名攝影師 Frederick Dally (1838–1914)前往巴克維爾拍攝礦區和礦工生活,剛好捕捉到巴克維爾的世紀烈火,故此他的肖像也經常在檔案的舊照片中的出現。但是帕圖洛於1879年突然在巴克維爾去世,也不過是41歲。
帕圖洛有一位著名的侄子達夫·帕圖洛(Thomas Dufferin Pattullo, 1838–1914),他在育空淘金熱的時代曾擔任黃金專員 James Walsh 的秘書,後來移居魯珀特王子港(Prince Rupert)選任鎮長,從1933年到1941年代表自由黨當選卑詩省第22任省長,以重視基礎建設聞名,包括現在橫跨菲沙河的新西敏 Pattullo 大橋,但是他對華人歧視的態度,在歷史上留下汚點。
約翰·羅布森 (John Robson, 1824-1892)是另一位卡里布淘金的著名人物,他後來成為報社編輯,然後從政,在1889-1892年當上卑詩省長。
政府化驗大樓檢驗黃金純度,也代客保管或收購黃金。 |
牧牛王 John Wilson
約翰·威爾遜 (John Wilson, 1833-1904)出生於英國,他17歲時移民美國,在印第安納州耕種了兩年。然後,他跟隨淘金隊伍移動到加州,並於1858年北上卑詩,在菲沙河上進行貿易和採礦。1862年,威爾遜幸運地加入了由 Wattie 兄弟領導的 Tinker (修補匠)團隊,他們的礦權就在著名的 “Cariboo Cameron” 礦坑對面。
威爾遜祇努力了兩個礦季,1864年,他口袋裡有錢,他離開了卡里布,與 Lewis Campbell 一起去了俄勒岡,購買了一大群牛,他把這些牛驅趕到甘露堡西面 Savona 輪渡附近的草地上,並以此為基地,每年春天,他們將牛群帶到礦區屠宰,獲得可觀的利潤。1868年,威爾遜開始擴大他的事業,他陸續收購了八哩溪,銅溪,印地安花園等牧場,並在奧根山谷的 Westwold 擁有大片牧地。到了1880年代後期,約翰·威爾遜被稱為「薩沃納牧牛王」(Cattle King of Savona),與 Penticton (彭蒂克頓)的「牧牛男爵」Thomas Ellis,以及 Osoyoos (奧索尤斯)的「南奧根牛王」 John Haynes 齊名,他們的牧牛事業在世紀之交達到頂峰。1903年深秋,威爾遜在一次事故中受傷,他於三個月後在艾希克羅去世,享年72歲,他因誠實,堅毅和遠見而受到鄕里尊敬。
John Wilson 被尊為卑詩三大牛王,從前從 Ashcroft 向東面望去都是他的領土。 |
礦場上的小提琴手 Richard Willoughby
理察·威洛比(Richard Willoughby, 1833-1902)也是一個瀟灑的遊俠。他出生於密蘇里州一個農村,在他20歲之前,他參加了加州的淘金熱聚會,祇用了三年的時光,便帶著滿足回到密蘇里家鄕。1859年,當菲沙河淘金的熱浪席捲美洲,威洛比組織了一個礦工黨,向北穿越華盛頓州印地安人的戰場,經過 Similkameen (西米卡門)河谷到達耶魯,並在耶魯兼營一家沙龍,以演奏小提琴為礦工助興。
1861年春天,鹿茸溪的發掘工作正在火紅,威洛比才啟程前往卡里布,但是後發先至,他和另外三個人探索了 Lowhee (洛熹)河,金塊已經在河床上等待著他。他們祇工作了五個星期,便獲得3,000盎司黃金,威洛比賣出他的礦權,帶著他自己的一萬多元份額,瀟灑地回到他在耶魯開設的酒吧,繼續演奏他的小提琴。
1880年,威洛比轉戰阿拉斯加朱諾礦區(當時稱為 Harrisburg),得到幾次不錯的收益,並在當地置產安居,被鄰居稱他為阿 Dick 叔叔。威洛比在朱諾迷上攝影,有一次他在冰河灣的 Muir 冰川看到海市蜃樓,回來發表了一張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寂靜的城市》,有一座由磚石砌成的平頂房屋和高大的榆樹所組成的城市輪廓,朦朧地籠罩在冰川上空。很多報章批評此圖「做假」,卻更引起公眾更大注意,為 Dick 叔叔帶來更多收入。威洛比定居在朱諾之後,從未返回卑詩,他於1902年在西雅圖去世。
很多遊客到過 Muir 冰川,卻從來沒有看到過海市蜃樓! |
Ithiel Nason 靠鋸木廠致富
最後為大家介紹的是伊瑟爾·納森(Ithiel Nason, 1839-1893),他不是靠淘金致富,而是一個聰明的鋸木廠商人。納森生於美國緬因州,父母是蘇格蘭人,這位年青人最初為哈帕兄弟設在耶魯的鋸木廠工作,賺到足夠的技術和錢之後,在1861年進入鹿茸溪,並在那裡設立一座簡易的鋸木場。礦工們一直在需要木材,不僅用於房屋,還用於建造穿越小溪的水渠和水閘,幾年之後,納森和友人合作買進蒸汽鋸木設備,在富田鎮成立了威廉溪鋸木公司,後來又在老 J 湖開設分店,財富滾滾而來。
納森除了投資一些礦場(包括 Waverley 液壓礦業公司),他於1888年撃敗省議員 Robert McLeese,代表卡里布地區當選加拿大下議院,一生名成利就。1893年,納森在維多利亞去世,享年53歲。
鋸木廠是北美洲早期定居最重要的産業,而且早就進入蒸汽自動化階段。 |
本文內容參考自:
卑詩省巴克維爾和威爾斯的Cariboo Goldfield的歷史和礦權https://journals.lib.unb.ca/index.php/gc/article/view/12434/13334
Colonial Despatches
The colonial despatches of Vancouver Island and BC 1846-1871
WikiTree
《Barkerville and the Cariboo Goldfields》(巴克維爾和卡里布金礦)
By Richard Thomas Wright (李察·湯馬斯·賴特), 2013年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