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哈利波特的信使

圖片
在電影裡幫哈利波特送信的是一隻白色大雪鴞 (Snowy Owl)。這來自北極的貓頭鷹,唯有在irruption years 會往南飛,為了尋找食物,有的甚至會穿越加拿大飛到美國。目前觀察到 irruption year 的周期大約四年一次,所以,在北美冬季時,賞鳥專家都會特別注意他們的到來。 這隻神祕的動物很難追蹤,不像一班的鳥類,每年回到固定的地方找食物生孩子。如白頭鷹,一對一對的每年回到老巢生小孩。雪鴞像遊牧民族,冬天有可能出現在南方,也有可能留在北極。加拿大有一個研究團隊曾用追蹤器發現雪鴞在冬季時往北飛,飛到極寒冷的冰上,沒人去過的地方,過一整個烏漆抹黑見不到太陽的冬天。有一種說法是年幼的雪鴞通常會飛較遠,到南方找旅鼠(Lemmings),年長的雪鴞獵捕的技巧較成熟,所以不用飛太遠,就能飽足。別看牠可愛的模樣,這隻猛禽,只要有長毛的,無論是藏在土裡或在天空飛的,他都會抓。 雪鴞晝夜都會出來獵捕,致跟其他貓頭鷹不一樣。其他貓頭鷹都是夜行動物。雪鴞最活耀的時候是在清晨和傍晚。他們往往會站在高處觀望,靠靈敏的視力和聽力,找尋旅鼠和其他小動物。 雪鴞有時會站在地上,雪地裡很難找到他,尤其是公的,全身雪白色的羽毛。母的和年幼的雪鴞身上帶咖啡色的斑點。雪鴞是一夫一妻制,每年在北極圈凍土上的早堆裡孵蛋,一窩3-11顆蛋,食物充沛時他們就會多生幾個小孩。別看雪鴞只是一隻鳥,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他連大灰狼都不怕。 BBC最近拍了一支精彩片段 。 雪鴞游牧的特性,加上遨遊範圍極廣,讓科學家們很難研究。2014年一場大風雪從北極吹來衝擊到美東,大量雪鴞飛到美國東區,美國研究員看到大好機會,安裝追蹤器在年幼的雪鴞。雪鴞五月份全飛回北極,他們去到那哩,GPS會紀錄下來,直到雪鴞飛到有網路通訊的地方,科學家們才能下載GPS的紀錄。這下子要等多久,就像扔一支漂流瓶子(message in a bottle),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瓶子才能找回來。 這裡有一篇很棒的文章,描述這項研究的起源和過程: https://www.audubon.org/magazine/march-april-2014/with-so-many-snowies-study-scientists-are

與雪鴞玩 一、二、三 木頭人

圖片
今年與曾老師和四位朋友相約,七個人兩部車一起開去班芙國家公園 (Banff),順道停留卡加利 (Calgary) 幾天,專去找雪地貓頭鷹 (Snowy Owl, 雪鴞)。每年冬天,雪地貓頭鷹會在卡加利郊區出現,他們來這大平原覓食過冬。老實說,光知道地點還未必找得到雪鴞,曾老師邀約一位賞鳥專家與鳥導,小李帶路。小李年紀不到三十,超級會找,他說上星期來過,看到十來隻。我們前一天自己先去找過,七個人,一隻也沒找到。   小李來自中國,因工作住在卡加利,他的母親也是賞鳥專家,是屬於電影裡 The Big Year 那種 Professional專家,小李繼承母親的專長,非常喜愛賞鳥。 清晨和傍晚是雪鴞出來覓食的時間。小李找雪鴞先往高處看,因為雪鴞站在高處,會覺得比較安全,較容易找得到小動物抓。難怪,我們之前只往地上找,以前看的紀錄片,雪鴞都窩在地上的草堆裡。想想也是,那些紀錄片多數在北極圈拍的,那是荒郊野外,根本沒有電線柱。而這一區,有許多牧場,有人居住,並多數為私人土地。 遠遠的,小李看到一隻站在電線柱上。車子放慢,慢慢地滑過去,太快會嚇走雪鴞。記得曾經看過一篇 wildlife 攝影師分享拍攝野生動物技巧的文章,他說對初學著最好是在車上拍,車子慢慢靠近動物,可以靠得很近,可是一但下車,會趕走他們。雪鴞也一樣,開到電線柱下,開上窗子 (最好是有天窗),他們不會飛走。 Photo by Hank Tseng 可是,我們一車四個人,只有一半的人數可以從車窗掰照,第一部車開道電線柱下,第二部車沒位子了,所以有四分之三的人根本拍不到。於是曾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首先我們遠遠的下車,每人拿好腳架,架好相機,這時候貓頭鷹一定向著我們看,我們就原地站著不動。然後等他轉頭我們才一步步向前進。 貓頭鷹的頭可以轉個270度。就這樣,轉過去就動,轉過來就停,我們漸漸靠進他。這像不像玩遊戲? "一、二、三 木頭人",這個遊戲好久沒完的那麼開心! [雪鴞遠遠的看著我們下車] [不准動] [我看得到] [剛才誰在動?] [I'm watching you ...] 可以動了! 可以動了!  我們一步步走進讓雪鴞漸漸適應我們的存在,到了適當的距離就拍他的一指一舉。當然最想拍到的是他迎面起飛的模樣。可是大家站在同一邊,只能拍到背面。 飛走嘍! 唉呦! 背對我!   啊...